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四假”行动延至明年3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3日08:22 法制日报

  自2007年6月以来,自称是《社会新闻报》首席记者的高扬指使一些人多次到辽宁省营口市中级人民法院闹事,并在印有“获中国政府特许在内地发行”字样的《社会新闻报》上作连续报道。这引起当地公安、司法部门的高度重视。营口市中院在和有关部门核查后发现该报为非法报纸。随后,营口市公安局对此案展开调查并将高扬及其同伙何桂英抓获。经讯问,高扬供认自己是假记者,报纸也是非法出版、发行的假报纸。

  9月25日,视点版以《两年非法出版“黑报纸”百余期骗钱骗物被访者竟热情招待假记者频频得手原因调查》为题对此事进行了独家报道。报道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日前,有关部门向本报透露了这一事件的最新进展。

  本报独家揭露非法出版百余期“黑报纸”的假记者被逮捕此案发生在全国整治“四假”专项行动期间有关部门要求

  本报记者 朱磊

  记者日前从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了解到,打着境外报纸旗号在内地从事非法经营活动的非法报纸《社会新闻报》被依法取缔,涉案假记者高扬、何桂英已被公安机关依法逮捕。

  警方初步认定,高扬涉嫌多项罪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不明真相的当事人钱财,且数额巨大,涉嫌诈骗罪;违反国家规定,出版、印刷、发行多期非法出版物,每期发行数千份,情节严重,涉嫌非法经营罪;策划、组织、指挥不明真相的当事人聚众闹事,情节严重,涉嫌聚众扰乱社会秩序罪。

  全国“扫黄打非”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这起案件是在全国开展整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发现的一个典型案例,其暴露出的问题进一步证实了整治“四假”专项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在分析假记者行骗为何屡屡得手的原因时,全国“扫黄打非”办有关负责人说:“对于假记者的行骗行为,有时多打几个核实电话就可以识破,一些单位却没有这样做,由于他们缺乏警惕性,为假记者行骗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位负责人还强调,一些单位因自身存在问题害怕被曝光也为假记者行骗提供了条件,助长了他们的气焰,“应引导有关单位正确对待舆论监督”。

  为了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今年8月至10月,全国开展了打击非法出版活动专项行动和整治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假新闻专项行动。据统计,在两个专项行动开展期间,全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3046.3万件,其中非法报刊150多种124万份,其他非法出版物2922.3万件。

  鉴于各地专项行动的进展程度不平衡,一些影响出版物市场秩序的关键性问题还需进一步加以解决,前不久,全国“扫黄打非”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再次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将两个专项行动的时间延长至2008年3月底。

  通知要求各地重点整治一些突出存在的问题:一些不法分子采取经常变换报刊名称、易地发行等手段逃避打击,继续从事非法出版活动;一些在境外注册或胡编乱造境外刊号在境内非法出版的不法分子还未受到致命打击;正规报刊出版单位以一号多刊或承包、合作等形式出版报刊的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治理,有的甚至出卖刊号,将刊号转让给个人或组织从事非法出版活动。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柳斌杰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假报刊、假记者站、假记者和假新闻的存在,严重危害了社会的安定团结,干扰了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和记者的声誉,扰乱了新闻出版秩序,必须加以整治。

  在谈到下一步的工作打算时,柳斌杰指出,要进一步深入开展专项行动,继续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新闻采访活动,对重点地区要加强领导,要组织专门力量开展整治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查处重大案件的力度,做到彻查彻究。此外,还要广泛地开展宣传教育,以使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警惕,不给假记者提供活动的空间。

  本报北京11月12日讯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走进城市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