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洋大观,上海人理财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07:00 解放日报

  

洋洋大观,上海人理财
理财博览会现场,一家证券投资软件公司请了“财神”做流动广告。本报记者 张春海 摄

  本报记者林环 梁建刚

  今天,为期3天的“第五届上海理财博览会”进入到最后一天。

  出乎预料的火爆。一次“并未大力宣传的”博览会,竟得到了如此积极响应:40万张门票发售一空,虽然这两天气温骤降,但上海展览中心18000平方米的展馆内仍被赶来的市民挤得“热腾腾”的。

  超乎预料的热情。虽然主办方今年已有所预计,将展出面积扩大了50%,但仍被百余家银行、保险、基金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早早抢占一空,他们携近千种理财产品,各出奇招吸引众人目光。

  一个理财博览会,为这座城市的理财热情又“添了把柴”。不过,这场博览会看似预料之外的热闹,其实也在情理之中。因为,金融理财的气息不仅融入到城市发展的每一个细节,也早已无声无息地渗透进上海人的气质和性格中。不断听到参展机构这样说,理财博览会能办到这样的“热度”,当然是在上海。这才像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

  “没想到”的市民之变

  “真没想到,理财博览会发展得如此之快。”加拿大职业理财师、上海理财专修学院执行院长徐建明的这句评价,主要指的是五届理财博览会以来的市民之变。

  第一年参展———“名为‘理财博览会’,我却要不厌其烦地答疑,到底什么是理财。而且,老百姓实质性的理财方式一点也没有,最多是如何购买股票、买卖房产之类的投资型行为。”

  连续参展五年的徐建明深有感慨:“真没想到,这次我参加的博览会私人银行论坛,本来只是一项针对少数人的业务,但台下的众多观众却非常踊跃,不断举手发问。很明显,人们的理财意识正在觉醒。”

  变化,单从观众人数也可见一斑。前天开幕当日,恒生银行的展会现场负责人一到现场,就被排着长队等开门的观众吓了一跳:“本以为下雨,人会少些。没想到,上海市民的热情如此之高。”

  一年一度的理财盛宴,越来越多的申城百姓不愿错过。今年刚退休的老曹西装革履,专程从浦东公交换地铁来上海展览中心听“大智慧”软件的炒股讲座:分析师王荣魁讲解2007年底牛股发现及投资策略。“肯定有收获。”老曹神情很认真。

  博览会现场,金融衍生品投资讲座系列开讲“投资黄金正当时”。从背着双肩包的青年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会场200余张椅子座无虚席,一侧台阶上还席地坐着好几位。一名围着披肩的时尚女子忙打手机催朋友:“赶紧过来听,蛮有用的。”

  无疑,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中,千万市民正积极参与。“我们发现,上海市民的投资意愿非常强烈,理财理念也相对成熟,这次博览会上他们咨询了许多专业问题,有些甚至是我们没想到的。”东亚银行的展会现场工作人员说,尽管如此,他们的业务员在介绍其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基金宝”时,第一句会先强调:这不是一个保本的产品,有可能,你会亏得一分钱都不剩。“因为现在的投资者心态普遍浮躁,而我们认为,一个成熟的市场,不仅需要成熟的机构和产品,更重要的是要有更成熟的投资者。”

  “预见到”的机构之变

  “这次的火爆,可谓情理之中。”主办方之一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董事长陈昕说。“这是与上海近年来金融市场的活跃分不开的,从之前我们博览会的报名上,我们就预见到了这样的情形。”陈昕的这句感慨,明显指向如今热情空前高涨的参与机构。

  “第一届理财博览会,就几家银行和几家保险公司,他们是绝对的主角”,作为主办方之一的《理财周刊》社长谭建忠感慨,“其他的机构呢?几乎没有。现在?你自己去看吧……”

  已是下午3点,保险营销员江东敏才忙里偷闲,躲在一个角落吃午饭———烤红薯。“就是图快,其实这点时间我还不舍得呢。你看,这半天我已经找到这么多有意向的客户了。”老江拿出一张填有住址、联系电话的客户表,满满当当,共有24人。尽管如此,老江仍觉得:今年理财博览会“唱主角的是基金……”

  果不其然,还没走到基金公司集中展区,大家的目光就被好几个穿着红袍的“财神爷”吸引了过去。“财神送礼啦!”……吆喝得分外起劲。国投瑞银基金的现场工作人员很兴奋:刚刚结束了一场互动问答,那个场面真是火爆。上千份资料半天就发完了,现在紧急调来的资料正在来的途中呢。

  炒股?炒汇?炒黄金?炒铜?炒期货?在现场,各种各样的机构企业都尽力宣传着自己的产品和理念。变化,在参与博览会的机构中,尤其显著。今年参展的基金公司,数量达到22家,比去年的8家增加了175%;参展的外资金融机构,几乎占到总参展商的50%左右,总部设在上海的9家外资银行这次来了7家;保险业更以集中整合的方式重磅出击……产品层出不穷。

  “大势所趋,我们是所有外资银行中第一家定下展位的。”首批获准改制为中国本地法人银行的外资银行之一的东亚银行,去年开始参展。银行现场负责人说:“两年前,像现在这样的宣传想都没想过。可如今,上海市民的投资意愿非常强烈,理念也相对成熟,我们迫切需要这个很好的平台展示自己。今天上午,我们展位所有的桌子旁都坐满了人,这些也许将来就是我们的顾客。”

  而作为连续参加四届博览会的国有四大银行之一的农业银行,也一改“朝南坐”的姿态,还直说:“今年展位订晚了,位置比较偏。明年,我们一定要抢下最好的展台……”至于产品,“厚厚一叠,24种业务用24种瓷器比拟,为什么?就是为了彰显理财需要理性冷静。”

  从“想也不敢想”到“抢明年展台”,如今上海金融机构体系,业已形成以监管机构、交易所、银行、证券、保险和邮政储汇、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为一体的完善体系。如今的上海,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金融机构在这里安营扎寨。

  截至2006年末,上海共有各类金融机构706家,其中银行机构254家,保险业机构333家,证券业机构119家,产品更是数不胜数。而到今年6月,在上海的外资银行总分支机构已达121家。在上海,实力雄厚的种子金融机构占据着市场的龙头地位,品牌强大的外资金融机构迎头赶上。此外,近30家中外运营中心落户上海,提升上海金融市场运作能级,一批新型的金融机构如汽车金融公司、农业保险公司的诞生,更加丰富了上海金融机构的种类。

  敢为天下先的上海之变

  理财博览会,已不单单是理财盛宴。正如主办方意愿:希冀它能成为上海市民集中了解上海金融业发展的一次有广泛影响力的大规模群众学习活动。

  此次博览会上的“市民看金融———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大型图片展就是从广大百姓的视角,集中展示上海金融业之变:“金融平台———中外实力机构集聚”、“金融创新———理财新品层出不穷”、“金融服务———便捷周到方式多样”、“金融生活———衣食住行”及“金融中心———从中国走向世界”。

  东1馆一楼展厅的金融创新展,大三学生小刘正拿手机拍照。“我是学金融专业的,可这么多‘第一’,我还是头回见到。”

  第一台ATM机(自动取款机)于1988年12月26日出现在中国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营业部入口处。这台新奇的机器正面中央是个小小的屏幕,比9英寸黑白电视机的屏幕还要小许多。当时,曾有一位自诩比较了解科技动态的年轻人用上海话问:“格是一台电子计算机?”正在调试机器的工作人员答:“伊叫ATM机,侬可以用伊来提钞票。”“真的能用它取钱?”尽管在场的人充满好奇,有的还凑近看机上的汉字,或摸摸它的白外壳,可终无一人掏出银行卡试试。更多的人只是转了转,最后还是走到柜台前排队……

  如今,这个城市的男女老少,早已能熟练地使用ATM机取款。而这,仅仅19年。

  还有新中国最早的股票,最早的开放式基金,最早的自助银行,最早的个人汽车贷款……这诸多项中国金融业发展进程中的“最早”都诞生在上海。

  变化,其实自这座城市开埠以来就一直在悄然发生。

  上海,这个曾经的远东金融中心、这个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祥地,百多年来将金融的气息融入了血脉之中。那时的“最早”,有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成立,就在今天的中山东一路6号,它也是全国最早发行纸币的银行。

  风云变幻,上海金融业发展的年轮愈加清晰。1990年11月26日,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这是中国证券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1年,邓小平同志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指出:“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就此,上海大步迈开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项国家战略的步伐。

  今天,上海按照“五年打基础,十年建框架,二十年基本建成”的三步走战略,目前已“棋到中局”,正在向纵深推进。

  今天,上海确立了“十一五”期间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任务,将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将加强金融机构体系建设,将改善金融运行的基础条件,将形成举全市之力推进的领导机制,形成建设合力。

  今天,上海已开业9家外资法人银行;全球最大货币经纪商英国毅联汇业已登陆;渣打银行已启动私人银行业务,让申城市民有望享受国际顶级理财服务……依然是敢为天下先的创新之举,与海外市场几乎步调一致,充分彰显国际金融大都市的魅力。

  伦敦、纽约、巴黎、东京、香港、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行列,上海来了。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