天下万事民为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05:00 深圳特区报

  天下万事民为先

  深圳特区报编辑部述评

  党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浓墨重彩地写进党的十七大报告。

  我们党“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郑重承诺,激起深圳这座年轻城市的共识与共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眺望,1200万深圳人民激动、期盼、自豪。

  民“心”——执政为民的理念

  一座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是民“心”。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多年来,历届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行动,践行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诠释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生动内涵。

  为民之“心”,首先是一份真感情。胸怀为民之“心”,始兴为民之举。深圳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事业是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作为判断工作得失成败的一个根本标准;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对群众负责,切实关心民疾民瘼,促进民生不断改善。

  为民之“心”,在深圳是一条“硬杠杠”。2006年末的市委四届五次全会,市委书记李鸿忠强调指出:“要把民生作为我们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为构建和谐社会打好牢固基础!”在这次会议上,深圳推出了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将包括收入分配与公平、安全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公共服务水平、人的全面发展水平等5大类21项关乎民生的指标,纳入政府部门考核体系,使之成为衡量政府施政水平的新标尺,成为评价各级干部业绩的新的“指挥棒”。与此同时,在今年的深圳“两会”上,年内必须完成的“十件民生实事”正式写进许宗衡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涉及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制度等内容。民生净福利的“净”字,好比一个传统GDP的过滤阀,实现了向“民生本位”的转型。

  为民之“心”,表现为一种新作风。近年来,深圳着力强化城市管理、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相继进行了“梳理行动”、“查违”、“清无”和“基层基础年”、“城市管理年”等行动,各级干部身子沉到基层,工作走到一线,心里装着群众,不管大事小情,都依有关程序,最大限度地满足和维护广大市民的合法诉求。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干部责任考核体系、特区干部好作风建设等一系列活动,以强大的执行力确保每一项举措都能收到如期效果。市委市政府以“舍得时间、舍得投入、舍得声誉”的勇气和魄力,引导全市干部转变政绩观,将更多的精力、时间和财力用在实现和保障广大市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上。

  顺应民意,保障民生,赢得民心——在深化改革、加快开放的进程中,深圳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落脚点,人民公仆的为民之“心”,赢得了民心。这份沉甸甸的民心,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性,体现了执政为民的正确性,是深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中极其重要和宝贵的优势、财富与贡献。

  民“惠”——共建共享的美景

  一座城市最美丽的风景,是民“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深圳人在共建共享中,体味着创业与生活的“美丽”。

  老百姓最大的愿望是富裕。民“富”是执政之要、和谐之基。不发展、慢发展无以安居乐业,不全面、不协调难有社会和谐。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人民财富不断增长,才是实实在在的政绩,才是可以真切感受的经济发展成果。为民谋利,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要创造条件,充分释放人们的创富能量,提高共建水平;二要广泛开辟渠道还富于民,促进共享的效益和质量。多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深圳坚定地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每一个市民,有力地提升广大人民共建共享的水平。

  在深圳,市民是共建的主体。这里,率先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杀出一条血路”,种种束缚人们创造活力的旧思想、旧观念、旧做法被逐一打破,人们的创造激情得以充分激发和发挥出来;这里,高效的市场配置、充分的就业机会、激烈的竞争态势,使得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创造财富的源泉得以充分涌流……种种改革发展举措,唤醒了人们的市场主体意识,营造了一个有利于财富创造的环境。

  在深圳,用制度保障共享。一时、一事做到共享易,时时、事事做到共享则难,共享需要有刚性的制度保障。深圳通过创新性、实际效果好的制度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建设。比如,用于市民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制度,表现的是“加法”原则,即投入规模逐年增加。今年前8个月,深圳73个民生净福利项目完成投资130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60.8%。而今年全年,用于提高民生净福利水平的投资安排总计200.6亿元,占政府年度投资总规模的71.8%。再如,对于公交票价、高雅艺术演出票价等,体现的则是“减法”原则,用“真金白银”财政补贴,把市民的相关负担切实地降下去。从今年12月1日起,公交车实行新票价制度,为减轻市民出行负担,市政府每年将支付5到10亿元。

  如果把共享渠道的制度建设比作“乘法”,我们可以发现更多社会建设的惊喜:深圳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人生起跑线上的公平;少儿医保制度全面推行,深圳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全民医保”;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五年帮助七万多人次实现再就业;不断提高城市最低工资标准,让劳务工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上月底,深圳出台“1+7”文件,建立一套完善的社会工作制度体系,政府为市民购买公共服务,市民在社区建设、社会福利与救助、青少年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矫正、监所管理、禁毒、残障康复、劳务工服务、婚姻家庭服务等领域遇到的困扰和问题,将交由专业化、规范化的社会服务人员来面对和解决。

  在深圳,市民是共享的主体。财富增长了,公共服务增加了,民生水平加速改善,净福利水平迅速提升,共享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去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数居全国前列,人均GDP居全国大中城市之首。在“2006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中,深圳名列第一。民生净福利水平的提高,正在成为深圳上上下下孜孜以求的目标。

  民“声”——城市主人的使命

  一座城市最重要的力量,是民“声”。作为城市的主人,市民和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对城市家园的权利与责任,对城市发展的希冀和热望,尽凝结于质朴的民“声”之中。

  民“声”是重大决策的“定盘星”。如今在深圳,事关民生的重大决策事前公示、征询意见,已经成为常态,各种各样的“听证会”、“论证会”也越来越多。以听证、论证的方法,广泛听取民声,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已成为深圳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途径。“听证会”、“论证会”上的“唇枪舌剑”,让市民感受到当家拿主意的权利与责任。从制度方面入手,让民“声”成为政府重大决策的“定盘星”,从根本上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一方面,社会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利益关系日益复杂化,要做到决策及时准确、科学合理,与群众实际需求“合拍”,政府必须扩大公众参与度,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吸收和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另一方面,政策透明了就容易得到理解,得到百姓认可,进而加强市民对政府的向心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和威望。在问计于民中,深圳实现了城市发展、社会和谐的多赢。

  民“声”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知道老百姓在想什么、在盼什么,才能踏踏实实地为群众办事。为了更好地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深圳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使各级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越来越宽。近年来,深圳先后开通了市长热线电话、群众信箱和网上投诉系统,制定了市区领导定期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市委市政府还特别注重发挥媒体联系广泛的作用,开通了“直通车”、“民心桥”等栏目,市领导和政府部门一把手相继担任嘉宾,与市民直接交流对话,现场为市民排忧解难。群众的苦衷有人耐心倾听,遇到困难有人热情帮助,发生问题有人积极解决,从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内部、消除在萌芽状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必须有以人为本的机制提供支持,和谐社会的构建有赖于一个沟通融洽的社会舆情的营造,只要我们的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尽职尽力尽心去做,一个日益和谐的社会氛围自能应运而生。把为民的“直通车”开进了老百姓的心坎里,用爱民的“民心桥”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深圳市民从一件又一件实事中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民“声”里交织着生栖于斯的人们对城市建设发展最真切的感触,倾注着对家园美好明天最真挚殷切的企盼。这声音分量很重。让我们认真倾听,敏于行动,使民意之声、民情之声、民心之声成为城市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民“乐”——文明进步的和音

  一座城市最和谐的境界,是民“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古人说,“天下和静在于民乐”。把市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当作核心,为广大市民谋取更多的文化权利,使全体市民都能在“文化享有”上各得其利,在“文化提高”上各得其所,在“文化创造”上各尽其能,共享文化立市的具体成果,这是深圳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的根本出发点。充分发挥文化对人的引导、教育和塑造功能,努力营造健康、文明进步的和谐社会氛围,深圳在探索一条扎实、稳健的新路。

  民“乐”,乐在文化福利“阳光灿烂”。深圳围绕市民的文化需求,不断完善公共文化设施,为市民享受文化成果打牢了基础。图书馆、影剧院、博物馆、群艺馆、文化站,各种文化设施遍布街道社区,每1.5万常住人口就拥有一个图书馆,市民出户一公里就能享受到公益性文化设施提供的服务;免费听讲座,免费进公园,免费进图书馆,连所有的市属公益文化场馆,从今年3月1日开始也全部永久性免费开放,公共文化设施实现了“零门槛”。在深圳,公共文化服务正日益成为市民一项实实在在的民生净福利,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创造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民“乐”,乐在文化活动“雨露滋润”。深圳针对市民的不同情况,量身打造了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每年的11月,是深圳的读书月。自2000年以来,1000多项读书文化活动吸引了千百万的市民持之以恒地热情参与,读书月走进了千万寻常百姓家,满城书香的浸润,涵养着城市文化独有的魅力和风采。不仅读书月,深圳还打造了一大批响当当的文化节庆品牌:深圳大剧院艺术节、鹏城金秋社区文化节、少儿艺术花会、国际水墨双年展、中外艺术精品演出季、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深圳社科文化普及周等等,这一道道丰富的文化大餐、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扩大了市民的受益面,使各种文化背景的市民,都能尽享合自己“胃口”的文化美食。

  民“乐”,乐在文化服务“春风拂面”。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技术先进、服务便捷、覆盖面广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均衡:针对移民城市的特点,有意识地将劳务工作为重点文化服务群体,举办“外来青工文化节”,实施“外来工文化服务工程”,开展“流动系列文化活动”,这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劳务工的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着力服务基层和社区,满足基层和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深圳每年开展大量的送戏、送电影、送书、展览等文化活动和各类广场文化活动,还建立了公益文化讲座网络、社区文化学校网络,全面推出“周末系列文化活动”。以基层社区为重点的文化服务,激活了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主体,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春风吹遍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文化乐,乐文化,深圳人在文化之乐中,增添了生活情趣,丰富了精神世界,陶冶了情操,更有智慧、更加文明、社会更加和谐。

  财须民生,强赖民力,福由民殖,德俟民茂,天下万事民为先,是这座青春之城发展的共识,行动的共振。深圳近两千平方公里的土地所呈现的发展之力、协调之美、和谐之景、共享之福,让我们充满信心、充满期待。踏上新征程的深圳建设者,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鼓舞下,正上下一心,满怀豪情,奔向未来。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