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确定明天18时奔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04:41 南方都市报

  

“嫦娥”确定明天18时奔月
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宣布,“嫦娥一号”计划于10月24日至26日择机发射。新华社发
“嫦娥”确定明天18时奔月
首席科学家抵西昌
“嫦娥”确定明天18时奔月

  本报讯 10月22日晚上8点,国防科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我国即将实施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以及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目前已转入发射区,卫星和火箭已完成总检查,各项测试正常,满足技术条件要求,计划于10月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首选发射窗口为24日18时左右。

  国家航天局发言人李国平说,卫星在成功发射后,将在地球轨道上经历3次调相轨道变轨,计划于10月31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开始奔向月球。在11月5日进入月球轨道后,经历3次近月制动,进入127分钟工作轨道。11月下旬,卫星将传回第一张月球图像。此后,卫星将继续工作1年时间,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

  李国平还介绍了这次绕月探测工程任务的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其工程目标是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科学目标包括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化学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探测月壤特性;探测4万-40万公里间的地-月空间环境。

  绕月探测工程是一项自主创新的高新科技工程,是我国实施的第一次探月活动。它的实施将为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开展奠定技术基础。

  李国平说,此次发射活动将邀请部分国外航天局的代表现场观摩。我们愿意本着“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同国际同行开展航天领域的国际合作。

  据悉,为加大“嫦娥一号”卫星入轨成功率,此次发射已提出了“零窗口”的发射目标,即在预先计算好的发射时间段内,分秒不差地将火箭点火升空。

  ■背景链接

  发射窗口如何选定

  发射窗口是指运载火箭发射比较合适的一个时间范围。这个范围的大小也叫做发射窗口的宽度。窗口宽度有宽有窄,宽的以小时计,甚至以天计算;窄的只有几十秒钟,甚至为零。

  影响和限制发射窗口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地面观察的需要。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时间定在当日晚9时35分,这时天空已经漆黑一片,但卫星进入轨道后仍能受到太阳光的照射,因此人们在地面用肉眼就能看到卫星。

  二是地面目标光照条件的要求。发射地球资源卫星和中轨道气象卫星时,要求卫星运行轨道下方的地面目标有很好的光照条件,以便于卫星上的可见光遥感器能很好地遥感地面的图像。因此,这类航天器的发射窗口都选在白天。

  三是航天器上太阳电池翼光照条件的要求。目前的卫星及载人飞船等航天器大多采用太阳能电池供电,当航天器进入轨道时,需要太阳电池翼受到阳光的照射,以便立即发电供航天器使用。

  四是航天器上姿态测量设备的要求。航天器上的姿态测量设备如红外地平仪、太阳敏感器等,测量航天器的飞行姿态,需要航天器、地球和太阳处在一个较好的相对位置,这也是选择发射窗口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五是航天器返回地面时的要求。返回式卫星、载人飞船返回地面时,一般都希望在白天,同时要求气象条件较好,没有大风等恶劣天气,以便于降落伞打开。在选择发射窗口时就要考虑返回时的情况。

  由于太阳、地球和其他星体的相对位置在不断变化,即使发射同一类型、同一轨道的航天器,其发射窗口也是不固定的。因此,航天器的发射有时在早晨、有时在傍晚、有时在白天、有时在夜里。

  一旦错过了发射窗口,只能等待下一个合适时间。有的航天器一天之内有不止一个发射窗口,有的则要等几天或更长时间再发射。据新华社

  昨日并无实战合练

  媒体混战信息来源混杂致以讹传讹

  本报讯 昨日,“嫦娥一号”“当晚6点实战合练、模拟点火”的消息再次被广为报道。事实上发射中心直到夜幕降临都是寂静一片,没有丝毫合练的痕迹。至傍晚6时30分,原本灯火通明的三号发射塔也因工作人员下班而关掉了防爆灯,远看里面漆黑一片。航天一院的工作人员甚至抱怨有的媒体“老发假消息”。

  中国首次探月,举世瞩目,全国上百家媒体聚集西昌城内。因为来客众多,发射中心为了安全起见特别强调了新闻纪律,除了京、沪、粤少数媒体外,到达西昌的国内大多数媒体都没有获得批准进入基地采访。大部分记者只能通过旅行社作为普通游客,进入基地在很有限的范围内进行参观。有的消息来自导游小姐及当地群众,无法从更多的途径来核实。“出了这样的事也怨不得媒体。”一记者称,谁都想要确实的信息,但没有途径,信息的发布不够公平、透明。

  首席科学家抵西昌

  中国登月计划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昨日下午抵达西昌。他的到来标志着西昌发射基地全面进入临战状态。他表示,这次来主要是观看发射,再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最后磋商。据悉,和探月工程有关的小组负责人陆续开始在西昌集结。

  前线动态

  战前总动员专家齐“双想”

  发射中心临战气氛浓厚,射前最后一次战术讨论昨举行

  本报讯 发射中心的临战气氛在昨天开始浓厚。在航天一局的工作人员的住地,一幅幅“准时发射,确保成功”的标语在无声地倒计时。昨日上午,一场气氛紧张的战前专家“双想”讨论会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远程指挥控制中心内举行,参与发射的各部门专家在指控中心就射前技术问题做最后的业务“双想”探讨,据航天一局的工作人员介绍,“双想”主要就是回想在过去曾经出现过什么问题,预想未来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在原定的数百个紧急预案上再做出一些应对的措施。

  上午专家领导们讨论过后,下午所有的参与发射人员又分组继续查缺补漏,各部门各岗位的工作人员就自己所在的岗位进行“双想”,以防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不测。航天一局的丁先生称,这可以称为射前的最后一次战前战术讨论了。这样的讨论环节是发射前的惯例。

  这几乎是会议最多的一天。航天一局的王先生说,昨晚7时40分,一场射前动员大会召集所有的发射参与人员参与。会上要求参射人员要休息好,放松心情,发挥水平,确保发射准时、精确。

  今日开始常规加注

  本报讯 “双想”大会后,动力组的工作人员又将忙碌起来,常规加注工作将在今天正式开始,这项给火箭提供动力的工程,存有一定的危险。

  据悉,由于火箭的燃料存有一定的毒性,常规加注的工作人员将戴防毒面具为火箭加注燃料等。而在明日发射当天低温加注时,所有的工作人员还需戴防静电的帽子,穿防静电的服装,不能穿有钉子的鞋,以防擦出静电。甚至连工作的电梯都必须停运以确保安全。

  ■人物特写

  最后15分钟奔离45米发射塔

  发射前电梯停运,陈锦海总是最后一个离开火箭

  航天一局动力组的陈锦海今年62岁,看起来非常消瘦,在以往的20多次发射中,他为火箭做最后的检查。每次都是在点火前15分钟,他要从发射塔的第9层飞奔而下进离塔200米左右的掩体中。

  发射前的半小时必须进行严格检查,必须保证箭体的“血液”供应充足,要确认三级火箭每个部分的参数,包括箭体上的压力、

发动机,信号灯的明灭等等。

  老陈的工作岗位是氢气、氮气配气台,火箭装有卫星的那一层,由于这层平台的设备到发射前都有规定动作,陈锦海和两位守塔士兵要坚持到最后,将80多个开关的状态确认完毕,签字画押后方可离开。

  据陈锦海说,到了发射前的半小时,其必须按发射前半小时的状态进行严格的检查,必须保证箭体的“血液”供应充足。即关键时刻的状态确认,包括箭体部分三级火箭每个部分都有需要确认的参数,包括箭体上的压力、发动机,信号灯的明灭,开关的状态,所有的加起来共有八十多个开关。

  加注满的火箭相当于一个大型炸弹,磨擦产生静电可能会将其引爆。所以,在发射前的五个半小时,即低温加注的时候,塔架上的电梯必须停运,以防止磨擦产生静电而致正在加注的液氢爆炸。老陈他们只有从那狭窄的塔梯上飞奔下来。

  这次发射卫星的三号发射塔高13层,80多米,陈锦海所在的九层平台大约有45米高。塔架的楼梯很陡,大约有六七十度,每级台阶前后只20厘米不到,左右则只有七八十厘米长,脚侧着可以完全放下,如果是竖着放,则只能放下半个脚掌。每级楼梯的高度约30厘米。

  “没什么紧张的,已经不是一次两次啦!”老陈笑着说,长征系列火箭是非常过硬的火箭,长三甲火箭还有金牌火箭之称,虽然这份工作存有危险,但不太会对自己的安全担心。

  两鬓斑白的陈锦海,用手比画着,说起发射前飞奔的时刻,一下来了精神。“我的业余长跑成绩还不错,身体没有问题,通常跑至地上的掩体里需要9分钟左右。”在发射中心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陈锦海几乎每天晚上都会跑步半小时以上,他说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这样的习惯已坚持了20多年。

  14-16版采写:本报特派记者 秦鸿雁 卢斌(除署名外)

  摄影:本报特派记者 韩一鸣(除署名外)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