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夕阳”别样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05:25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前进中的成都老龄事业

  引言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走进成都的公园,总会看到三三两两的老人信步闲庭、悠然自得;七八成群的老人吹拉弹唱、寄情抒怀。一静一动,一张一弛,传递着成都老年人晚年生活特有的从容与激情。这时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这首深情的《夕阳红》。正如歌声所唱,在生活越加幸福美好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成都老人正在享受着快乐的晚年生活。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今天,是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敬老日。特在今天推出这样一组报道,展现前进中的成都老龄事业,聚焦幸福的成都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老年人自信、热情的笑脸永远是和谐社会的一道美丽动人的标志性风景。如今在成都,60岁以上老年人口173.4万人,占总人口的15.7%。随着全市老龄事业日趋蓬勃,这样的风景在公园广场、街巷社区随处可见,展示出一幅幅老年人老当益壮、怡然自乐的文明和谐的生动画卷。

  爱心·重晚情 一种认同

  我市把发展老龄事业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作为全市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研究新情况、拓展新思路、丰富新内容、推出新举措。

  如何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何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如何让晚霞更灿烂,让全市老年人与和谐成都共融、与和谐成都共享?我市各级政府在老龄工作中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工作方针,把老龄事业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近年来,市政府在实施“社保”、“医保”和“低保”等社会保障工作中,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权益,在制定政策上向老年人倾斜,把城市中各方面的老年人都纳入社会保障服务范围,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建立了政策保障的安全网,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从投入数千万元改善敬老院基础设施、新建老年大学,到提高“三无”、“五保”老人的供养标准;从制定重大节日慰问制度,到健全完善市、区(市)县、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工作机构,无一不体现了我市对老龄工作的重视。正是得益于我市在老龄事业中的不懈追求和努力,才得以在永不停息的探索中书写下进步和发展的轨迹!

  敬老优待·一种氛围

  尊老助老——将老年人优待年龄逐渐从70岁下降到60岁,优待内容逐渐扩大到了八个方面。

  【镜头聚焦】

  现在,周末到青城山爬山的人越来越多,家住猛追湾的陈婆婆就是其中之一。退休后,闲下来的陈婆婆爱上了爬山,每个月她都会定期和老伴赶车到青城后山“度假”。“爬爬山,既可以呼吸新鲜空气、饱览沿途美景,又锻炼了身体。”

  “要不是我们俩都办了老年证,哪有条件经常来哦?!”陈婆婆说,青城后山的门票是30元一张,她和老伴俩来一次就需要60元,正因为他们办了《成都市老年人优待证》,每次上山就可以免去门票,为他们节省了一大笔开销。

  关键词:优待

  优待年龄下降到60岁

  优待内容扩大到8个方面

  优待老人,不仅是让老人得到实惠,更有利于在全社会更好地形成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氛围,促进老人身心健康发展。我市把落实优待老年人服务工作当作为老年人办实事、办好事的突破口,齐抓共管,在开展敬老助老工作中不断拓展敬老优待领域和范围,为老年人创造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环境。

  我市将老年人优待年龄逐渐从70岁下降到60岁,优待内容逐渐扩大到了八个方面。现在,持《成都市老年人优待证》,可以免费游览公园、名胜和博物馆,看病挂号、取药优先还可优惠;90岁以上老人每年免费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成都公交车老年人专座由原来的70条线路、2000个座位,扩展到现在几乎所有线路和上万个座位。目前,医院药店,生活服务,交通旅游,法律服务和文化娱乐五大类的多家服务单位,为老年人就医、饮食、居住、出行和娱乐,提供优先、优质、优惠的“三优”服务……一项项规定,给老年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深切关爱。明年,我市中心城区70岁以上的老年人乘坐五城区(含高新区)的公交车可以享受优待。

  与此同时,全市老年福利院等公益设施的建设逐年加强,在解决特困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仅中心城区就建有“星光老年之家”123个,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88个。青少年志愿者参加助老“金晖行动”1万多名,结成“一助一”对子5000余对。

  关键词:补贴

  高龄老人长寿补贴

  低龄老人补贴开始起步

  为我市615名百岁老人发放了每月100元的长寿补贴,近年部分区(市)县在此基础上还提高了补贴标准,最高达到330元。其中,金牛区和成华区每人每月330元、双流县为300元、温江区和都江堰市为200元、新都区190元;温江区为90-99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生活补贴;新都区为全区90-99岁老人、80-89岁老人每人每月提供20元和10元的生活补贴;龙泉驿区对全区8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每人每年发放120元的养老慰问金;都江堰市对95-99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50元长寿补贴。双流县还为该县90—99岁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为80—89岁老年每人每月发放50元。

  在制定向高龄老人倾斜的优待政策的同时,我市对低龄老人的补贴也开始起步。金牛涉农街道(社区)为60岁以上老人每月发放20—50元不等的“茶水费”,重大节日发80元—120元不等的“过节费”。高新区把特困老年人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并将70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低保标准上浮了20%,为特困残疾老年人发放了每月100元的家庭补助金;向困难老人发放了每人每年200元的医疗救助“爱心卡”,对全区60岁以上贫困老人提供了每人每月50元的“爱心购物卡”,对低保、残疾、高龄老年人实行免费体检、减免挂号费、治疗检查费优惠等措施。

  居家养老·一种探索

  老有所养——全市城乡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创造最佳养老人居环境,探索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合作养老、日托养老、义务助老等“五大养老模式”。

  【镜头聚焦】

  秋日的午后,家住青龙街道82岁的“空巢老人”付大爷幸福地与“女儿”吴大姐聊着天,吴大姐一边给老人讲述着报纸上的新鲜事,一边细心地为老人整理家务、打扫卫生……“有了小吴这个胜似亲闺女的家政服务员,我不再孤独。”吴大姐是政府为付大爷“请”的家政服务员,给老人提供买米、买菜、做饭、洗衣、打扫房间等服务。而家政服务所需的费用全部由政府发放。每个星期,老人最盼望的就是吴大姐到自己家来。

  除了每月定期上门的吴大姐,平日里,付大爷还有一位特殊的“贴身保姆”,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或需要服务时,这个“保姆”就会“一显神威”。原来,付大爷口中的这位“贴身保姆”是指他家里去年新安装的“爱心门铃”。“爱心门铃”实际上是成华区安装的“一键式”求救求助呼叫系统,如果有老人突发疾病或有其他需要时,只要轻轻一点上面的红色按钮,不出家门就能够得到高效快捷的帮助。

  关键词: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重点

  锁定“空巢老人”

  老有所养让一代人安度晚年,是社会文明的基本要求。随着成都这座充满活力的现代化都市迎来“银发浪潮”,“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等比例逐年增加。市老龄办去年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中约有14万老人独守“空巢”,比例占老年人口总数的9%以上。调查还发现,虽然有些子女与老人的居住地近在咫尺,但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常常很少回家照顾老人。看来,按照过去的福利院养老和志愿者助老已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多方面的需要,如何从制度上保障“空巢老人”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权益成为一个新课题。

  所想快人一步,所为方能赢得先机。

  深谙此理的成都市积极探索社区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新路子,不断深化和创新养老服务工作,并将“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2006年10月,市政府召开了城区居家养老管理服务工作经验交流暨理论研讨会。金牛区,把为生活困难的孤寡和高龄空巢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纳入了“惠民行动”,为全区1050名空巢老人提供了护理、家政等服务项目;锦江区,全区所有街道都展开了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对43名特困老人提供政府买单的居家养老服务,还通过青年志愿者结对子、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老人提供家政、精神慰藉等服务;成华区,成立“彩霞助老服务社”,由政府组织失业人员进行养老技能培训,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服务的形式安排到特困老人家庭从事养老服务,“一举两得”的办法,既提供了再就业岗位,又使困难老人居家养老得到了帮助,实现了“一种岗位,两种关爱”……

  在基本摸清我市“空巢老人”结构、数量和基本需求的情况下,去年市政府已将5000名高龄、多病、特困“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的服务工作纳入了目标管理,作为首批试点分解到全市执行,今年增加到8500名。目前,我市正在研究、制定新的政策,力求从制度上为“空巢老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保障。

  关键词:机构养老

  “十一五”期末

  养老床位数达到老年人总数12‰

  另外,我市在完善城市“三无老人”临时性经济救助的同时,将社会“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低保”统筹。同时对特困和“三无老人”的医疗费用实行减免,街道和社区还将“三无老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确定专人定期上门服务。

  为了让更多老人“老有所养”、安享晚年,我市加快了城乡养老机构与设施的建设。去年我市下发的《成都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显示,到“十一五”期末,我市养老护理的床位数要达到老年人总数的12‰;60%的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要达到星级标准。“十一五”期间,我市将重点突出“空巢家庭”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加强老年服务中心建设。全市各社区都要建立和完善综合性、多功能的老年服务站;社区要从“4050”人员中招聘服务人员为生活不能自理,家庭照料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料理、日常购物、陪同看病、日夜护理等方面的服务。在未来的成都,更多困难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居家就能获得周到的养老服务。

  自信激情·一种风貌

  老有所乐——从2002年开始,市政府每年拨专项经费举办“成都市老年艺术节”和“成都市老年运动会”。各社区也普遍组建了老年腰鼓队、舞蹈队、骑游队等文体活动队伍,广泛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活动。

  【镜头聚焦】

  夕阳可以是温暖雅致的,可以是安乐康平的,也可以是活力四射的。不信,你就到这两天正在浣花溪公园里举行的成都市庆祝重阳节活动上看看——

  你看,彩绸在腰间飞舞,彩扇在手中翻腾,欢快的脚步舞出动感的节拍;你看,精神饱满高涨,动作优美潇洒,激情奔放的男中音歌唱出铿锵激昂的旋律;你再看,婀娜多姿、轻盈曼妙的“模特”轻扬水袖,神情自若地向你款款走来。“哈哈,我今年已经61岁了,你能看出来吗?”无论从面容身材还是从语态精神,如果不是代玉梅“自报家门”,哪里能看出来她竟然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我喜欢时装表演,老年艺术节给了我们展示自我的平台,我们在艺术节的舞台上表演比过年还高兴。”爽朗清脆的笑声传递着代玉梅的幸福,“我们每天都这么快乐,哪里还会感觉到老呢!”

  每年一届老年艺术节

  尽显银龄风采

  从2002年开始,我市每年拨出专项经费举办成都市老年艺术节,举办到今年已经是第六届了。在全市老年人的眼里,一年一届的老年艺术节,已经成为他们的艺术饕餮盛宴。舞蹈、时装、声乐、器乐、广场舞、书法、摄影、绘画……比赛项目应有尽有,精彩纷呈;老红军、离退休老干部、老同志、工人、农民……参赛人员涵盖各个层面,参赛人数年年增加。每一届的老年艺术节都开办得有声有色,享誉社会,成为我市老年文化的领头赛事和品牌项目。尤其是在重阳节当日举行的颁奖汇演,更是成为我市老年人多才多艺、健康快乐的精神风貌的集中展示。六年间,我市先后有3万多名老年人参与到老年艺术节中。

  在艺术节的舞台上,老年朋友们用精彩的表演,抒发了盛世老人对党和政府,对新生活的无限热爱之情,尽情展现了老人们幸福安康、再创人生第二春的精神风采,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欢乐、活力、文明、和谐成都。那印刻在一张张笑脸上的五线谱,奏响了无限美好的夕阳曲。

  立足老有所乐,城区各社区普遍根据老年人的兴趣爱好,组建了老年腰鼓队、舞蹈队、骑游队等文体活动队伍,广泛组织开展文化娱乐和体育锻炼活动。去年底,“情系社区·心暖老人”老年文艺进社区活动在全市启动,100多场演出先后走进社区,为老年朋友们送去了精彩丰富的文化艺术大餐。

  “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在2006年5月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中老年嘉年华才艺大赛上,代表我市参选的舞蹈表演《溜溜城溜溜情》以精湛的艺术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征服了评委和观众,一举摘得桂冠,获得一等奖。

  喜看夕阳红似火,童颜鹤发笑盈盈。看着陶醉在艺术之中的老年人那开朗洒脱的样子,怎能让人将之与“暮年”、“晚霞”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呢?

  学无止境·一种境界

  老有所教和老有所学——目前我市已有老年大学(学校)188所,在校学员41514人,毕业人数262139人次。全市已基本形成市、区、街道(企业)三级老年教育网络。目前,部分社区也创办了老年学校。

  【镜头聚焦】

  满堂书法爱好者,正襟危坐,一横一竖百练不厌;电脑班里,白发老人坐在电脑前,飞快敲击键盘;悠扬的歌声从教室飞出,舞蹈学员在翩翩起舞;诗词班教室里,“学生”们一边朗诵着自己的习作,一边陶醉其中……

  走进成都市老年大学你会发现,在这里,耳顺之年的只能算“青年人”、古稀之年的算“中年人”,只有耄耋之年才能称为“老年人”。在这里,“学生们”以学为乐,以学交友,以学练身。在这里,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终身学习的人生追求,激发了新时代老年人的青春活力。

  据了解,和成都市老年大学一样,很多老年大学(学校)都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很多“学生”入校后就长期学下去了,结业不离校,或者在同一专业从低级层次升入高层次,逐步深造;或者在同一专业从师多人,博采众长;或者轮流到不同专业“探宝”、“充电”。

  老年大学

  人生“第二起跑线”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老年人参加学习,特别是老年大学这种有教学目的、教学计划、教学组织的集体教育活动,可以帮助老年人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与时俱进,适应潮流。学文化、学科技、学时事、学政策,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让他们不仅从中找到了欢乐和健康,而且思想和道德素质也相应得到了提高。就拿成都市老年大学来说,学校不但开设了书画课、舞蹈课、文化课等传统课程,还应时增设了电脑课、英语课等时尚课程。“出来学点东西,不仅增长了知识,学到了技能,扩大了眼界,还结识了许多老年朋友。”在老年大学上完书法课的学员孟阿姨说:“生活质量好了,老人的需求层次也随着提高,老年大学是我们进入人生的‘第二起跑线’。”

  为了保障老年人受教育的权利,满足老年人“老有所学”的需求,我市极为重视老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已有老年大学(学校)188所,在校学员41514人,毕业人数262139人次。去年,我市投入100多万元资金搬迁了市老年大学,新校区比老校区使用面积扩大了几倍。全市19个区(市)县全部建起了老年大学,151个乡镇办起了老年学校,基本形成了市、区、街道(企业)三级老年教育网络,老年大学已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新的亮点。

  形式多样的老年精神文化活动得到了老年人的广泛参与,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在老年大学里学习,圆了老年人在青少年时期的爱好夙愿,有的“大器晚成”、学有所长,成了摄影师、美食家、家庭保健医生;许多老年学员还经常在报刊上发表诗文、书画、摄影作品;许多老人还学会了发E-mail与外地的亲友联系……

  后记

  一项项举措,显示的是全市上下为尊老、敬老、爱老所作的努力;一个个数据,展现的是我市老年人安享晚年的幸福温馨;一组组镜头,折射的是和谐成都人人共享的生动画面。

  目前,全市有老年群众组织2812个,参加人数占全市老年人数30%。他们积极开展调解家庭纠纷、教育青少年、维护社会治安等公益活动,已成为活跃在中心城区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的一支生力军,对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相信生活在成都的老人们,晚年会越来越幸福!

  快速浏览

  2004年,全市老年教育重点向农村延伸发展和建立乡镇农村老年学校。加快乡镇老年学校建设,使全市老年教育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2005年,我市对新建居住区合理规划老年人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并对每一个社区均需提供一处老年人的活动场所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6年重阳节期间,我市在人民公园举行了“成都市老年活动中心”挂牌仪式,结束了我市没有市级老年活动中心的历史,在全市老年人中引起强烈反响。

  2006年全市14个村居(社区)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居(社区)”。

  2006年,成都市老龄办等3家单位获“全国老年维权示范岗”;同年,市老龄办又被评为四川省2006年度老龄工作先进市(州)老龄办。

  2007年起,我市全面启动农村留守(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帮扶服务工作,对全市农村老年人经济、生活状况进行普查,建立家庭档案,并纳入全市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进行管理。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老年人应保尽保,使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达到80%,给农村留守老人的老年生活提供保障。

  采写 李影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