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从民生视角解读大学生“上学尽孝”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01:35 燕赵都市报

  一份调查显示:32.3%的大学生表示,上大学是为了“改善父母生活,孝敬父母”。(1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这份调查来自于《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缺失的调查报告》,由河北工程大学的薛秀丽、谢志龙等同学运用科学的方法,在全国不同区域的7所大学内进行,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629份。这份调查的权威性、结论的代表性怎样,或许各有说法,但是当笔者面对32.3%的大学生表示“上大学是为改善父母生活”这样的结论时,心里不仅有欣慰,更有许多酸楚。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关乎亲情的话题,更是一个浓缩着普遍的民生忧患的时代课题,是百姓收入偏低、大学学费太高的直接反映。

  从2000年开始,大学学费成了社会猛烈抨击的对象。江苏大学根据2001年到2003年《中国教育年鉴》及《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中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杂费占农村居民年平均纯收入百分比从2001年的153.75%,增加至2003年的173.98%。2005年清华大学教授秦晖曾以《一个农民干13年才能供1个大学生》为题,算出按照2004年我国城镇和农村居民年平均纯收入水平供养一个大学生,城镇居民需4.2年纯收入,农民需要13.6年纯收入。去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的《2006中国贫困生调查报告》显示,有6成贫困高考生凑不齐学费,包括生活费在内,平均每年每个贫困高考学生家庭的子女教育支出在6780元左右,高于他们的平均家庭总收入4756元,超过2/3的家庭入不敷出,81%的家庭总收入尚不足以支付子女的教育费用,10.2%的家庭的教育支出比例高达79.8%。

  从去年开始,国家开始解决大学生的学费负担问题,特别在今年9月的新学年开学时,推出了以奖、贷、勤、助、免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助学体系,开通了新生入学的“绿色通道”。据说仅中央财政加大的教育投入就高达500亿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困难学生的上学难。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校的学费标准并没有降低,特别是随着近期物价的上涨,学生生活费用的提高,上大学的负担依然很大。举全家之力、耗尽父母多年积蓄培养一名大学生,依然是当代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写照。

  也许有人要说:既然学费已经超过了家庭的承受能力,那么为何还要不惜一切代价供子女读书上大学?这样的疑问其实并不符合众多穷苦百姓的生活愿望。如果子女不上大学,他们就只能重复父辈的命运,做廉价劳动力,年轻时挣一份不足以养家糊口的工资,年老后怎么办?所以,许多困难居民,就必须奋力挣扎,通过让子女上学挤进中上层社会,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子女未来的供养过上稍微宽裕的生活,否则就会世世代代在贫困中挣扎。

  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和子女的命运,许多贫困家庭必须在教育投资上不惜“血本”;与此同时,许多贫困家庭的学生,从准备考大学开始,就肩负着改变家庭贫困面貌的重担。这是一个沉重的民生课题,也只有从“提高百姓收入”、“降低高校收费”入手,才可能尽快破题。

  ■康劲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