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爱心“黄丝带”消失以后……(图文)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02:18 华龙网-重庆晚报
九龙坡谢家湾劳动一村社区把紧急救助孤寡老人变成长期帮助
钱永碧婆婆从柜子里拿出很久没用的黄丝带 窗户上飘扬的黄丝带,曾是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劳动一村社区的一道风景,但现在,黄丝带渐渐消失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黄丝带”行动,是劳动一村社区针对空巢、孤寡老人的一项活动,即老人需要帮助时,将社区发放的一条一指宽、一米长的“黄丝带”挂到门窗等显眼的位置求助,巡逻人员看到后,就会通知居委会派人解决问题。 从2005年6月起至今,活动已有两年多了。这项最初定义为“紧急、临时”的救助活动,已经悄然发生了改变——因为,志愿者越来越多,紧急救助成了长期帮助,所以,黄丝带渐受“冷落”。 志愿者自觉上门服务 “范妈,把那件外套也拿出来吧,我一起洗了。”“又麻烦你们了。”前日,这段对话出现在志愿者和钱永碧婆婆之间。 钱婆婆73岁,患有白内障,心肌缺血等病,和脑瘫的女儿一起生活。为此,居委会在两年前就给她发了黄丝带。最初,她还不时使用,原因大多是身体不适、修理电器等。 然而,渐渐地,她的黄丝带就派不上用场了。“他们自己就来了,黄丝带很少用,我就把它收起来了”,钱婆婆从柜子里拿出装在塑料袋中的黄丝带,这样告诉记者。 钱婆婆说,她每月的低保费有人帮忙领回家,还有医生定期检查身体,志愿者经常过来看,是否有铺盖衣服需要换洗,屋子是不是该打扫了…… 社区处处都有志愿者 现在,让这些老人感到温暖的,是一种“黄丝带效应”,这种效应甚至延续到其他社区。 谭艮珍婆婆是独居老人,今年85岁,最担心自己突然患病却无人知晓。 谭婆婆住在劳动二村1栋17号,隔着一个梯坎,下面就是谢家湾街道的另外一个社区——民主村社区的65栋。 自从得知谭婆婆是“黄丝带”受助者后,家住65栋的刘淑珍就很关注。有时候谭婆婆挂出黄丝带,刘淑珍看到后会及时拨打居委会电话。今年6月的一天,谭婆婆想喝排骨汤,嘱咐刘淑珍买菜顺便带点。但是,当刘回来时,敲门却发现无人应答。她赶快打居委会电话,工作人员找来锁匠、医生帮忙,才发现原来是婆婆睡着了,没有听见敲门声。 “虚惊一场,但是这么多人自觉关注,也是件好事。”居委会主任周梅说,像这样邻居间的互助,已越来越多。 “街坊邻居帮忙,是应该的”,年纪最大的志愿者、70岁的高敬美婆婆说。 黄丝带在大家的心里 周梅介绍,黄丝带在社区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最初,仅仅是靠几个人在社区巡逻,发现情况后通知居委会处理。后来,社区人人都知道了黄丝带,不管是街边摆摊小贩、社区保洁人员,只要有居民看到挂出的黄丝带,就会自觉联系居委会。而现在,志愿者和街坊邻居自觉地上门服务,随时关注,分担老人的烦恼,黄丝带渐渐地用不着了。 据了解,“黄丝带”服务者已经从最初的仅有居委会工作人员和党员二十多人,增加到现在的420人,其中包括家政保洁人员、医生、律师、维修工人以及假期给予温馨陪护的学生。而像社区辖区内的医院,还以团体身份参与进来,每月为老人免费体检。 “虽然黄丝带没挂出来,但影响却变大了,居民自觉参与到敬老爱老的行动中”,周梅说,黄丝带不是消失了,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居民的心里。记者 姜莹 摄影报道 爱在延续 杨飞 空巢老人遇到困难怎么办?九龙坡区劳动一村社区干部曾想出新招,送给老人一条黄丝带,让他们挂在门窗等醒目地方,以便居委会看到后迅速派人提供帮助。 也就是从那一天起,一条小小的黄丝带,一头系在老人的窗上,一头牵着社区志愿者的心,让那些身处危艰的老人时时感到了温暖。 其实,让老人感到更温暖的,是一种“黄丝带效应”,它发挥着榜样的感召作用,感召着更多的人参与这一爱心行动。 如今,劳动一村社区的老人已不用在窗口悬挂黄丝带了,因为社区处处都有志愿者,时时关心着他们。居委会主任周梅说得好,黄丝带不是消失了,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居民的心里。 一滴爱心的雨露,折射出的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阳光。延续爱心,传递真情——但愿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爱的黄丝带! 网络编辑:王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