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偏激是因为长期心理失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31日09:41 南方日报
■“关注残疾人心理状况”系列报道之二 残疾人最困惑的问题是什么?身体的残疾对他们心理造成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为什么残疾人容易偏激或出现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继昨日本报刊登了多位残疾人的心理障碍故事后,记者采访了深圳市康宁医院和深圳市残疾人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站的心理专家,试图从病理学和心理学等多个角度对大多数残疾人为何出现身心双重残疾的问题进行释疑。 “就业受阻和情感遇挫最易困惑青年残疾人” 王继勇 心理咨询师 市残疾人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站心理咨询队伍创建者之一 记者(以下简称“记”):目前残疾人经常因为什么问题来寻求心理辅导? 王继勇(以下简称“王”):一是就业,深圳社会生存压力很大,残疾人的压力就更大了。其实,深圳政府在这方面已经做得比较好,只要有自理能力的残疾人都会安排就业,但是残疾人也有自己的职业理想,现实中不易实现。 二是家庭矛盾。有残疾人的家庭,其家长的压力很大。父母想到自己不可能跟孩子一辈子,对孩子未来的考虑一般比较实际,认为有份工作能养活他就很满足了,但是孩子却心气更高,进而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三是婚姻感情压力。四是人际交往。实际上残疾人在这个问题上存在饥渴,内心很希望交朋友、和人相处,但一旦遭遇白眼或歧视,就感到受伤,出于保护自己的心态,他们就把自己封闭起来。而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走出去、接触社会,能在社会中生存。 或许由于目前来咨询的主要是20—30岁的青年残疾人,因此就业和婚姻这两类困扰大些。 “残疾人需求和实际得到的有较大差异” 记:这些困惑是否有个总的根源? 王:造成这种现象有个体差异,但总的来说,主要是残疾人的个体需求与社会、家庭给予他们的,有较大差异造成,往往他们本身的心理需求更高些。 记:为什么残疾人大多存在心理偏激或容易有极端做法? 王:偏激的成因是残疾人长时间心理得不到满足、心里有落差。来电的残疾人常会对我说:“你看,他们(指健全人)能得到什么什么,如果我不是残疾的话,这些我都能得到,我的许多理想就因为残疾而没法实现!” 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长时间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到无法承受时,人就会偏激。其表现是:与家人争吵,或者外界很小的刺激,都会令他们作出剧烈的反应,甚至做出出格的行为。因此当他们走不出来的时候,自残、自杀的想法和举动都会较常人的几率高,而这时最需要心理疏导和辅导。 “过分的关照会让他们感觉自己是弱者” 记:平时残疾人最不能接受的行为是什么? 王:他们非常敏感,非常害怕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一方面,残疾人需要理解和支持,当遇到事情时,如果没人能听其倾诉或给予帮助,他们就会按自己的思路走下去,把所有坏结果都想出来,人就极端了。 另一方面就是过分的关照,他们会觉得“我是个弱者,我什么都不行”,其实有的时候他们需要别人把他当作健全的人来对待,这样他们更容易得到心理安慰。残疾人只是某一方面有残疾,并非所有事情都不能做,能做的那部分要让他们自理,会增强其自信心,我们只在他们需要时伸把手就够了。 “残疾人应该接受残疾的事实” 刘奋 深圳市康宁医院心理学专家 记者(以下简称“记”):从病理学的角度来看,身体残疾是否对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 刘奋(以下简称“刘”):这是肯定的,因为身体上的残疾,使他们行动上会受到一些限制,在劳动能力上有一些影响。面对这一事实,有些人理智上能够接受,但感情上接受不了,一旦无法达到既定目标,就会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来源于社会上的歧视、长期得不到肯定,也将给残疾人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极其自卑,该表现的时候退缩,不敢出面表达,不敢承担责任,从而遏制了自己能力的发挥。 记:残疾人自己该怎样避免走进心理障碍的误区? 刘: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残疾人应该接受一个事实:自己是残疾人,由于身体的原因,在某些方面可能比其他人要差,但仍能尽自己所能,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其次,要给自己树立适当的目标,照着目标努力就行,而不应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强迫自己做无法做到的事情,从而造成不良的心理暗示。从这一点上看,其他正常人也是一样的,每个人能力有大小,尽自己所能就行了。 记:家属在残疾人的心理健康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刘:家庭成员在残疾人的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有残疾人的家庭,家属都会背负很大的心理负担,甚至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这客观上又给残疾人带来更大的心理伤害,造成了心理障碍。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最好是全家人一起来参加心理咨询,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心理环境,也有利于建设健康的社会大系统。 记:对于身体、心理双重残疾的人,社会应该怎样寻找一个突破口,让他们走出心理障碍的阴影? 刘:就我们接诊的情况来看,身体健全的人都很少愿意主动来看心理医生,大半是被家人“押解”而来,更别提残疾人了。所以,我觉得宣传教育还是很重要的,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多举办一些有关心理知识方面的活动,让心理咨询深入到居民,包括残疾人的心中,让他们觉得心理咨询是一件非常普通和正常的事情。另一方面,各种组织应该主动走进残疾人中间,让他们了解并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目前来看,社工能深入到社区居民中间,所以应该从心理知识方面加强对社工的培养,对于一些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人,可以通过社工劝说使其接受心理治疗。 台湾残疾老师传授方法从“心”站起 6名截瘫残疾人20天走出阴影 6名长期存在心理障碍的脊髓损伤截瘫残疾人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在短短20天时间里摆脱心理阴影,经历许多不可思议的“第一次”。上月中旬,深圳市残联举办海峡两岸脊髓损伤者训练营活动,尝试性地请来台湾脊髓损伤潜能发展中心的老师与6名深圳截瘫残疾人共同生活。 据了解,在协助脊伤者重建方面,台湾的该中心已经累积了十余年的经验,中心的老师均为坐轮椅的残疾人,他们也都经历过痛苦的心理历程方才走出。此次他们带来“从心站起”的口号,用自己的行动感染6位深圳残疾人,在解除心理障碍,恢复残疾人自信和热情上,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据悉,尽管目前深圳相关资源还非常有限,但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有意以此为起点进行探索。 日前,记者找到了当时参加此次训练营的多位残疾人了解他们的感受,请他们讲述20天团营生活的最深感触,并于上周六亲身体验了他们在训练营结束后,首次自发的聚会活动。活动过程中,记者已完全察觉不出他们曾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残疾人。同时,训练营尝试的心理康复方式也成为记者在多日采访中,发现的最有效的方法。 1 “第一课学习向路人问好” “脊髓损伤可以说是肢体残疾里最为严重的一种了,截瘫后,我对事物的态度消极,认为快乐不再属于自己,一切活动与我无关。于是这次我参加训练营也是抱着随时撤退的准备。”5年前因车祸导致截瘫的残疾人、原某报记者老石说,刚入营的时候,每个人都心思重重,情绪低落。首次上心理课那天,探讨身体和灵魂哪个重要时,他竟然打断老师的话说:“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用讨论!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一切,脊髓损伤者什么责任都承担不起,我感觉自己连一个捡垃圾的都不如!”而其他营员也深有感触地表达了相同的观点。 然而,接下来的心理辅导课却一天天在改变着6名残疾人。训练营的第二天,颈部损伤的林宽章和腰椎损伤的张世明,这两位坐着轮椅的台湾老师竟然把他们带到马路上向陌生人问好。“这个差别是很明显的,台湾老师声音和神情都是快乐、主动、洪亮的,即便有路人漠然地走开,他们也无所谓。但是我们这边的残疾人学员就头低得很低,很胆怯,差不多过了半小时,才有人喊出第一句‘你好’,而且一遇到不理的路人,很快又缩回去了。”全程参与的市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中心赖冬霞治疗师长很感慨。 但是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两位台湾老师始终坦然、无所畏惧和热情的情绪影响下,老石等6位残疾人先后冲破自己设下的束缚,开始喊“你好”,结果他们发现自信的自己反而收获到路人的友好和礼貌,甚至鼓励的回应。 2 “请想想你还拥有什么” 如果说“向路人说你好”的心理康复训练帮深圳6位残疾人走出第一步,那么随后的“未来职业规划”等座谈会则让他们的心理有了颠覆性的改变。 “本来前几天街头问好、商场购物、登顶莲花山等活动都使大家心情逐渐放松,但一堂职业规划课,却叫我们都思想凝重起来。因为那天,台湾老师让我们思考几个问题:我失去了什么?我还拥有什么?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而这些问题我们从未想过,这一下子让每个人安静下来。”老石认真地说,截瘫之后,内心早已被灰色占据。 据赖冬霞治疗师长回忆,当问到“你失去了什么”时,深圳的残疾人团员迅速作了回答。“‘我失去了健康、我失去了工作、我失去了爱情,我失去了……’都说得很快,但当问到‘你还拥有什么’时,大家都陷入思考。”“我还拥有一双手。”2年前才残疾的春梅说。“我拥有太太始终如一的爱……”残疾时间最久、受伤程度最重,长期自我封闭的永强说。而因公负伤导致残疾的警察鲁军则说:“我的战友都牺牲了,我还拥有生命。” “除了自己说,台湾老师还让其他人给你说,他们觉得你还拥有什么,直到那时你才发现,一直以为一无所有的我,原来还拥有那么多的财富。”春梅说,那天大家都为此激动不已,有些甚至热泪盈眶。 3 “感同身受是最有效的治疗” “这次训练营的效果是超乎我们想象的,我认为最大的原因是‘榜样的感染’和‘感同身受’。因为台湾来的林宽章和张世明老师也和我们一样是截瘫残疾人,受伤的程度比我还严重,但他们却那么热爱生活,那么坚强地面对人生,很坦然。同时,同为残疾人也让他的话特别可信,也特别有用。”春梅说。老石对此也有同感,他说当得知两名台湾截瘫残疾人就是他们的教练时,他被深深地震动。“因为脊髓损伤者活着都感觉艰难,当我还在努力营建平静、丰富的内心世界时,他们已跨过海峡,在为更广大的脊髓损伤者服务,这种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举动让人肃然起敬!” 训练营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6名残疾人几乎都走出心理阴影。自我封闭、几乎足不出户的永强,残疾后十几年来第一次坐大巴、乘地铁、逛商场和出外就餐,“我希望今后我还有更多第一次”。春梅终于再次走进美容店,做了残疾后第一次美容,并表示今后要用仅剩的一双好手做更多事情。而15年前在国外遭遇车祸的巍子,则把一直盖在腿上遮掩残疾的毯子甩掉,说要重新规划自己今后的生活…… 上周六,参加训练营的几位残疾人在新建的中心书城自发组织了首次聚会活动,那天他们逛图书馆、参观音乐厅、在书城楼下的茶餐厅吃饭,他们相互谈笑风生,尝试了使用各类无障碍设施,在人流量大的餐厅点餐吃饭……让参与其中的记者完全感觉不出一个多月前,他们还曾是有严重心理障碍的残疾人。 采访中,残疾人和康复中心的治疗师们都表示,这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残疾人心灵重建方式。尽管目前还存在各种因素的限制,但中心有意以此为起点进行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参与训练营并已经走出来的6名残疾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巩固、训练和积累之后,也慢慢成长为我们的‘榜样’,让‘星星之火燎原’。”赖冬霞治疗师长说。 专题策划/统筹 张玮 专题采写 张玮 佘锦 摄影 朱丹阳 图: 几名参加过康复训练的截瘫残疾人上周末在中心书城聚会。 虽然腿脚行动不便,但只要树立起信心,双手也能完成很多事情。 走出心理阴影的春梅决定今后充分发挥自己双手的能力。聚会中,她始终坚持自己用手推轮椅上路,站在后面的保姆落得清闲,伸个懒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