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走向文化大都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7日08:13 光明网-光明日报

  踏进上海的土地,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正在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以“人人参与艺术节,人人享受艺术节”为宗旨,形式各异的艺术活动丰富多彩,为上海营造了欢乐和谐的艺术氛围。仅普陀区长寿公园的演出,一个月不到就达20多场。

  采访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建设文化大都市”给记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上海正在达成这样一个共识: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是落实十七大关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战略思想的具体实践。建设文化大都市,是历史和发展赋予上海的定位。

   公益性文化事业:社区文化塑造城市公共精神

  11月4日,星期六下午两点,上海市闸北区大宁社区的社区学校传出阵阵悦耳的扬琴声——这天是常情沪剧沙龙的活动日,年近六旬的潘大妈唱起了《逢春》选段,博得听众阵阵喝彩。

  广延路350弄里的报栏贴出了最新一期板报,一篇《欢庆党的十七大》的短文引来居民驻足诵读:“‘八荣八耻’的道德教育,让社会变得更加温暖更加和谐;国民经济多年的高速持续发展,使五千高龄的母亲变得青春美丽。我们有理由相信,党的十七大的召开,必将引领我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引领我们去创造新的更大的辉煌!”文字简洁,直抒胸臆。

  学习组、沪剧队、舞蹈队、歌咏队……在这个常住人口4万多的社区里,有各种文化团体140多个,街道不仅提供活动场所,还定期请来专业老师给居民进行辅导。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让居民们打开“小家门”,形成一个和谐融洽的“大家庭”。常情沪剧队的队长叶长兴大爷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来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可是只要影响一个人,就能辐射一个家!我们从实践中得出的体会是,居民在楼组里的生活和谐了,社区和谐了,这个社会就和谐了。”

  城市的公共精神植根于居民里,居民生活在社区中。作为携带公共精神的细胞,社区文化被公认为城市文化形成中最活跃的因素,从某种程度上塑造着城市的公共精神。

  上海市委宣传部文化事业产业管理处副处长樊人龙提供了这样的数据:上海市计划在2010年建成220个社区活动中心,做到街道乡镇全覆盖;建成1500个农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基本覆盖郊县行政村。樊人龙说:“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这是对我们前期工作的最好肯定,也为我们未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经营性文化产业:高科技带来新发展

  据统计,2006年上海文化产业总产出达到了2349.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对上海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6.5%。文化服务业增加值的增幅首次超过了文化相关行业,达到15.1%,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1.6%。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已接近45万。

  统计结果表明,高科技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现代科技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多媒体梦幻杂技剧《时空之旅》,创造出了在同一剧场连演720天,场次逾800场,票房逾8000万元,观众逾75万人的骄人业绩。

  一位法国观众这样评价说:“多媒体的外衣,中国杂技的内核,两者完美的结合不仅带给我们震撼的感官享受,也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

  创意文化产业更是在上海这片文化的沃土上发展起来。上海市经委办公室副主任林主恩介绍说,2006年上海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650亿元,占全市GDP的6.3%,已经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重要新兴产业。截至2006年底,上海授牌创意产业园区75家,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创意企业已经入驻园区。

  上海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围绕“创业、创新、创意”推进的,在发展模式上盘活新资源与保护历史建筑相结合,在推进手段上形成多样化的运作机制,在发展趋势上呈现出区域特色化发展。林主恩说:“那些浓缩了19世纪以来上海城市和工业文明发展史的老厂房,为创意产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空间。”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引进来更要走出去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剑龙在接受采访时说,在建设文化大都市的背景下,加快推进上海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成为上海建设与发展的当务之急;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不仅要引进来,更要能走出去。

  将本土文化传播出去!上海正在进行着这样的努力。今年暑期,中国动画片《中华小子》在法国赢得青少年节目收视率冠军。这部动画片由上海民营文化企业今日动画影视制作公司原创制作,问世之初就以浓厚的中国风情和精良的制作,引来了全球购片商的关注。迪斯尼电视频道惊赞道:“我们很高兴能看到东方风格的动画片,而且不是日本的。”

  要走出去,就不能脱离民族文化的根基。复旦大学复旦学院副院长王德峰说:“文化发展必须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才能被世界认可和接受。”杨剑龙也表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打造文化精品的过程中,始终应该在国际性的眼光中强调民族性、地域性。”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十七大对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上海正按照十七大精神对上海文化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上海必将成为文化要素集聚、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创新活跃的文化大都市。(本报上海11月6日电)

  链接:“高举旗帜科学发展——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延伸报道《基层印象》,见今日5版“观察与探索”

爱问(iAsk.com)
·城市营销百家谈>>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