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父子"背后的另类养老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07:23 大河网-大河报

  

契约父子

  

契约父子
核心提示

  一位是90岁高龄的都市孤寡老人,没有妻室子女,只有每月2000元的退休金和坚守几十年的怪习惯;一位是进城务工农民,生活拮据,却有老人认可的善良和随和--他们原本素不相识,却以特殊的父子关系相守了13年。这一切,皆缘于当初双方签署的一纸不寻常的“协议”--这份《遗赠扶养协议》中约定乙方要像对亲生父亲一样照顾甲方,为甲方料理后事,甚至还要随甲方的姓,甲方去世后所有财产由乙方继承。

  由传统的养儿防老,到如今的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以及眼下正被热议的“以房养老”,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养老模式正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两人之间的“遗赠养老”方式虽显“另类”,但有关专家认为,不妨将其看作是主流养老模式之外的一种补充。

  缘起帮洗衣服帮出“父子协议”

  □记者蔡君彦文图

  10月17日下午,陇海西路某家属院,记者敲开了这对“协议父子”的家门。房间里弥漫着一股酸酸的味道,灰上衣,蓝裤子,一双黄胶鞋,面前朴实的男子原名叫李胜利(身份证已改为马胜利),今年55岁,屋内另一个房间里,他的“契约父亲”--90岁的马国文老人正在摆弄满屋捡来的废品。

  李胜利平静地聊起他和老人的故事。李胜利来自长葛农村,家有几亩土地,父母早亡,育有两儿两女。1994年时,大女儿已出嫁,另外三个孩子都在读书,日子非常拮据。当年8月,他在亲戚的介绍下来到郑州,在一家工厂找了份打扫卫生的活儿。一天,他见常在院子里捡垃圾的一位老人正在费力地洗衣服,就走上前说:“我帮你洗吧!”老人谢绝了他的好意。五天后,他正在厂里扫地,老人却主动过来问他家在哪里,家中都有什么亲人,他一一如实回答之后,老人脱口说出一句让他始料未及的话:“我想认你当儿子,行不?”

  这个老人就是马国文,当年77岁。他说自己无儿无女,每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金,如果李胜利为其养老,他去世后就把所有财产都留给他,马国文让李胜利“跟家人商量好,同意了就签个协议”。

  不久,李胜利回了趟老家,带回消息:家人同意。后来,马国文又随李胜利到长葛家中“考察”两趟,1994年11月20日,双方正式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在老人要求下,双方还特意到长葛市公证处进行了公证。

  之后,李胜利仍在厂里打扫卫生,在厂里的一间小房里租住,马国文也继续在厂里捡垃圾,但老人一有事需要李胜利做,他一概听从,跑前跑后。2004年厂里改革后,李胜利没了岗位,他搬去和老人一起住,既省下房租又便于近距离照顾老人。老人的房子只有20多平方米,李胜利来后,老人把三四平方米的厨房腾出来让他搭床,旁边再摆张桌子,他一直住到今天。

  约定养老送终加改姓可继承财产

  李胜利从床头找出几页已经发黄的纸,这就是他和老人签署的协议和公证书的复印件,他说,原件太重要,在老家收着,复印件带在身边以备必要时用。

  记者看到,协议中,甲方为马国文,乙方为李胜利,双方“充分协商自愿订立协议如下”:

  一、乙方在扶养甲方期间,愿改姓,随甲方姓氏,即姓马,姓名为马胜利。

  二、在协议有效期间,甲方同意乙方的户口可以不迁移(注:乙方户口在长葛),但乙方必须保证对甲方的日常生活照顾(如吃、住、衣、行等)。

  三、乙方对甲方应像亲生父亲一样照顾,做到有病及时治疗,精心护养。

  四、乙方为甲方送终,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百年以后,尸体火化,不吹喇叭,不披麻戴孝,骨灰盒挑选中等的。

  五、甲方同意在去世后,乙方可在春节、清明节、周年时为表示对老人的怀念之情,进行祭奠。

  六、甲方同意去世后,本人的所有财产均由乙方继承。

  另一份编号为“(1994)长证民字第146号”的遗赠扶养协议公证书上写着,双方“于1994年11月20日自愿签订了前面的《遗赠扶养协议》,并在我的面前,在前面的协议上签名,捺指印”,两人“签订上述协议的行为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5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规定”,下有公证员张某的签名和该公证处公章。

  “他当时要求的条件可多呢!”李胜利说,老人最初找他谈时还提有几点要求,如家中必须儿女双全、父母已经过世,家人也同意接受老人等。李胜利说,两人

  “确定关系”后,老人攒的不少钱都给了他和家人,他也一直待在郑州照顾老人。

  生活“怪”老人与他的听话“儿子”

  说到马国文老人,家属院居民孙大妈等人连说一个字:“怪!”居民们不理解,老人并不缺钱,为何仍整天喜欢扒垃圾、捡废品,把屋里弄得气味刺鼻。

  老人的房里除一张床外,其他地方全被废品占据,半空悬挂着废铜烂铁,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窄缝通到阳台--那里是“厨房”,除煤炉、炊具外也全被废品占据。“吃吧,牛肉,我咬不动!”“吃月饼吧!”不到一小时,老人五次拿东西过来让记者吃,其间还拎着一个塑料袋走出去,回来后比划着说:“我刚卖完废品,卖了8块钱。”

  “这些东西大都是他捡的,你不放着他会不高兴。”李胜利告诉记者,老人喜欢骑着三轮车出去捡废品,穿的衣服都是捡来的,有些捡来的东西用不上也卖不掉,但就是舍不得丢,堆在屋里还不让动,“非典”时期,社区工作人员出面劝说,他从屋里拉出去7架子车废品丢掉,但很快又被老人堆满。

  老人的生活习惯也很“特别”,每天凌晨4时许起床在屋里摸索,早上6时吃早饭,上午11时吃午饭,下午5时左右吃晚饭,床头放满蜡烛。“我们不用电,太费钱,我花50块钱买的蜡够用大半年。”老人说,当然,李胜利也跟着用不成,还好他住的屋临街,路灯的光可以照进来,“但下午4点多就得做晚饭,提前吃完洗好,省得摸黑”。

  阳台上,一个黑漆漆的瓷缸里,半缸水泡着一个包子,这是老人的晚饭,他节俭得连菜都很少吃。因为牙齿脱落,老人吃的东西都要煮成面糊状,老人说,自己从小喜欢做饭,如今一日三餐各自做,各自吃,倒不是李胜利不肯帮忙做,除非病倒,他坚持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如今,李胜利闲时也出去遛街,捡些饮料瓶子回来,不过,他和老人捡的东西“泾渭分明”,老人的东西他不能动,卖废品时也分开卖,老人怕被人蒙会让李胜利帮忙称好。老人耳背,必须很大声才能听见,平时,两人很少在一起聊天,只在天气不好或需要帮忙的情况下,老人才会过来让李胜利出去为他买东西、取药或者看病,其余时间都待在各自屋里。

  “他喜欢这样过,顺着他就是了。”李胜利说,他在家属院没有熟人,好在子女如今都在郑州做生意,周末会过来看看他和老人,“起初觉得挺闷,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这人老实,凡事都听老马的,换了别人估计都受不了。”家属院的一位老太太说,她和马国文原是同事,马国文1959年进厂后,一直当仓库保管,专门收集厂里废料,还被评为节俭标兵受到表扬,几十年来,老人养成了捡废品的习惯。其实,老人有退休金,主要花销就是每隔一天去附近浴池洗一次澡,还时常买些水果和饮料,并不缺钱。

  大学路办事处新华社区刘主任介绍,为照顾老人的生活,社区曾劝老人到敬老院安享晚年,可他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不愿去,他们随后在老人和邻居家之间安装了“爱心门铃”,便于有急事呼叫,老人只用过一次,还是借锤子。在邻居们看来,马国文认“儿子”后生活上很方便,“儿子”听他的,一旦有事身边有人及时知道,逢年过节时或老人生病时,“儿子”的孩子也都来看望老人。

  “寻子”老人曾有两次失败经历

  记者第一次遇到马国文老人时,他正骑着三轮车,拐进工厂大院准备捡废品。记者问到他和李胜利的关系,老人说:“他是我儿子,现在叫马胜利。”他面露喜悦地说起家中还有两个“孙子”,还有“重孙”,“连儿媳、孙媳算上一共10口人”。

  老人说,在他找到李胜利前,曾和自己直系亲属家的两个孩子先后签过此类遗赠抚养协议,也曾到郑州市公证处进行公证,但两个“儿子”“夏天关电扇热我,冬天打开窗户把我冻醒”,他觉得对方待自己不好,还不听他的,一不满意就取消了协议。“他待我不错,我说啥他都听,家人也待我挺好的。”对于现在的“儿子”,老人如是评价。

  “都说你不缺钱,为啥不好好享福,还整天捡垃圾?”记者问,老人连连摆手,“不行,一大家子人呢,多攒些钱还能供重孙上学。”他说,多苦的日子他都过过,总觉得应该勤俭节约,之前省吃俭用攒的钱多次捐给社会,现在有了家人,前后攒的10多万都给家人了。

  李胜利说,即使签了协议,老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但去年的一件事,使老人对这个“契约儿子”开始完全信任。马国文在厂里享受老干部待遇,看病费用全免,可不到万不得已,他从不去医院。去年7月30日,一直感到头晕的老人上厕所时,突然倒在地上,门口的李胜利看到,赶忙过去搀扶,把他扶到床上又拨打120,医生检查是脑梗塞,要求住院治疗,老人住院的一个月里,李胜利一直在医院伺候,爱人和孩子们也专程赶来看望老人。从那以后,老人对“家人”更亲了,如今,他已让“儿子”帮自己取工资。

  不过,在钱的问题上,老人依旧很认真。李胜利说,日常生活中,老人每次让李胜利外出帮忙买东西,都会说明地点,让买哪家的包子必须买哪家的,去超市买东西回来,必须把找的零钱和清单给老人,差一毛都不行。每次帮老人取完工资回来,他要把钱和单据悉数交给对方过目。老人每月拿出300元给他算做护理费,自己留些零用钱,剩余的全存进银行,攒到一定数额后再交给“家人”用。

  评价主流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

  记者从省老龄委了解到,目前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116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11.9%。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是最主要的两种养老方式。

  “对于马国文这种公民与公民之间协商后,自愿选择适合自己的遗赠赡养方式,无可厚非,是主流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可以让个别群体的选择更多样化,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前,也曾有过孤寡老人将财产赠与赡养自己的保姆、义工之类的事例,多是老人感觉对方对自己特别好,这种关系建立在对对方人品的足够把握之上,不过,也可能会出现意料之外的变故,双方采用协议、公证等手段,是明智之举,也是必要的。

  事实上,“契约父子”养老方式的出现并非偶然,近年来,在我国老龄人口不断增加,养老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的情况下,各种养老模式的探索也应运而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2006年初,国家民政部推出“社区居家养老”计划,这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依托,为老人提供家政、医疗、休闲、娱乐等服务。目前,北京、上海、大连、江苏、广东、湖南等省市已相继展开试点。

  而在时下,一种被称为“以房养老”的新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以房养老”的第一种模式是老人把自己的房产交给有政府背景的公益机构或者银行,养老费用由公益机构或者银行按月提供,到老人病故后,剩余的部分交给他的继承人;第二种模式是“以房换养”:老人把房子交给福利机构,然后享受福利机构的服务,房子由福利机构出租,等老人过世后房产由福利机构处置;还有一种方式叫“以房自助养老”,就是把自己的房产提前卖给一个公益机构,公益机构一次性把钱给老人,老人再自己掏钱从公益机构把自家房子租回来住。这种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一家银行创立,也被称为“倒按揭”,在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目前,我国首个开展“以房养老”试点业务的保险公司已正式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老年人可将自己的产权住房抵押给保险公司,并从保险公司那里获取养老金,直至去世。

  国家民政部有关官员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受到国家政策和生育观念的限制,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使得养老归社会成为必然,社区、福利机构的介入正在一步步加大,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一个过程,资金和服务都可能存在某种短缺,“以房养老”等新模式已成为部分人养老的替代方案。

  而马国文老人采用的模式,通常被称为“遗赠养老”,主要适用于有一定收入来源或财产的孤寡老人。常见的做法是,老人在和亲友、邻居或老同事等熟人子女中选择一位,签订书面《遗赠扶养协议》。

  不过,刘道兴认为,我国目前最提倡的还是家庭养老,其次才是机构养老、以房养老、遗赠养老等模式。

  刘道兴说,从心理学上讲,人到老年更渴望享受天伦之乐,身边有亲人陪伴就会觉得特别幸福,否则易生凄凉之感,这是中国特有的亲情文化,这种感情给老人带来的幸福感远比物质生活上的满足更重要,因此,如果条件允许,子女或亲属最好亲自赡养老人。马国文老人认子寻求赡养的做法,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亲情呼唤。

  “随着社会发展,新的养老模式仍会不断出现,”刘道兴说,“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我们都要对老人付出真情,用心关爱,因为这才是老人最需要的。”(李胜利、马国文为化名)

  图为配图,与文章内容无关YCPF供图

  李胜利与马国文的“父子协议”和公证书

  来源: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