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轨成功 “嫦娥”开始上班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26日10:04 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变轨成功“嫦娥”开始上班了
变轨成功“嫦娥”开始上班了
“嫦娥一号”的太阳高能离子探测器已于昨晚7时许率先开始科学探测工作

  探月·进展

  指令发出130秒后变轨成功

  时间:25日17:55

  25日17时55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远地点变轨。

  指令发出130秒后,卫星近地点高度由约200公里抬高到约600公里,变轨圆满成功。这次变轨表明,“嫦娥一号”卫星推进系统工作正常,也为随后进行的3次近地点变轨奠定了基础。

  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卫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发射升空,并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次变轨是“嫦娥一号”卫星在约16小时周期的大椭圆轨道上运行1圈半后,在第二个远地点时实施的。

  部分科学探测仪投入工作

  时间:25日晚7时许

  尽管“嫦娥一号”卫星要经过10多天的飞行才能进入工作轨道,但其携带的部分有效载荷(科学探测仪器)已于25日晚7时许投入工作状态。

  在设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地面应用系统,工作人员发出指令,调动“嫦娥一号”携带的高能粒子探测器和有效载荷数据管理系统开始工作。

  高能粒子探测器将可以探测地球到月球之间4万公里到40万公里的空间环境状况。分析这些数据对于在空间飞行的卫星和飞船具有重要价值。

  为实现科学目标,“嫦娥一号”首次飞行任务共携带了8种有效载荷。其中,CCD立体相机负责为月球“拍照”;干涉成像光谱仪获得有关月表主要物质类型及其分布的信息;激光高度计提供月球地形的高程数据;伽马/X射线谱仪确定月球表面元素类型和资源分布,微波探测仪测量月壤的亮温温度,计算月壤厚度;高能粒子探测器——探测高能带电粒子的成分、能谱、通量和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太阳风离子探测器——探测原始太阳风离子的能谱,包括太阳风的体速度、离子温度等。据了解,“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根据探测任务需求,开机有先后顺序,关机也有“讲究”。进入环月轨道前,所有有效载荷必须关机,以确保“嫦娥一号”能够顺利“刹车”,安全入轨。

  地面应用系统总设计师李春来表示,我国已制定多种保险措施,防止有效载荷设备故障影响科学探测的情况发生。有效载荷在天上一旦发生故障,可以采取抢救措施,一些关键的部件和电路上都有备份,可以通过指令启动。

  运载

火箭一级残骸坠落

  时间:24日18时16分

  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成功送入太空。搭载“嫦娥一号”卫星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一级残骸在24日18时16分安全按计划坠落在预定范围,由于政府有关部门部署精密,疏散到位,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据新华社、央视

  探月·解读

  为什么要变轨?

  所谓变轨,顾名思义就是改变飞行器在太空中的运行轨道。受运载火箭发射能力的局限,卫星往往不能直接由火箭送入最终运行的空间轨道,而是要在一个椭圆轨道上先行过渡。在地面跟踪测控网的跟踪测控下,选择合适时机向卫星上的发动机发出点火指令,通过一定的推力改变卫星的运行速度,达到改变卫星运行轨道的目的。

  变轨是一项非常尖端的测控技术,对卫星轨道的测量、发动机点火时间的计算以及遥控技术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是在远地点进行的。绕月工程测控系统副总设计师董光亮介绍说,按照计划安排,从10月26日开始,卫星还将在近地点实施3次变轨。其中最重要的是最后一次变轨,即10月31日实施的变轨。

  如何完成3次变轨?

  探月工程测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张波说,在对卫星的运行轨道实施变轨控制时,一般选择在近地点和远地点完成,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卫星上所携带的燃料。“嫦娥一号”卫星的首次变轨之所以选择在远地点实施,是为了抬高卫星近地点的轨道高度。

  张波介绍说,10月26日将对“嫦娥一号”卫星实施第一次近地点变轨。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71400千米、周期为24小时的运行轨道。第二次近地点变轨后,卫星将进入远地点为121700千米、周期为48小时的绕地运行轨道。第三次近地点变轨时,卫星将进入地月转移轨道,踏上长达5天的奔月征途。

  如何将月球探测信息传回?

  据绕月工程测控系统的主任设计师李海涛介绍,月球探测信息被探测器获取后,转换成宜于向地面传输的数字信息,然后将数字信息调制到宜于远距离传输的发射频率传送至地面接收站,并通过解调,还原成数字化的探测信息。“简单说来,这个过程就好像用

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并在计算机上查看拍摄照片的过程一样。”李海涛说,用数码相机拍照相当于信息获取,用接口转换线将照片传送到计算机相当于将信息传输到地面,计算机相当于地面接收站。 据新华社

  连线泸州

  “嫦娥”奔月点火器是“泸州造”

  10月24日傍晚18时05分,一阵火光在万众瞩目中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冲天而起,“嫦娥一号”探月卫星胜利发射的消息迅速传来,位于泸州的川南机械厂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眼看着那阵熊熊的火光渐行渐远飞向天际,围聚在电视机前的川南机械厂员工们禁不住热泪盈眶。

  绕月探测工程

  涉及数十种火工产品

  作为航天飞行器专用火工品设计、开发、研制、生产的专业厂家,川南机械厂为绕月探测工程提供了分离类、爆炸螺栓类、火箭类、电起爆(点火)器类、点火药盒类和药柱类等多达数十种的火工产品,应用于火箭发射和包括“嫦娥一号”在内的卫星飞行的各个关键阶段。

  川南机械厂是航天系统内研制和生产火工品的唯一专业生产厂家,现已发展成为航天工业系统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火工技术中心,圆满地完成了神舟系列的各次发射任务。工厂目前已经建成四川省企业技术中心,拥有一流的火工技术专家团队,数十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奖励,四次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研制点火器

  反反复复大量试验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的成功发射也凝聚着泸州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在绕月探测工程配套任务中,该厂研制、生产、管理队伍好几年艰苦鏖战,一个个不眠之夜,一次次过关夺隘,至今历历在目。

  某氢氧发动机点火器,虽然在长征三号甲系列火箭上用量不大,但作用不小。没有它,火箭就无法点火,更别说上天了。它的早期研制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是由北京某所进行方案研制、设计,该厂进行生产。由于当时测试手段等的限制,产品进行试验时仅靠眼睛来判断,不能很精确。随着试验手段的进步,现在用摄像机对点火器的火焰长度、燃烧时间进行判读。面对日渐严格的质量要求,该厂组成课题组进行专题攻关,研制组反反复复做了大量试验。一边试验,一边改进方案,不知失败了多少次,也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

  发火时间超差

  年轻人寻找到解决办法

  在工程实施中,该厂不少年轻人迅速成长为中坚力量。2006年,为解决某剪切式爆炸螺栓发火时间超差问题,研发中心一名到厂不到4年的年轻人担起了这一重任。通过对电发火管质量问题、药剂混合不均匀、电网电压波动等近10个原因的分析和验证,最终采取了有效的解决措施。一名年轻人,在某无污染爆炸螺栓多次拆卸连续使用可靠性课题攻关中,将课题攻关作为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他和同事们一起团结协作、潜心研究,高温40多摄氏度的盛夏,他为解决一个试验难题在试验场地挥汗如雨;万籁俱寂的夜晚,他为了一个“拦路虎”的解决而冥思苦想,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杨闻东罗咏梅记者杨元禄

  探月·深度

  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24日成功发射。在标志中国航天开始走向深空的同时,也激起国内外更多的关注和遐想。针对中国对月探测下一步战略的种种猜想,国防科工委有关人士明确表示:中国尚无载人登月的计划和时间表。诸多权威专家也表示,载人登月工程的实施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科学需要、工程投入等,从目前看,时机“尚不成熟”。

  中国尚无载人登月计划

  现有运载能力尚难满足

  “载人登月工程难度大、风险高、投资高,绝对不是光凭主观热情或加快步伐就能轻易开展的。”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

  掌握足够的运载技术是人类走进深空及实施载人登月的基本条件,但在这方面,我国现有运载能力尚难以满足。

  根据权威机构提供的资料,截至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12种型号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最大的推力可以将9吨重的载人飞船送到300多公里外的轨道,以及将5吨重的卫星送到3.6万公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但这一运载能力与实现载人登月的要求相比,存在相当差距。

  新一代火箭只飞单程

  据透露,目前我国正加紧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可大幅度提高火箭运载能力:能将25吨重的航天器送到近地轨道,把14吨重的航天器送到地球同步转移轨道。但专家表示,一方面,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需要数年以后才能完成,另一方面,即使是新一代运载火箭,仍不具备将航天员送往月球的能力,或者说只能为航天员提供载人登月的“单程票”,能去而不能返。

  运载能力的短缺仅仅是一个方面。“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表示,从载人航天到载人登月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攻克,包括航天员出舱、航天器对接、月面返回、月面生存等。“这些条件我们目前尚不具备,也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孙家栋说。

  载人登月须考虑国情

  绕月探测工程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我国毕竟是第一次向月球发射探测器,对月球的了解还很有限。只有在一步步地完成、消化绕月探测的成果之后,下一步的科学研究和需求才会逐步拓展。

  国防科工委有关人士表示,载人登月工程必须考虑我国的国情和国力。只有在基本完成“绕”“落”“回”三个阶段的无人月球探测任务,并且掌握航天员出舱活动、航天器交会对接这些关键技术之后,才会结合未来国际、国内月球探测的发展情况,择机实施载人登月。 据新华社

  探月·故事

  专家解读“嫦娥奔月”

神话由来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李剑国说,嫦娥不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嫦娥的本名不叫“嫦娥”,而是叫“恒娥”。李剑国说,关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据考证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归藏》,西汉时的《淮南子》和东汉时的《灵献》中均有记载。《灵献》中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嫦娥遂托身于月,化为蟾蜍。这是对嫦娥偷药的惩罚。嫦娥变成蟾蜍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西晋时,蟾蜍演变成了白兔,并成为嫦娥的“宠物”。由于怕嫦娥寂寞,人们后来又陆续加进了吴刚、月桂树、广寒宫,嫦娥也从最初的蟾蜍变为广寒仙子。 据新华社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管理利器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