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报道社会调查,请严肃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00:05 红网

  在第十届“挑战杯”参赛作品中,来自河北工程大学的薛秀丽等同学在全国不同区域的7所大学内进行调查,做出了一份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现状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32.3%的大学生表示,上大学是为了“改善父母生活,孝敬父母”。(1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大学生懂得感恩确实难能可贵,可大学生毕竟是祖国的希望,当看到《32.3%的学生上大学是为了改善父母生活》这个标题时,而不是为了更远大的理想抱负,也着实让你隐隐心忧。

  不过再细看原文,笔者发觉自己多虑了。报道还说“38.5%的人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好好过日子’,18.4%的大学生是为了‘实现自己在学术领域的理想’,此外还有10.8%的大学生是为了遵从‘父母的命令’”——这4个数字加起来正好是100%,也就是调查者给“为什么要上大学”设置了4个选择答案。

  可上大学真得只有这四种目的吗?显然不是,他们还可能为了中华之强大,以及光宗耀祖等五花八门的目的,甚至受十几年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可能一心想着要大学,却从未认真思考为何要上大学。既然调查问卷的题目设计不科学,其答案必然不科学,未能真实反映广大被调查者的心声。

  这一数据欠科学是一目了然的,可惜的是,有些媒体在未予质疑的情况下刊登了,并且做上了大标题。

  值的一提的是,不论是调查问卷设计缺乏科学性,还是抽样调查缺乏广泛性,抑或其他原因,如今不少社会调查都欠科学,但不少媒体都不加质疑给予采用,甚至拿其中的不科学数据大做文章。

  比如,今年3月5日,某报(重庆晨报)记者“询问20多位小学生时,超过六成的被调查者不知道3月5日就是‘雷锋纪念日’”,于是报纸上以及不少大的新闻门户网站就有了《调查显示重庆六成中小学生不知雷锋》这样骇人听闻的标题——细细想想,仅仅问了20多个小学生,被调查的学生没有一定的基数,也未经合理分布,这样的调查结果究竟有多大的科学性呢?其答案不滑稽吗?

  可惜的是,类似新闻报道屡见不鲜。正因为调查缺乏科学性,甚至出现了调查数据打架的现象,比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节假日调查方案,有媒体报道“六成网民反对取消‘五一’黄金周”,而之后又有报道“八成网民赞成取消‘五一’黄金周”,呵呵,读者真不知道该信哪个报道,抑或都不信,这无疑也挫伤了媒体的公信力。

  当然,作为媒体从业者,笔者也深知媒体的无奈。这是一个读题的时代,在讲求“注意力经济”的当下,媒体总需要些哗众取宠的标题。此外,尽管有些调查数据欠科学,可如果你不报道,同城媒体又报道的话,你又算“漏稿”,又得挨报社领导批评了。比如,前不久的“白领工资标准”事件,尽管后来证实是假新闻,但就有编辑因为没在第一时间报道,同城媒体报道了而挨批。也正是如此,不少媒体对问题的调查数据经常视而不见。

  但是,媒体的公信力能经得些几次的挫伤呢?尴尬现状要求媒体对一些调查数据,特别是非专业调查人员做出的数据,要存疑。至少,媒体记者要克制自身的某种冲动,可以随机采访市民,但千万不要只采访少数人,就出现“XX地区X成市民怎样”的结论来。

  媒体的公信力经不起几次折腾。报道社会调查数据,还是请严肃点。

稿源:红网 作者:陈光豪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