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翩然飞去 直上九天揽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5日16:54 新民晚报

  一个民族几千年的美好奔月梦,在这个硕果累累、喜讯频传的金秋变成了现实!

  昨天18时0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大厅,巨大的显示屏上,乳白色的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熊熊火焰,托举着嫦娥一号卫星,腾空而起。148秒钟之后,洪亮的报告声响起:“一、二级火箭分离成功!整流罩脱落,火箭飞出大气层!火箭二、三级分离!星箭分离,卫星入轨!”

  如雷的掌声在大厅里响起,全场一片欢腾。

  14时航天城里非常安静

  记者和近百名新闻同行昨天14时许便来到了北京航天城。整个航天城里非常安静,清风送爽,枫叶婆娑,一件件最后的准备工作在飞控中心紧张有序地进行着。这里是此次绕月探测任务的飞控决策、轨道控制、数据分析处理、应急控制的指挥枢纽,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升空后,直到整个任务结束,以及在轨绕月飞行后的长期管理,都由这里担负指挥控制。

  飞控大厅里,四块面积为48平方米的巨幅大屏幕上,是清晰的发射场壮观场面:巍巍的发射塔架,拥抱着乳白色的巨型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火箭顶部的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苍茫的暮色中,分外醒目,卫星右侧中部,冒着一小股白色气体。大屏幕上方,标示着北京时间、任务时间、飞行时间的LED显示屏,不断地跳跃着各种飞行控制数据,它们与百余个显示工作站,构成了整个飞行控制工作的核心平台。

  17时大厅里报告声此起彼伏

  17时许,卫星发射进入1小时倒计时准备。工作台前,指挥决策者、专家和工作人员聚精会神关注着卫星发射前的各种技术状态。“北京,北京,我是景山,厦门、长江准备完毕!”“北京明白!”来自国内各测控站和远在大洋上的航天测控船的报告声,在大厅里此起彼伏。

  据北京航天飞控中心主任朱民才介绍,承载着中华民族探索太空的希望和雄心的飞控中心,是为适应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需要,于1996年3月组建的。10多年来,我国4次无人飞船试验和两次载人航天飞行,由这里发出了数十万条准确无误的指令,铺就了中国飞天路,并在“高精度定轨”等8个方面跨入世界航天测控先进行列。

  17时35分上万台计算机飞速运行

  17时35分,卫星发射进入30分钟准备。飞控中心的上百台计算机飞速运行。数以万计的数据,从西昌、西安、太平洋等方向汇集到这里,又从这里流向四面八方。绵延国内外的测控航线,随时做好了捕获卫星的准备。各系统技术人员按调度程序精心操作,专家们小声地交换着意见。虽是旁观者,记者们的心也纷纷提到了嗓子眼。

  18时04分扬声器里传来最后读秒声

  “各号注意,1分钟准备!”18时04分,卫星发射进入1分钟读秒。此时,只见大屏幕上,发射塔架与火箭相连的线缆瞬间脱落,线缆摆杆迅速移开。

  “10、9、8……”扬声器里传来最后的读秒声,大厅里一片安静,所有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心跳瞬间加快了。

  “点火!”“起飞!”火箭腾空而起,“嫦娥”飞向了浩瀚的太空。火箭笔直上升约10秒钟后,按程序转弯,向东南方向飞去。

  “厦门跟踪正常!”

  “长江二号发现目标!”

  “长江三号跟踪正常!”……

  火箭航行区域的各测控站(船)的测控数据接力传来。在近百个“跟踪正常”和“飞行正常”的报告声中,火箭越飞越高,在浩瀚的太空中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

  25分钟后发出遥控入轨指令

  25分钟后,卫星顺利入轨。紧接着,遥控发令员沉着果断地按下了发令键,向嫦娥一号卫星发出了飞控中心的第一条遥控入轨指令。不久,轨道计算人员准确报出了精确的卫星入轨参数。此后,大显示屏上的数据表明:嫦娥一号卫星进入预定大椭圆轨道。

  朱民才主任依然脸色凝重,紧紧地注视着来自各测试站(船)的信息。此前3小时,朱主任在向记者们介绍情况时就强调,卫星发射成功,对测控通信系统来说,工作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卫星先绕地球飞行,经过4次调相,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114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卫星的发动机进行减速制动。在被月球“捕获”后,成为环月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绕月球飞行。遥远的38万公里的远距离飞行,每一条指令、每一组数据、每一项决策,都不允许出丝毫差错,都必须全神贯注、精益求精。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几十年前,毛泽东主席曾以伟人的豪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如今,嫦娥一号翩然向月球飞去,正在把毛泽东的豪迈期望变成壮丽的现实。

  驻京记者杨丽琼

  特约记者杨冰姜宁

  (本报北京今日电)

  

“嫦娥”翩然飞去
昨天,香港市民在时代广场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电视直播公磊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