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管理流动人口:人性化关爱构筑和谐家园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3日09:38 南方日报

  深圳的任何一个行政区,居住人口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就是流动人口,罗湖也不例外:户籍人口38.2万,暂住人口86万,日均过境短期流动人口30万,每平方公里人口达15000。

  因此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命题:没有流动人口群体的和谐,就没有罗湖乃至深圳的和谐。86万人如何才能和谐?严查、严管还是服务、引导?罗湖区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用实践证明了,以人为本,以服务为载体,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才是和谐之道。

  罗湖早在1991年就率先全国成立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专门机构,开创以行政手段规范管理流动人口和出租屋之先河。此后多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罗湖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执政为民宗旨,与时俱进革新管理服务理念,不断谋新战略战术。

  “用提供服务替代了曾经把外来流动人口作为高犯罪群体的严管,用建设和谐社区取代了对出租屋‘藏污纳垢’场所的清理整治,摒弃一切‘作秀’,罗湖采取系列切实措施,系统推进流动人口户籍化服务工程,人性化关爱流动人口生存状况,最大限度地缩小户籍人口与居住辖区流动人口之间的差距,努力把流动人口群体塑造成为建设和谐罗湖不可或缺的主体。”

  如此付出,“投资回报”是丰厚的:在过去的一年,罗湖区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准、一降、一治、两个明显提高、三个稳健增长”的显著成效:流动人口基本信息掌控准,信息采集率达98%;出租屋治安持续好转,今年以来,罗湖没有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造成恶劣影响的流动人口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出租屋发案件638宗,同比下降40%;一批安全隐患得到彻底整治;房屋租赁税费大幅增加;出租屋环境明显好转,目前全区172个无物业管理小区已有157个成功引入物业管理,全区小区物管覆盖面达到95%;昔日依靠出租低矮砖瓦房成就“全国首个万元小康村”的渔民村,已成设施一流、管理一流的都市花园;5年前还是不法分子藏匿的“理想王国”的“插花地”玉龙村,已成管理先进、现代文体设施完备、香港白领聚居的“旅业村”;流动人口素质提高,目前在罗湖居住的86万流动人口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比37%,同比提高6%;初中及以下学历人口占比42%,同比下降7%;同时,出租屋市场交易活跃,住宅类出租屋出租率达到98%以上,市场交易额达36亿元,同比增长18%。“罗湖是我家,我们爱罗湖”的认同感、归属感在流动人口中得到明显体认。

  ■全景

  基层创新:“各村有各村的高招”

  深圳1400万人口中,1200万是非户籍流动人口。不仅在中国,在全世界,这样的城市也是独一无二的。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基本上必须“自谋出路”:在实践中,摈弃一切“作秀”资态,寻找管用的招数,并且将之制度化,常态化。

  东晓出租屋管理所所长卢智锐十分留意十七大的消息,在胡锦涛总书记的报告中,这段涉及基层社区管理的论述在他看来太到位了:“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总书记的每一句话,好像我们在社区都能找到对应的做法”,卢智锐说。

  老支书深圳出山管同乡

  邱兴堂在黄贝岭村的街上走一圈,脸上笑容不断,不住地停下来跟人打招呼。这位四川达州的汉子,除了经营自己的诊所,还有一个头衔,是四川达州贡黄贝岭流动党支部书记。近两万名居住在黄贝岭的达州老乡,将邱兴堂当作了与政府沟通的“桥梁”。

  目前,罗湖区千人以上流动人口“同乡村”有25个,同乡人数最多的达1万余人。“同乡村”一直是政府管理上的一个难题。在区委、区政府和刘学强书记、曾节副书记关注和指导下,经过前期有关部门的调研和宣传,经区组织部门的牵头,在同乡村建立流动党员党支部,让流动人口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目前,罗湖区共有10个街道建立了同乡村流动党员支部11个,共管理流动党员210多名,这些流动党员在自我管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邱兴堂领导的黄贝流动党员支部协助出租屋管理员采集同乡信息、向同乡发放党员联系卡、帮助同乡办理小孩入学证明材料等,受到同乡们的拥护,还主动帮助政府搞好治安、维稳工作。8月7日,市委书记李鸿忠来罗湖调研时对罗湖的流动党员支部的做法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站式”服务

  用提供服务的方式实现管理

  早在2004年,罗湖就率先全市在流动人口集中的社区着手组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

  依托物业管理公司组建的服务中心,主要是协助做好社区出租屋及外来人口信息采集、计生登记、暂住证申办等职能部门常态性基础性管理工作,采集、审核、登记、免费发布出租屋信息等房屋租赁中介服务以及代收代缴水电费等自身物业管理业务,全面实行“一站式”服务。

  至目前,罗湖区共组建服务中心48个,其中在“城中村”29个,在住宅小区19个。通过服务中心的运作,罗湖已经把52家物业管理公司的3409名从业人员有效地整合到出租屋综合管理队伍中,成倍壮大了管理队伍,在不增加政府人员经费投入的情况下,通过物业管理人员参与协助出租屋综合管理工作,建立科学动态的管理机制,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管理从运动式管理转化为常态式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暂住人口采集率和出租屋纳管率。

  据统计,罗湖区“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了社区管理的优势,较好地落实了政府对出租屋及流动人口的管理理念,共采集通报流动人口信息112815条,出租屋综合信息10235条。特别是在引导招租方面,注重发挥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的“一站式”集中服务的优势和作用,在大望、梧桐山村全面推行出租屋统一招租,并取得较好成效。

  “警民联调”

  低成本化解社区矛盾

  有关数据显示,在深圳,基层派出所每天接报的警情,约60%为非警务的纠纷,公安机关要耗费大量的警力去调解,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刑事打击和治安管理的效能。但是,群众利益无小事,很多纠纷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由此形成治安、刑事案件,甚至酿成上访案件及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安定造成很大的冲击。

  “有困难找警察”的口号如此深入人心,群众甚至把派出所当成了心目中的政府。因此,外来人员有了纠纷不去找基层调解组织,而直接打110报警,希望公安机关介入解决。

  为了给政府节约司法成本,加强治安防范及密切警民关系,罗湖于去年起制定了“警民联调”工作机制。“警民联调”的组织形式为:组建专职的人民调解员,在派出所或警区(警务室)、社区内设立警民调解委员会,为街道调委会下属的调解小组,对外挂“警民联调工作室”的牌子,由民警兼任所属街道调委会成员,负责警民联调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基本运作模式为:民警接处警后对纠纷依法进行分类,治安、刑事案件由民警处置,其中邻里纠纷引起的治安调解可以依法邀请人民调解员参加;民间纠纷由人民调解员单独调解或邀请民警参加,实现人民调解和警务工作互相配合互相补充。与传统的人民调解工作组织是兼职的不同,现在新模式下的人民调解员是专职的,并且24小时有人值班,随时调解纠纷。这使得调解工作落到了实处,又降低了司法成本,体现了政法机关执政能力的提高。

  目前,罗湖全区共有“警民联调”工作室12个,专职调解员67人。到目前为止,罗湖区的12个“警民联调工作室”已经成功调解近2000宗纠纷,估计到年底将可达到3000宗。罗湖的这种模式已经被深圳市有关部门要求介绍经验,并将在深圳全市推广,广东省政法委、中央政法委等部门给予充分肯定。

  家园网

  沟通无“门槛”

  一个外来人口,想跟区委书记、区长反映问题会不会很难?上网登录罗湖社区家园网,动动手指敲击键盘就可以了。

  今年4月28日,罗湖区委、区政府开通了罗湖社区家园网,在家园网论坛板块中设置各社区家园论坛,各街道和社区工作站充分利用家园网论坛倾听基层百姓的呼声,解决辖区居民的困难,同时主动在论坛发布有关工作信息和政府为居民所做的工作。

  家园网开通4个多月以来,受到了辖区居民的广泛好评,网络人气不断攀升,并成为辖区各部门和社区工作站做好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的有力帮手。对辖区居民在网上曝光有关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和隐患,罗湖区委、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并及时在网上进行解答,真正确保每一位外来流动人员的诉求有回应、问题有解决,使家园网平台,成为该区各级各部门与广大流动人口群体之间最直接最快捷交流、沟通的渠道。

  社区管理总动员

  社区管理,如果只有政府唱“独角戏”,没有其他的“配角”,戏很难唱好。

  一年来,罗湖努力经营的“政府搭台、业主自律、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管理服务运作机制,使社区管理形成了合力。

  推行“出租屋业主自管房”评定挂牌模式。从在黄贝岭村试行“出租屋业主自管房”评定挂牌模式开始,到逐步在全区铺开,评定的方式由业主自行申请或出租屋管理站、城管、计生等职能部门提议,由区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根据业主配合管理、缴交税费、出租屋技防、物防、人防及治安案件等八个方面进行评定挂牌,经评定业主自管房的出租屋可享有出租屋管理站一般不再上门排查登记、公安机关不再进行大面积清查,平时以民警或出租屋管理员走访和指导业主自行管理,并制定了激励措施。由此极大地调动了业主自觉参与出租屋管理的热情和积极性,强化业主的自律意识,提高社区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的有效管理。

  推行社会治安公示制度,促进流动人员关注社区治安状况。今年7月12日,经过半年的试点工作,罗湖在黄贝街道办事处召开现场会,将黄贝街道、派出所的社会治安公示制度在全区范围内推行,主要是通过每月对辖区内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情况和治安责任单位、责任人进行张榜、公示,让辖区群众做到“三个知晓一提示一参与”,知晓社区的治安案件情况、知晓社区治安责任人情况、知晓责任追究情况,温馨提示辖区群众自我防范和主动参与社会管理意识。黄贝街道自实行治安公示制度以来,治安有了明显好转,辖区刑事案件大幅下降,同比下降28%。

  尝试购买服务。区委、区政府积极转变观念,拓展思路,组织区委办、区财政、区出租屋综管部门及各街道办等单位进行了出租屋部分职能外包物业公司的探索,将流动人口出租屋管理服务工作部分职能(流动人口信息、出租屋信息和综合信息采集等)转由物业公司承办,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办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目前,罗湖在五个街道十个社区进行了试点,取得初步成效,使政府掌握人口信息更加鲜活和全面,社区管理服务功能提高,外包社区的治安状况持续好转,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逐步实现政府“提能、增效、降耗”目标。  

  ■特色

  莲塘模式、吃饭问题及维权  

  腐竹烧排骨、清炒油麦菜、白饭,价值5元;炒豆角、凉拌藕片、白饭,价值3元;这是来自江西的曾卫国和付春花夫妻俩的晚餐。在莲塘劳务工深莲大食堂,夫妻俩将盛在不锈钢餐具里的两份饭菜拼在一处,就成了“四菜一汤”,吃得很香。

  每餐三十多种花样的菜式,最贵的肉菜4元。川湘粤风味俱全,食堂师傅全持健康证,卫生防疫部门经常过来检查。政府在食堂设置了好几台大屏幕液晶电视,吃饭时,还可以看电视。

  曾卫国和付春花在同一家服装厂打工,两个人分住在集体宿舍里,没有条件自己做饭,一日三餐在深莲大食堂搞定,每人每天平均花销10块钱。吃得放心。他们并不担心食堂会随便涨价:距深莲大食堂不到500米的地方,还有另一家劳务工大食堂,有竞争。因为价廉物美,附近的居民,包括罗湖外语学校的学生们,也都到大食堂来吃饭。

  民以食为天,曾几何时,外来工们为一日三餐发愁:三、五元一份的盒饭,味道先不讲,没有任何监管的生产过程,卫生安全如何保证?

  两年前,罗湖出台了《关于社会力量兴办劳务工集体食堂的优惠措施》,对与劳务工食堂建设相关的卫生、工商、税务、土地使用、房屋租赁及环保管理等6大方面,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会尽最大可能给予扶持和帮助。莲塘工业区是试点片区,从第一家劳务工大食堂建辉大食堂正式开业以来,仅莲塘工业区建成并规范投入使用的食堂已有16家,满足了3.5万至4万劳务工的就餐需求。

  曾经令深圳广大外来工大感头疼的吃饭问题,通过“莲塘模式”的推广,得到了解决。

  大食堂可不仅仅喂饱外来工们的肚子。它还是一个为外来人员提供多项服务的场所和外来人员学习充电的好去处。今年以来,政府部门依托大食堂,将10项服务引入大食堂,建立起了青工文化活动室、青工阅览室、读书会、青工大舞台,法律援助服务点、劳动保障办证窗口、工业区职工之家、妇女维权服务窗口、劳务工体能测定点等,同时在食堂放置了报纸、各类法律宣传材料。计生部门的性吧也开进了大食堂。罗湖区计生部门的青春健康项目主持人,就多次走进大食堂,对外来劳务工青年进行艾滋病传播及预防、生殖健康、避孕节育等知识进行培训教育。大食堂里免费设立避孕药具箱,定期请计生专家为辖区广大育龄群众、外来已婚女工进行查环查孕、普查普治等优质服务。计生部门利用大饭堂每天向外来劳务工放发避孕套多达400盒。据了解,整个罗湖区性病患者同比下降40%。外来劳务工在食堂吃饱肚子后,又可以在食堂读书看报,上网看电视,极大地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进入一个陌生的城市,流动人口首先需求是什么?马山社区的工作站站长陈笔峰认为,第一,他们需要一个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第二,他们需要非常方便地获得一些政府的服务。

  外来人口经常面对的事件中,维权是一大类。由罗湖区司法局牵头充分利用流动人口管理的组织和工作平台、资源,不定期在社区、企业、厂区开展法律知识、卫生保健、计划生育、务工技能、政策法规等培训和宣传活动。以“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强化外来人口的公民守法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质,引导其自觉依照法定途径、方法理智表达利益诉求。另一方面,提供法律援助服务。今年来,区法援处共办理援助案件252宗,为受援群众挽回经济损失80多万元。

  今年以来,罗湖先后开展了劳动保障执法检查“金霆行动”、“霹雳行动”、劳动用工情况检查等三次专项活动,共检查用人单位278家,其中举报专查70宗,涉及进城务工人员约17032人,开出“劳动监察限期整改指令书”172份,已对其中40家违法单位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罚款金额51.925万元。

  罗湖始终把及时支付劳工工资摆在第一位,一律采取由区、街道两级财政先垫付工资,再调处纠纷的办法,确保外来劳工权益得到优先保障。仅今年来,罗湖共调处此类重大劳资纠纷31宗,区、街道两级共先垫付工资674.1万元,受保障外来劳工2864名。由于采用区、街财政先垫资埋单能及时快速处理劳资纠纷,杜绝了因企业欠薪引发的性质恶劣、社会反映强烈的严重侵害流动人口重大刑事案件、重大群体性事件。

  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咨询服务。如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服务,举办多场免费现场招聘会等,为进城务工农民免费提供就业岗位共8505个,免费为外来务工农民开具推荐信930封,促使622人就业。同时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中介,定期组织开展清理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的专项整治行动,切实维护劳务工的合法权益。  

  样本

  一个社区的幸福生活  

  从车水马龙的布吉关口挤出来,右边有条小道,上坡约百米,就到了马山社区,安静得令人意外。

  下午两点,站在社区的主街——其实也就是私房中间留出的通道,显然建造时有过强制要求,留出了两车道的间距——这个居住了2万人,其中95%为外来人口的社区,一派平和。底楼的房子一律破墙开店,超市、包子铺、小饭馆、杂货店、长话超市、水果摊、菜摊、凉茶铺,都是深圳外来人口居住区内最常见的店铺,这是一天当中生意最清淡的时段,店铺里电视放着各种各样的节目,老板在打瞌睡,穿睡衣的主妇领着孩子,手拿一把青菜,慢吞吞地走着;街面很干净。

  黄伯、徐伯同龄,都是74岁,分别来自河源和梅州,如今在深圳做了邻居。每天下午,坐在街边打打纸牌,是他们的最高享受。“黄伯,优待证拿到了吗?”马山社区工作站站长陈笔锋大声问道,老人乐呵呵地从口袋里掏出钱包,亮出自己大红的老年优待证。这是深圳市政府对所有居住在深圳的7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的一项福利,有了它,在深圳逛公园、坐公共汽车,都是免费的。黄伯、徐伯的老年优待证,就是社区工作站给代办的。今年中秋,像黄伯、徐伯这样的老人家,社区还组织义工上门慰问,一人得了一袋大米、一桶油。

  “黄伯,深圳好还是河源好啊?”“都好,都好”,老人脸上绽放出笑容。

  “跟你想象中的‘插花地’很不一样吧”,陈笔锋介绍说,在2004年以前,这个地方的乱,曾让东晓派出所的一位老警官都大吃一惊:平均每天3起案子,抢劫、斗殴,每天都有发生。这位警官从警三十多年,还没有见过这么高的发案率。

  了解深圳“插花地”历史,就会知道,马山这样的地方由乱而治,是多么的难得。位于特区二线关边缘地带的区域,因为归属不明,曾经是三不管地带。政府的基层管理触及不到,自发地形成了这些社区的脏、乱,治安极差,俗称“插花地”。马山社区与玉龙坑社区一样,于2003年10月被划入罗湖行政区域,属于东晓街道办和清水河街道办的管辖范围。

  政府接管后,马山社区面貌很快焕然一新。公安部门重拳打掉了黑社会团伙,社区引入物业公司,整治卫生、美化环境,政府兴建各种配套设施,这个一度乱七八糟的社区成为了安居乐土。

  在马山社区的2万居民中,外来人口超过95%。记者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在社区寻找政府的身影:街边墙上贴着大红的告示,列明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的员工、工作站、义工等为中秋慰问社区老人活动捐助的款项。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社康中心的大门敞开着,窗明几净。转几个弯来到社区工作站,临街的活动中心是一间宽敞的大厅,一面靠墙立着满满两个书柜的图书,文史哲科技生活琳琅满目,另一面陈列着杂志。进门屋角的报夹上,十来种报纸被归置得整整齐齐,供人取阅。杨伯正在看《参考消息》,杨伯是饶平人,现在跟老伴和儿子、儿媳、两个孙子定居在马山社区。等会儿小孙子放学了,就到图书室来做作业。隔壁的义工活动室里,地板被擦得干干净净,教授大妈大姐跳扇舞的义工老师正对着电视教学片在揣摩自己的动作。

  没有显赫的办公楼,更没有高高在上的管制与禁令,在一处处便民、利民的设施背后,政府体贴地存在着。  

  本版撰文 记者 吕冰冰

  通讯员 温荣 张丹红

  温署山 薛江  

  图:

  马山村的活动室里,大妈大姐正对着电视教学片在揣摩跳扇舞的动作。 何俊 摄  

  各村都装有摄像头,“警民联调”低成本化解社区矛盾。 何俊 摄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