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节课二百元,不是钱的问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00:02 红网
孩子早期教育市场是久热不减,愈加火热,有的已经到了天价的地步。据11月12日的《城市早报》报道,杭州早教最高达到了每节课200元,诸如“学学动物叫声”、“唱唱儿歌”等之类的每节课是115元。这么个行情令部分家长和社会惊叫不已。 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比较复杂。有家长教子女心切,不惜代价,期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有早教市场自身炒作拉动的;也有社会推崇引导的,比如电视等媒体热衷“超女”“超男”才艺PK幼龄化的渲染;还有家教机制、社会教育体制的某些缺陷;等等。是各种因素“哄抬”的结果。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的还是普遍早教观念的不正确,导致不理性,驱动市场的节节攀升。而非“供需”失衡的“畸形”演变。很显然,从孩子的角度看,相当一些孩子学这学那,并不是出于自己对某样才艺的兴趣、天赋,更多的是“好玩”、“有地方有东西玩”。往往“玩”过一段时间之后,就怎么也“认真”不下去了,坚决不肯再按大人的意思“玩”了。这也使许多家长颇伤脑筋。从家长的角度看,也是认为由着孩子“玩玩”掉,实在太可惜(并非像有的分析是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日趋低龄化,以至出现对孩子将来的担忧、不踏实、莫名恐慌。不惜高价的早教,至少家长自我心理上寻求到了平衡(我是尽力了,孩子长大不会怪了),也因此增添了某种“希望”。至于各类培训、辅导、教育方,就更不是“得英才而教之”,绝大多数是为着追求利益最大化。只看家庭的物质条件,不顾孩子的心智规律等条件。 早教观念的偏离,集中一点是对孩子“玩”的摒弃杜绝。孩子原本就缺少玩伴,没人玩没东西玩没地方玩。加之家长普遍压根就“不情愿”孩子玩。即便是偶然的与孩子一起“玩”,无不千方百计的寓教于“玩”,孩子真觉得大人实在“不好玩”。孩子除了不玩,那只有“学”“受教”的一条路了。 其实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玩是孩子的天性,玩也是人的天性。人是在各种各样的好玩中,明白事理长大成长的。孩子确实连把吃奶、吃饭、学语等等,都当作“玩”的,别以为那是纯粹的生理需要。蹒跚学步,跌跌撞撞,他还是要拼命挣脱大人的保护,自己“走”,因为那之于孩子真的“好玩”。 玩是孩子最好的课堂。我的孩子可以说一直贪玩的离谱。我也一直在忐忑不安中看着孩子在顽皮中长大——因为孩子的姥爷一家全是老师,从小学到大学,数、理、化、英、语、艺齐全,教育孩子我就不太有“权威”。而这个大家庭里的孩子都各有出息,这个大家庭里一大特点便是宽容,宽容孩子的顽皮。奉行的是“不教是最好的教育”。孩子一度沉迷于网游根本就不来给你读什么书。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家子仍然的宽容,并始终不急不燥不放弃信心——孩子会转变的;并坚决不让我再“管教”了,给我的唯一任务就是要和孩子“玩”,玩得像真朋友。后来孩子真就转变,转变的让我莫名其妙。 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一点深刻的体会。我是曾经当过中学语文老师,长期从事耍笔杆子的工作。孩子小的时候也会问我作文该怎么怎么写的问题。或许是因为忙,我只和孩子说:你觉得什么好玩就怎么写。直到孩子上了大学,偶然整理他那一堆乱七八糟的书本时,“偷看”了孩子的作文。那虽然按“标准”说不上有多好,可我觉得孩子的作文每篇都写的很有意思。甚至还有自叹不如的。我个人一直是坚持文章有意思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至少对于那些“有意义”而“无意思”的文章是很有点“腹诽”的。“有意思”便是在好玩中萌发生长的。 因此认为,或许正是孩子过早的“学”,将本该“有意思”的东西,全被“有意义”挤掉了。纯粹的“有意义”而缺乏“有意思”,未免枯燥。枯燥里当然就少有滋润的生长——只有机械的成长了。不要说孩子,大人也是如此!我们真的无需“太有才”了,还是“太有意思”更管用。这不,早教市场就不和大人玩了,因为钱有意义啊! 稿源:红网 作者:严雨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