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宇:行政化是学术的天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02:38 正义网-检察日报

  

贾宇:行政化是学术的天敌

  人物简介:

  贾宇,青海省贵德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2007年当选为第五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专业研究领域为中国刑法学、国际刑法学和犯罪学。

  1979年—1983年,西北政法学院法律系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

  1983年—1986年,西北政法学院刑法学专业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

  1992年—1995年,武汉大学法学院刑法学专业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现任西北政法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做人:应该学会感恩

  1963年,现任西北政法大学校长贾宇出生在青海省贵德县的一个山村里。小时候,他站在他家院子里放眼望去,就能看见远处山上如云朵般飘来飘去的羊群和一座终年积雪不化的山峰。

  与高山巍峨,山泉清澈,空气清新等词汇相对的,是这里的贫穷落后。贾宇回忆:“当时年龄比较小,也不知道城里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便也不觉得有多艰苦。现在回过头看自己当初过的生活,确实非常艰苦。”然而正是淳朴的山民、牧民和家乡艰苦的环境,对他吃苦耐劳、坚韧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贾宇说:“小时候这些吃苦的经历,对我的影响很大,知道了有些事情必须自己去面对、解决,在以后处理事情的时候只会考虑这件事情有没有价值、该不该去做,而不会被困难和阻力吓倒,决定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好。”

  艰苦的条件使他养成了“山的性格”。直率,做事情不喜欢绕弯子,说话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这是熟悉他的人对他的评价。他说,“事实上人们都喜欢真诚,当然真诚不等于说话不讲方式”。

  “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这是贾宇为人处事的哲学,“看人长处”,生活中和别人发生矛盾,主要不在于自己或别人身上有多少缺点,而在于别人和自己存在的差异,所以要尽可能地多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帮人难处”,在别人危难时伸出援手,不失为君子之风;“记人好处”,要记住那些曾经帮助过你,对你好的人。虽然别人可能并不奢求你记得,可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贾宇说:“我一生中最应该感恩的,除了我的父母,就是我的硕士生导师周柏森老师和博士生导师马克昌教授,是他们言传身教,教给了我安身立命的技能和为人处事的原则。”

  贾宇生在西部,长在西部,是西北地区第一位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不少东部高校曾向他发出邀请,并许以重任,但贾宇一一谢绝了。他说:“我虽然知道外面有更大的舞台,但对我来说,西部的舞台也够大,母校的舞台也够大,能在这儿踏踏实实做点事情,我毫无遗憾。”

  治学:容不得半点虚假

  由于上学时年龄小,贾宇硕士毕业时才23岁。20年过去了,对于硕士毕业论文,他至今仍记忆犹新:“我的硕士毕业论文是《论流氓犯罪集团》,为完成这一论文,我奔波于图书馆和公检法各部门之间,几乎走访了国内所有著名的法学院系,拜访了当时国内最著名的十多位刑法学家。从那时开始,我就明白一个道理:学术容不得半点虚假,只有下了真功夫才会产生学术自信;学术研究工作既要花时间作理论思辨研究,更要关注现实、服务社会。”

  硕士毕业时,他一心想去搞实务,并已联系多家单位。后来因母校师资紧缺,他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20多年。1985年,贾宇开始担任刑法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一开始,他的课就很受学生欢迎,许多外系、外班的学生都来上他的课,不少学生早上5点钟翻教学楼窗户去占座位。那时的他已感觉到自己喜欢讲课,一进入课堂就精力旺盛。留校后,他的工作得到了充分肯定,29岁便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这在当时的全国高校范围内也是很少见的。这段时间他醉心于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部分文章发表在国内最权威的《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刊物上。他的第一篇文章“关于诬告陷害罪量刑原则的异议”,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未定稿》上,该文被认为是对立法的公开批评,而当时许多人认为学者是不能公开批评现行立法的。对理论的浓厚兴趣至此在他心中植根。此后,他的关注点聚焦到“刑法修改问题”,同时开始研究“国际和区际刑事司法协助”问题,在国内刑法和国际刑法两条战线同时作战,沉醉于理论研究带来的无穷乐趣之中。

  十多年前师从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马克昌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贾宇的学术研究水平得到更显著的提高。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他创先提出希望故意、容忍故意、放任故意和行为故意、结果故意等新分类法,首创容忍故意的概念,在犯罪故意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他在十多年前关于我国应大力限制、减少以至最终废除死刑的一系列研究成果,目前正成为我国刑法学界越来越广泛的共识。

  对于法学研究的学术风格,贾宇一直认为在作理论研究的同时,更要多花一些时间关注现实、参与社会实践,他认为,法学研究最终要服务社会。因此,他所关注的理论更贴近实际。

  2007年1月22日,贾宇获得“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在当天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青年法学家论坛”上,贾宇作了题为《继承陕甘宁边区成功经验,构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发言。

  随着职位的变化和社会活动的增加,贾宇无奈地说坐在家里读书的时间明显少了。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做学问,他说,除了利用节假日补课,就靠利用一切机会观察和思考社会问题、法律问题。“留心处处皆学问”,“好在实践中可思考、可学习的东西处处皆是”。熟悉他的圈内人都知道,讲理论根底,贾宇的有些思辨性研究成果在国内刑法学界是公认的;论实践能力,贾宇对司法实务的熟悉、解决疑难问题的思路,也是刑事司法界的专家们一致称许的。

  

贾宇:行政化是学术的天敌

  贾宇坚持为本科生上课

  治校:回归大学本位

  2003年,贾宇担任西北政法学院副院长。如何组织大学的法学教育和科研工作,是他目前研究的最主要课题。从1999年高等教育开始扩招以后,法学教育发展很快,在招生人数、办学规模上有了快速发展。但是,对法学教育目前的质量,贾宇有些担忧。新增的法律院系在办学质量上还有待提高,在师资、教学科研力量上需要改善;学科的重复建设也使教学资源出现了浪费;一些重点院校的博士生、硕士生质量有下降趋势;法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模式都需要认真探索。贾宇介绍说,尽管我校地处西北,但我们始终清楚,这里是国家培养法律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基地,我们培养的法科毕业生,法学硕士、法学学士,在全国法学界、法律界都占有很大份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他试图建立一个“三位一体”的办学和培养模式:课堂教学→科研训练→法律实践。课堂教学重在传授专业知识,科研训练重在培养创新精神,法律实践重在养成动手能力。

  2006年,贾宇担任西北政法大学校长。上任之后,他明确提出了他的核心办学理念:回归大学本位。他认为,办大学需要搞清楚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办大学是干什么的,即搞清楚大学的职能问题。大学的职能就是创造知识、传承知识、培养人才。而现在我们的大学办得很像机关,很像衙门,就是不像大学。回归大学本位,就是要把大学办成学校,而不是机关和衙门。与这一理念相悖的运行机制应当得到改造。

  在他看来,办大学和打仗有相似之处:在大学里,教学和科研就是主战场,教师和学生就是主力军。“如果教学和科研的中心地位建立不起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承认和尊重,学校存在的必要性就成了问题,我们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的重要性从何谈起?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多年从事法律研究让贾宇在大学管理中也颇有裨益,他把现代法学中民主、自由、平等、秩序、公正的精神运用到管理中,大力倡导服务型管理。他认为,管理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服务,行政和后勤部门的管理者要更好地为教师和学生服务,而作为校长,他则会更多地为管理者服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贾宇表示,要把西北政法大学营造成学术乐园和学问天堂。“建设学科,创新学术,培养学者,优化学风,广纳贤才”这些办学思路正是今天西北政法大学确定的回归大学本位的有效措施。

  “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学术无禁区。”贾宇认为,学术管理行政化是学术的天敌,学术自治是所有学者的理想,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分野亦是学术自由的核心问题,大学必须有学术创新的广阔空间。

  为实现学术自由,拥有校长和学者双重身份的他在学校没有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和职称评定委员会主席。对此,他解释说:“虽然我也是个学者,但我的校长职务,有时候可能要求我瞻前顾后、平衡左右,使我无法以纯学术的眼光来判断学术问题。所以,我没有担任刑法专业研究生导师组组长职务,下一步也不想担任校学术委员会主席的职务,还有校教师职称评定委员会主任的职务。这些职务,都要交给德高望重的纯学者来担任。这样,就可以引导教师专心致志于教学科研,不必羡慕一官半职,不必存心疏通关系。”

邱春艳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