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雷打不动的“份钱”反思出租车行业的角色定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8日00:00 红网

  近期成品油价格上调,对出租车行业形成巨大冲击,影响了出租车司机的收入。而在上海,司机上缴给出租车公司的指标费(“份钱”)却雷打不动,引起许多出租车司机不满。

  应对油价上涨,出租车是提运价还是减“份钱”,反映的是出租车公司、司机、乘客与公共财政之间形成怎样的油价风险分摊机制问题。要厘清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算一笔账:以报道中的陈师傅为例,他每月上缴出租车公司的“份钱”是5700元,车由他与另一个人隔天轮流开,这样一辆出租车每月上缴“份钱”为11400元,一年即为136800元,一辆出租车开4年,公司便能收取50多万元。上海出租车一般采用桑塔纳3000型,车辆售价10万无左右——也就是说,出租车公司的毛利润率高达500%!

  500%的毛利润率算不算暴利?我不便下结论,但很显然,有了如此之高的利润率,面对油价上涨,出租车公司完全可以自我消化,通过减少“份钱”让利司机,既不提运价也不伸手向政府要补贴,便能维持出租车公司的正常运转,且仍大有钱赚。

  可现在的情况是,每当油价上涨,上海出租车行业要么提高运价(运价与油价联动),要么伸手向政府要补贴,而“份钱”却雷打不动,出租车公司旱涝保收,只管赚钱,却不必分担油价上涨的风险——世上竟有这等好事!

  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出租车行业的“角色定位”。我国出租车行业兴起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可能正因为如此,出租车行业的性质一直不伦不类,“角色定位”一直模糊不清。说出租车行业是一个市场化行业,其提供的服务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可是一方面,目前出租车的行业准入并未放开;另一方面,各城市的出租车经营都实行政府统一定价,甚至使用什么型号的车也由政府说了算。说出租车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一部分,是政府提供给老百姓的公共品,可是一来,出租车行业以营利为目的,不具备社会公益性质;二来,出租车公司以及司机都是自负盈亏,政府并不向出租车行业提供财政保障。

  正因为出租车行业“角色定位”模糊不清,所以很多城市的出租车行业既有计划又有市场;其提供的服务既像“商品”又像公共品;出租车行业既要在市场中自谋生存、自求发展,又受到了政府统一定价、统一车型的行政干预。这种不伦不类的经营管理模式,使得很多城市的出租车行业陷入尴尬境地。

  在我看来,出租车的“角色定位”应不同于公交车,公交服务为大多数城镇居民生活所必须,且为大多数普通人所享有,因此它是由政府提供给老百姓的公共品;而出租车服务则并非为大多数居民生活所必须,也并非大多数普通人所享有,因此它应是某个市场化主体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既然是“商品”,既然这种服务是由市场化主体——出租车公司提供的,那么就应该完全按照市场模式进行管理和经营。

  进而言之,既然出租车公司应定位于一个市场化主体,那么一方面,出租车行业准入应当放开,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形成市场竞争;另一方面,油价上涨等市场压力,应由出租车公司自行承担和化解(就像其他行业自行承担、化解油价上涨压力一样),而不应伸手向政府要钱。可以预见,在充分的市场竞争之下,出租车公司化解油价上涨压力的方式,便不会是提高运价,而只能是减少“份钱”——让极不合理的“份钱”降下来,让出租车行业告别旱涝保收时代。

稿源:红网 作者:晏扬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