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嫦娥一号”发射升空 演绎神话再创经典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11:03 黑龙江日报

  10月24日,随着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流传千古的“嫦娥奔月”的传说,在西昌这座有着“月亮女儿的故乡”之称的地方开始变为现实。从万户飞天的梦想到载人航天的成功,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绕月工程的实施……浩渺的太空似乎总有一只手,牵引着人类探索的步伐。正是在一个个传说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人类不断延伸着自己的脚步——

  奔月畅想

  “嫦娥一号”,仅是起步

  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进入太空的能力;

  2003年神舟五号飞行成功,标志着我国具有了把人送上太空的能力;

  2007年嫦娥一号卫星的成功将证明,我们的飞行器能够离开地球、到别的星球上去进行深空探测。

  根据此前公布的规划,中国探月工程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分步实施:一期工程实现绕月探测,二期工程实现月球软着陆探测和自动巡视勘察,三期工程实现自动采样返回。

  这个简称为“绕、落、回”的“三步走”计划,预计将在未来10年左右完成。绕月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说,“因此,我们把今日的进展,比作‘万里长征第一步’。”眼睛看月月球探测卫星

  我国为探月活动目前进行的是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绕月探测工程将完成4大科学目标,探测卫星包括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特性以及探测地—月空间环境。伸手探月月球探测器

  探月二期工程将发射月球探测器登陆月球,落到月球表面“摸到”月球。从“看”到“摸”,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跨越。最为核心的是两个关键性的产品,降落器和月球车。载人登月未有时间表

  实现载人登月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同时具备载人航天能力和月球探测能力。

  我国如果要派航天员登月,还需要克服一系列技术难关,包括航天员的出舱、飞船的对接、大推力火箭的研制、月面返回、月球生存等,这些都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

  “关于载人登月,目前没有时间表。”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说。综合新华社电

  相关阅读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公布过全月球的三维影像图,也没有测量全月球的月壤特征与厚度;美国已探测和公布了5种有用元素的全月球分布,而嫦娥一号卫星则要探测14种元素的全月球分布。

【图文】“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演绎神话再创经典

  10月24日18时05分,搭载着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新华社记者李刚摄

  相关阅读

  “嫦娥”档案

  两年初展容重达千余公斤

  中国首位“月球使者”——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分为初样阶段和正样阶段,2004年立项之后,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初样研制,2005年12月转入正样研制。

  嫦娥一号卫星整体重量2350千克,自身重量1150千克。本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两张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最大跨度18.1米。

  “嫦娥”征程

  百万公里行工作赶路并重

  从西昌起飞升空,到抵达遥远月球的“工作岗位”,嫦娥一号卫星的总飞行距离将超过100万公里。

  这100万公里的漫漫飞行路,将需要嫦娥一号卫星付出13天18小时左右的飞行时间。到达目的地之前,嫦娥一号卫星将沿途探测并收集4万公里-40万公里之间的地月空间环境数据。

  “嫦娥”荣誉

  中国的骄傲身负7项第一

  第一次探测月球。

  第一次突破地球近地轨道。

  第一次为月球“画像”,真正用立体相机来获得月球三维影像。

  第一次探测月球表面元素。

  第一次利用微波辐射计探测月壤厚度及其分布。

  第一次在航天器的测控中引入天文测量手段。

  第一次利用国际联网对航天器进行深控。

  综合新华社电

  焦点时刻

  “嫦娥”奔月全记录

  22日晚,发射公告发布

  连日阴雨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西昌,在10月22日这一天突然迎来灿烂阳光。

  也就在这天晚上,嫦娥一号卫星于24日至2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择机发射。这是我国首次开展月球探测活动。

  24日傍晚,进入发射倒计时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群山中高耸的乳白色“长三甲”运载火箭,托举着体重2350公斤的嫦娥一号卫星。而卫星飞向的月球,就挂在远处的天幕和山峦之间。

  火箭上端,雾气蒸腾缭绕——

  第三级火箭使用的燃料液氢液氧,储存温度分别是零下253摄氏度和零下186摄氏度,尽管燃料贮箱进行了水平极高的保温设计,火箭周围的空气还是迅速地被冷凝成水汽,为了防止结冰,要不停地用氮气吹除,直至发射前的最后几秒。

  离发射塔架500米处的燃烧池内,大火熊熊燃烧——

  在常温下不断汽化的液氢液氧,会使贮箱的压力越来越高,而一粒沙子从一米高处落下来的能量就能引起燃料的爆炸,因此需要一边加注一边泄压。从发射前负8小时液氢液氧开始加注的那一刻起,两条专用的管路就要不停地把汽化的燃料导入燃烧池烧掉,而燃料的加注也会持续到发射前5分钟。

  24日18时05分,火箭点火

  “一分钟准备!”18时04分,寂静的山谷响起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指挥员李本琦洪亮的声音。

  监视所有塔架都打开完毕后,3号塔架上最后一名操作手已于5分钟前撤入地下掩体。

  “10、9、8、7……3、2、1,点火!”18时05分,就在李本琦喊出点火口令的同时,发射控制台操作手皮水兵用力地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

  24日18时05分至30分,惊心动魄壮美飞行

  “火箭飞行正常”

  “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属各测站的光学、红外、遥测设备,到青岛、厦门、喀什的测控站;从太平洋上的两艘远望号测量船,到首次在航天器测控中引入的北京、上海、昆明、乌鲁木齐的4个大型天文射电望远镜,如同火炬接力般把测控数据实时传来。

  第148秒,火箭一二级分离。

  第243秒,整流罩分离。此时,火箭已经飞出了稠密的大气层,“嫦娥”不再需要整流罩的保护。

  第271秒,火箭二三级分离。

  第609秒,远望号测量船传来消息,三级发动机一次关机,星箭结合体进入滑行阶段。参观的人们意犹未尽,一边热烈交流一边离开参观地点。而在指控大厅里,是一张张严肃紧张的面孔。

  第1249秒,三级二次点火;第1373秒,三级二次发动机关机。长征系列火箭完成了第103次飞行。

  24日18时30分许,卫星入轨

  第1473秒,当大厅里响起“星箭分离”的报告声,凝固的空气一下子沸腾起来。握手、拥抱、欢呼、祝贺……害怕影响任务而一直沉寂的闪光灯突然兴奋起来,将一张张笑脸映得更加灿烂,也将这个喜庆的画面永远地定格在2007年10月24日18时30分这一刻。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传来数据,卫星在太平洋上空,以接近每秒8公里的速度进入预定的大椭圆轨道。

  24日19时09分,发射成功

  18时50分左右,卫星已经飞到南美洲上空,在智利CEE测控站的测控下,卫星太阳帆板成功展开。13分钟后,用于向地面传输科学数据的定向天线也开始展开。

  利用国际联网增加测控覆盖率,这在我国航天史上尚属首次。此外,欧洲空间局的3个测控站也将对嫦娥一号卫星提供测控支持。

  此时回看发射塔架,到处是玻璃碎末、昆虫尸体、斑斑水迹,以及被火箭尾焰烤焦的痕迹,火箭点火起飞时的强大威力每次都会造成这样的场面。根据损毁程度的不同,发射后恢复需要的时间从数天到一个月不等。

  19时09分,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总里程100多万公里、时间为两周左右的漫长“嫦娥”奔月旅程开始了。

  新华社电 新华社记者孙彦新李宣良白瑞雪王玉山

【图文】“嫦娥一号”发射升空演绎神话再创经典

  10月24日,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的大屏幕上显示“热烈庆祝嫦娥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新华社发

  今日看点

  “嫦娥一号”下午第一次变轨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总工程师周建亮在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后向记者介绍说,嫦娥一号卫星将于25日进行第一次变轨。

  24日18时29分,星箭成功分离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为205公里,远地点为50930公里,周期为16小时的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这个轨道上“奔跑”一圈半后,预计于25日下午进行第一次变轨。变轨后,卫星轨道近地点将抬高到离地球约600公里的地方。

  卫星和运载火箭分离后,需要4次变轨,才能逐步加速到地月转移轨道的入口速度。每次近地点加速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必须在短时间内及时向卫星发出指令,而卫星发动机必须精确响应,否则卫星就有可能飞向别的方向。新华社北京10月24日电

  焦点关注

  三大关键等待跨越

  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有关人士表示,对我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执行的飞行任务而言,发射成功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专家表示,在发射成功之后,嫦娥一号卫星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还将经过加速、轨道修正、制动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只有迈过这一系列门槛,才标志着我国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取得成功。

  关键一:能否成功实施地月转移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后,将在调相轨道绕地运行数日。之后,嫦娥一号卫星将迎来实施地月轨道转移的关键时刻。只有迈过这道门槛,嫦娥一号卫星才能进入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奔月轨道,真正奔向月球。

  由于此次地月转移变轨具有惟一性等特点,因此能否一次成功实施至关重要。

  关键二:能否成功被月球捕获

  嫦娥一号卫星在奔月轨道飞行116小时左右后将接近月球。此时,高速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将实施首次“刹车制动”,确保自己被月球捕获。只有成功被月球捕获,来自中国的“嫦娥”才将成为一颗真正的“月球卫星”。而一旦出现闪失,中国“嫦娥”或将与月球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或将撞击月球。

  专家表示,如果顺利进入月球轨道,表明我们的卫星能从地球“走”到月亮,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将标志我们的航天能力取得了重要突破。

  关键三:能否成功环月探测

  在被月球捕获之后,嫦娥一号卫星还将经过两次近月制动,才能从大椭圆轨道进入距离200公里的工作轨道。通过数日的在轨测试后,卫星有效载荷将全部打开开始工作。只有成功传输回相关探测数据后,才表明嫦娥一号卫星的科学探测计划开始顺利实施。

  至此,我国绕月探测工程首次飞行任务方能真正宣布“获得成功”。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