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老英雄的幸福生活(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9日11:30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八位老英雄的幸福生活(图)

  86岁的抗日老人冯殿庆和老伴李玉清。记者王丽摄

  

八位老英雄的幸福生活(图)

  练习书法是朱磊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记者雷县鸿摄阅读提示

  他们是当年驰骋在抗日烽火中的英雄儿女,他们是今日你我身边的耄耋老人。200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寻访并记录下有关他们鞭逐日寇鲜为人知的传奇经历,读者由此推选出心目中的“十大抗日英雄传奇”。重阳节前夕,本报对当选者再次回访,在世的老战士年龄最大的90岁,最小的80岁,记者悉心追寻记录下他们在盛世的多样晚年生活———

  幸福晚年的加法公式

  不刮风、不下雨的日子里,在我市小北门外,人们经常会看到一对白发老人相互搀扶、有说有笑地在大清早的清新空气里遛弯,其默契温馨的画面让无数从旁经过的年轻人艳羡不已。

  老人名叫冯殿庆,今年86岁,曾以9年职业军人经历见证了8年抗战全程。如今,征战南北的青年岁月和坎坷波折的中年生活,已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去不返。挽着老伴李玉清的手,冯老先生告诉记者,规律生活、与老伴相守一生、笔耕不辍努力学习,仔细一回想,晚年的生活竟比年轻时还要有滋味。

  午睡是老先生一天活动的“黄金分割点”。午睡前他接老伴晨练回家、陪老伴买菜做饭打扫卫生,午睡后则是他阅读《人民日报》及《老年报》、写作《江泽民文选》“十七大报告”等中央文件读后感和回忆录的学习时间。老人小小的卧室里,堆满了成捆堆放的报纸、杂志和码放得整整齐齐的中央领导人文选。

  “人老脑先老,保持脑子的转动才能延缓衰老。”86岁的冯殿庆已经开始耳背,但思维仍很清晰、表达也流畅。他说自己早些年在省老年大学学习,获得了古典文学大专学历,也曾到处作“关心下一代”演讲报告。现在由于腿脚不如以前利索,他只保留了每个月20号定期与本市健在的黄埔老同学聚会学习,经常给各种杂志撰写统战、养老短文的习惯。“我不害怕老,就怕老了变得没用,自己要学习,紧跟时代步伐,千万不能与世隔绝了。”乐呵呵的老人还和记者聊起了房价、大学生就业等社会热点问题。

  “今年是我和老伴‘钻婚’纪念呢!”老人指着屋里一盆盛开的鲜花说,为了庆贺夫妻俩相濡以沫60年,儿女买来了鲜花为他们祈福。冯老的老伴李玉清今年78岁,她18岁嫁给冯老后,经历了流亡、两地分居、“文革”批斗的诸多艰辛,但情比金坚的夫妻俩克服了所有困难,不离不弃,成了儿女感情婚姻的模范。

  采访中,市民革打来电话邀请冯老参加“十七大”主题座谈会。老人拿出一厚沓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深有感触地说,做“学习型老人”才能与时俱进,自己才能充实生活。他总结出自己晚年生活幸福常乐的秘诀说:规律生活+默契相守+努力学习=幸福晚年。记者王丽

  老英雄的花样晚年

  “党的十七大开得好啊,胡锦涛同志的报告很精彩,强国、富民、和谐、科学发展,这些观点让我读了很舒坦。”18日上午,记者来到西安体院运动医院一简陋的病房,探访88岁的抗日英雄李仕亮时,满头白发的老英雄把刚看完的晚报放在床头笑呵呵地说。

  此刻,在一旁轻轻抚摩着他脊背的老伴岳忠林说,他年轻时打日本鬼子,浑身是伤,心脏也不好。前些年动手术给心脏安了一个起搏器,还装有7个支架。就这样,只要身体稍微好些,就要看报纸,读新闻,了解国家大事。这几天,中央开十七大,他一天要打好几瓶药水,还让我把每天的晚报带到病房给他看。大会的报告、代表的发言他都要仔细读,还给我们讲他的体会。听老伴这样说,老英雄又开心地笑了。

  “我是贫农娃,党育我长成。抗日杀鬼子,为国立战功。如今离了休,快乐享太平。关心下一代,传播好传统。种花又读报,户外常运动。生活尚简朴,从来不居功。”几位了解老英雄的体院同志告诉我,这是老英雄李仕亮“花样晚年生活”的真实评价。

  老伴岳忠林告诉记者,老李心态非常好,是个乐观人。他是享受着厅级离休干部的待遇,但生活很简朴,还常对子女们讲当年战争年代的艰难生活,教育孩子们要珍惜今天来自不易的好生活,勤奋工作,多为社会做贡献。

  老英雄的好心态,更表现在他从不向组织居功自傲或要什么特殊照顾。这两年,他年岁增大,病情时有加重,需要经常住院治疗。组织上几次将其安排在省医院等大医院的高干病房休养,病情稍有好转,他便立即要求转回体院所属运动医院普通病房。“大医院的高干病房条件很好,但一天几百元的费用太高,虽然是国家全部承担,可没有这个必要啊!”老英雄笑着说。

  谈起老同志如何保持快乐、健康的心情,这位老英雄有自己的体会:“我是从战场上踏着战友的血迹走过来的,因此能在多次负重伤后仍活下来,我很知足。另外,看到我们国家一天天强盛起来,人民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实现了我们年轻时参加红军闹革命的愿望。另外,晚年生活又得到组织上的关心和照顾,家庭和睦,子女孝敬,我自然觉得非常幸福、快乐啊!”记者李建宁

  每天都由钟点支配

  抗战期间,朱磊曾在白求恩身边工作过一段时间。如今,抗战老战士朱磊已是84岁高龄,2005年,朱磊当选本报和广大读者评选的十大抗日英雄。重阳节前夕,记者再次前往老人家中,听其讲述平淡但却充实的晚年生活。

  因为和记者有约,17日一大早,朱磊就在家中等候,与2005年7月记者第一次见他时相比,白发如雪的朱磊略显清瘦,但精神依旧矍铄。

  “身体挺好,每年都会出去走走,是单位组织的,今年去的是武夷山,还到厦门转了转”,提到现在的生活,老人显得很高兴。

  据了解,朱磊和老伴盛国莉已经携手走过了57个年头。“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每有年轻同志到单位来工作,我都会去给他们讲创业的艰难,算做是‘忆苦思甜’吧”。讲什么呢?朱磊说,单位原先在凤县时,条件艰苦,住工棚,吃芽麦饭,要吃菜,得到100多公里外的集市去买,到礼拜天,大家都上山打柴来取暖。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能让年轻人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现在,单位组织的公益活动,朱磊都会积极参加。平日里,朱磊的生活很有规律,起床、读报、吃饭、午休、活动等等,都有时间可循,老伴盛国莉在旁边说:“每天都是钟点支配他。”练习书法,是朱磊的一大爱好,“我喜欢临颜真卿的字”。

  朱磊告诉记者,他平时最爱看的电视是《动物世界》,也喜欢听“中国之声”,了解时事新闻。朱磊说:“这几天党的十七大新闻我都看,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我认真看了,特别鼓舞人心,报告给国家也给各行各业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记者雷县鸿

  忘拄拐棍的“老远征军”

  记者昨日上午赶到未央区谭家街道办团结村时,87岁的“老远征军”王恩溥正在家门口散步。

  老伴告诉记者,王恩溥耳背,身患多种疾病,每月节俭吃药也得一二百元药费,自2002年以来住过3次院,十多年前因患白内障做过手术,出门散步多次摔跤,前两天还摔了一跤,将手腕摔伤。记者问为什么不让他拄拐杖?老伴说,有拐杖,他总忘。然而谈起当年参加远征军抗日的事,王恩溥记忆犹新,记者的提问也能听清。记者猜想,王老一定是满脑子他抗日的事。

  前年本报赠给他的“十大抗日英雄传奇”铜牌,摆放在客厅的壁橱上,擦得锃亮。老伴告诉记者,王恩溥非常喜爱这块铜牌,见人就介绍它的来历。有次人家给参加过抗日的人发东西,见了这块铜牌,说这当然符合条件。当年陪王老领铜牌的两个孙女,受爷爷抗日事迹的影响,今年同时考上大学。王恩溥从小就给两个孙女讲抗日的故事。现在,王恩溥经常欣赏孙女的美术作品。

  王恩溥虽在农村,全国和陕西黄埔军校的校友没有忘记他,定期从北京或西安给他寄同学会会刊。王恩溥如今每天的爱好就是白天在村里散步、读报刊,晚上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最近晒玉米,机器脱粒的玉米棒不干净,儿女都忙,王恩溥不忍心浪费,用手剥玉米粒。记者金石

  “看不见但能感觉到!”

  10月17日上午,在兰州军区小南门干休所1号楼601房,记者见到了本报两年前以《平型关战役中的“陕北娃”》为题报道过的抗日英雄黄巨胜老人。

  其实,在记者采访的前一天,老人才从西京医院出院。老人心脏一直不好,患有白内障,从今年1月份就开始住院,至今已半年多了,期间病情缓解,回家待过两次,但总天数没超过半个月。4月份,医院通过手术给老人安装了心脏起搏器,情况大为好转。老人颇为幽默地对记者说:“要不是起搏器,我恐怕早就完了。”老人的听力这几年越来越不行了,别人只有在他耳朵眼前大声说话才能听到一些。眼睛早都患上白内障,今年住院期间做了手术,但因年事已高等原因,手术并不理想,眼睛现在已经看不见东西了。老人说:“现在精神好着呢,看不见了,但我能感觉到!”

  提起儿女,黄老一脸的骄傲。老人有1个儿子、3个女儿,现在都事业有成。老人讲,儿女们非常孝顺,经常来看望他,他现在感到非常幸福。

  谈到孙子,老人也是特别高兴。孙子黄挺在西安交通大学读研究生,今年毕业。老人特别提起了他的另一个孙女黄燕(化名),黄燕并不是老人亲孙女,而是老人1988年在路边捡的,当时孩子刚出生没两天。捡到这个苦命的孩子后,老人十分怜惜,给她取名黄燕,并与老伴一起将黄燕抚养成人。如今黄燕已经19岁,今年高中毕业后到南京某医院当护士上班了。孙子、孙女也特别孝顺,经常打电话回来,只是老人耳朵不好,听不见他们说话,但他心里明白。记者姚村社实习生王磊

  老英雄古昌林简况

  古昌林,1928年出生,山东省五莲县院西乡薛村人。1944年11月入伍,在山东滨海地区诸城县枳沟区中队当战士,后兼文书,参加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我滨海地区最为艰难的反“扫荡”斗争。1953年随大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战争结束时任志愿军63师民警连政治指导员。1983年离休,离休前任兰州军区华山基地政委(正师职),现住兰州军区西安小南门干休所。

  古昌林在本报当时颁牌的12位抗日老英雄中,是年龄最小的,但今年也80岁了。古昌林老人的老伴一直有病,不久前又陪老伴到北京治病去了,记者未能采访到他,只是通过电话了解到上述情况。记者姚村社实习生王磊

  忙碌的“老八路”

  电话几次打到段同录老人家里都没有人接,记者怀疑电话号码有误,找莲湖区老干局核实,干部说段老很忙,他们平时打电话也难找到他,唯一的办法是反复打。记者只好用重拨键反复拨。

  不知拨了多少次,好容易有人接了,是段老的老伴,告诉记者段老没有在家,给了一个手机号。拨通手机,传来洪亮的声音,完全不像82岁高龄的人。段老告诉记者,他正在家属院门球场打球。

  段老愉快地说,他现在生活很好,身体也好。他是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以前经常给青少年作报告,参加老干局的一日游。现在年龄大了,这些活动参加少了,但他平时重视身体锻炼,根据情况,有时上午打门球,有时下午打门球,还在环城公园散步锻炼。记者金石

  著书买车盛世圆梦

  与两年前相比,81岁高龄的谭振京老人依然显得精神矍铄,除了那条在抗日战争中负伤的左腿外,他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敏捷。两年中,老人写出了近25万字的回忆录,并圆了自己最大梦想,购置了一辆崭新的汽车作为代步工具。

  今年3月,儿女们经不住老人的执拗,为谭振京租下了一处农家院落。老人在每天上午9点和下午3点都会在院落里锻炼筋骨,提起2.5公斤重的哑铃,对谭振京来说并不是一件太吃力的事。

  两年来,谭振京享受国家政策,工资上浮了千余元。支付房租和保姆费外,老人几乎再没有什么大的花费了,他特意买来了蔬菜种子,在院落的空闲处种上了小白菜和胡萝卜,“桑麻”之中体味生活的乐趣。

  10月16日,谭振京老人告诉记者,前一天党的十七大在北京召开,他坐在电视机前一直看完了胡总书记的讲话,老人用“得劲”这个极为简短和朴实的言语评价了胡总书记的讲话。如今,谭振京订阅了五种报纸,每天坚持浏览,了解国内外的时势。2007年春节,他圆了心中已久的梦想,购置了一辆近10万元的汽车,让儿子载着他回到山东老家,去看看那片曾与日寇鏖战、留有战友忠骨的土地,“变化太大了,那些曾经熟悉的地方都已经找不到了。”谭振京老人目睹家乡的变化后,惊奇中也平添了一丝遗憾。

  2005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谭振京打鬼子的事迹被本报读者评为“十大抗日英雄传奇”,老人在他的生活圈里成了众人关注的对象,向他“请教”怎样打鬼子的人多了起来,老人索性开始写回忆录,两年时间竟整理出了25万字之多,并即将出版面世。记者吴飞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