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一辆摆渡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07:00 解放日报

  百姓出行遇难题

  近来,王小姐常为上下班是否预约摩托车手接送而烦恼。由于房价相对便宜,她把家安在江桥嘉旺苑小区。可入住没多久发现,外出搭乘公交车,起码要步行20多分钟到江桥支路上。虽然上下班仅需乘坐740路一部公交车,但天天要走路近1小时。而花5元钱乘坐“摩的”,在家与公交站点之间来回“摆渡”,轻松便捷没问题了,但摩托车手横冲直撞,隐患丛生,又令王小姐不安,且家人也很担心。

  如果将轨道交通、地面公交网络比作城市公共交通“主动脉”,而与之配套的客运支线,就如同毛细血管,深入到社区居住地,保证人流源源不断地循环畅通往来。但由于一些边缘小区、新建小区并无公交线路延伸,或车次少,或换乘难,公交“主动脉”外的微循环不畅,致使部分小区居民出行苦恼并非个别。

  现场调查之一:公交线路难觅。莘庄申北路东接沪闵路,西连中春路。当记者从轨交5号线春申路站下车,走到离站点最近的居民小区正峰苑时,抬腕看表发现已花费10多分钟。

  记者沿申北路往西步行约半小时,直抵中春路。沿途有申莘新村、金竹园、清馨苑等近10个居民小区。在银都路申旺路口,记者四顾,发现四周近千米范围内,没有一个公交站点。附近锦峰苑小区的居民无奈地说,平时出行,都要步行至少20分钟到银都路地铁站。

  现场调查之二:公交线路太少。早晨7时,记者在莲花南路、春申路口的春申景城小区门前,看到了唯一通往市区的703路公交车正缓缓驶来。此时,离小区大门外50米处的公交站点已聚有30多人。所有乘客都拼全力挤车,否则“起码又要等一刻钟”。一些乘客“火气”不小:从春申路、莲花南路到轨道交通1号线莲花路站,尽管才3站路,却没有直达公交车。地铁难以借光,只好如此“吊”703路了。物业管理人员不安地说,小区2期现已建成,将增加近4000户居民,出行如仅依赖一条703路,将会更加困难。

  现场调查之三:交通工具衔接缝隙大。站点衔接:早晨7时半,在轨道交通1号线莘庄站南广场,一位来自名都新城的候车乘客告诉记者,从家到南广场,坐725路公交车才一站,但相关站点既离小区远,地铁口又不停。尴尬之余,有时就干脆步行20分钟。

  时间衔接:23时20分,记者走出轨道交通1号线共富新村站。发现途经此处的公交末班车时间都定在23时之前,861路则在18时半前就已“下班”。而地铁抵达共富新村站的最后时间约在23时15分左右。同样,地铁2号线张江高科站在晚上11时半左右结束运营,而附近的778路、张南线、张龚线等线路的公交末班车“打烊”时间多在晚上9—10时之间,这意味着上述末班地铁乘客出站,如果不坐无运营资质车辆回家,只能选择“打的”或步行了。

  现场调查之四:公交企业说法。10月17日下午,记者来到740路江桥三村起点站。提及嘉旺苑小区居民希望线路延伸以方便出行一事,工作人员表示,按有关规定,全市入住5000人以上新村小区,条件具备就要引入公交线路。但由于该地偏僻,开发时间不长,小区也较分散,总体发展不具规模。而公交企业实行市场化操作,一般要等到客流相对集中时,才会安排停靠。车队以前也曾延伸入内,一车乘客才两三人,经济效益很差。公交企业运营成本很高,营业税等税费优惠又无政策保障,车辆更新等还要自我消化……

  列举了困境和公交车扎堆“富裕”线路原因后,工作人员指指窗外的靖远路:现在曹杨二中附属江桥实验中学开设于内,车队每天早上6时半到8时半,隔半小时,放一趟延伸车。其余时段仍以江桥支路上的江桥三村作为起点站。

  现场调查之五:出租车司机说法。记者走出调度室,七八辆摩托车刹那间“突突”地围了过来,不断地绕着记者转弯,“5块、4块”的吆喝声不断。记者冲出重围,在步入嘉旺苑的路途中,几乎没有看到出租车从靖远路榆中路方向外行。

  据出租车司机分析,这类地区的人群是以点状而非线性分布,客源很不稳定,出租车回程多空驶;司机若停车等候,机会成本又太高,在承包指标压力下,大多是不会主动选择跑这类效益差的区域。嘉旺苑、汇丰沁苑的不少业主说,自己是进来不易,外出更难。

  谁充当“摆渡车”主角?

  正规交通出行工具在上述区域覆盖的“空缺点”,自然成了违规运营车辆的生存点。

  春申景城小区门口,每天早晨6时起就聚集着许多摩托车,车手一见业主外出就大声吆喝:“5元一位,到莲花路地铁。”一名车手坦言:每天早晨5时多即来此候客,到8时多警察上班才罢休;晚上6时再到地铁莲花路站“接客”,9时“下班”,“以附近小区为主,短途跑量,一天能赚一二百元。”他表示,等钱赚够了,打算买辆面包车,专在地铁站和小区间“摆渡”接送。

  在浦东巨峰路等公交站点,则集聚了一大批三轮车,载客到附近的华高苑等居民小区,就近2元、稍远3元。三轮夏天座椅铺有草席,遮上蓝色的顶棚;秋冬天围上兜棚,倒也清清爽爽。车夫们大都是外来劳力,干一天能赚五六十元。

  当记者坐地铁1号线末班车走出共富新村站时,只见人行天桥西侧楼梯下聚集着20多辆摩托车,站口外更围得水泄不通,吆喝声此起彼伏。东侧都是一些类似QQ的小汽车,有的连牌照也没有。一些刚出地铁的乘客熟门熟路快步走向摩托车手,随即扬长而去。“我也知道那是黑车,但公交车都打烊了,出租车既贵又难叫,‘黑车’跟着地铁一起‘上下班’,毕竟填补了这里的公交空白。”不少乘客如是说。

  据市交通局去年公布的数据,本市街头非法营运的车辆总数超1.5万辆。最新版《上海市查处车辆非法客运规定》加大了对“黑车”的处罚力度:其中非法营运的出租车最高可罚5万元;对三轮车、摩托车、助动车、残疾人专用车等非法客运行为可处以1000元至5000元罚款。“黑车”被扣后,逾期不接受处理的,执法部门可在公告后暂扣车辆予以拍卖……

  方便群众合理合情

  出行不畅,百姓日常之苦,政府心头之痛。如何解决“摆渡车”,既方便百姓,又做到合理合情?

  对策之一:社区巴士。近来,浦东、长宁、闵行等区有关部门,通过联手公交企业,在街道区域内推出环形公交线路,进行“社区巴士”试点。沿途不少居民纷纷为“出行微循环”通畅叫好。

  浦东三林社区南林路584弄李老太告诉记者,先前没开通84路社区公交时,到最近的菜场也要走一刻钟。“现在家门口开通了社区巴士,1元钱可以绕着三林社区整个兜一圈,无论是上菜场,还是去医院、社保中心、换乘其它公交干线等都很方便。”张阿姨一脸满意。金禾苑小区居民李老先生也高兴地说,包括金桔苑等在内的世博动迁基地刚落成,社区巴士就延伸进去了。

  去年底建成通车的地铁2号线西延伸段,为新泾地区天山路沿线居民出行带来了便利。但由于该地区现有的几条公交线路大多与地铁平行,呈东西向分布,而福泉路、泉口路等与地铁呈交叉方向的小区居民,换乘地铁就深感不便。今年6月底,新泾镇与公交公司合作推出的新泾环线巴士,不仅填补相关道路的公交空白点,还与现有公交线网配套,受益居民近4万名。福泉路绿园十一村的顾阿婆笑呵呵地说,原先坐88路再乘地铁,起码要半小时,现在坐环线班车换乘,最快只需5分钟。

  闵行古美街道的一些市民,原先出行不少靠“黑车”“摆渡”转地铁。而今年7月古美环线巴士开通运营后,周边40多个小区都能与地铁串接,居民出行条件大为改善,困扰多年的“黑车”现象也明显减少。

  社区巴士是居民“自己的公交”。一些居民希望能继续予以完善,以充分发挥其优越性———

  宣传有待加强。如某街道幼儿园教师直到乘客巡访团团员上门调查后,才知晓附近有条社区巴士。她乘坐后发现比平时出行路线要少花10多分钟。

  沿线设站不尽合理。辖区内一些小区存在线路盲点,影响居民受益面。如老年居民常要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处无站点。

  站牌指示有待清晰。由于班次间隔时间大于一般公交车,如无明示,乘客往往不知下一趟班车何时抵达。不少社区巴士走向分内、外双线,如果标示不清,容易导致错乘。

  不少社区居民反映,乘坐社区巴士,要么是在附近采购、办事,要么是去公交、地铁站换乘,距离都不长,乘坐时间也有限;一般也无大件行李物品随身携带。公交企业是否可以开出小型公交车,降低成本同时,适当增加密度、班次?是否可借鉴大卖场班车模式,制订精确的发车时刻表,分发到社区居民家庭,以避免居民在站点长时间等待……

  对策之二:为公共交通补贴。交通专家认为,城市公共交通供给属于社会公共产品的组成部分,在经营上是不以经济效益为根本目标的。公交企业在一段时期出现亏损运营是正常的,这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和公共支出力度,并将有关投入、支出纳入到政府公共财政体系。

  专家建议,以“公交专项”为载体,形成补贴、补偿和政府购买服务相结合的长效扶持机制,维持公交企业的正常运营,保障其公益属性的持续与改善,促进公交良性发展。

  政府对公交的投入甚至补助,是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对不同获益者的调配和补偿。因此要建立对公交企业的运营成本监测制度,明确界定公交运营盈亏的政策性因素和经营性因素。政府要保证购买服务的钱真正用到群众身上,而不是被公交企业挪去填补亏空。

  由于参与开办线路的街道对公交行业相对陌生,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专家建议可借鉴香港经验,由第三方机构评估公交公司绩效,政府根据客运量、服务质量,事后补贴企业,以防止企业漫天要价。同时要打通退出通道,淘汰投入能力不足、服务差的公交企业。

  对策之三:让“黑车”变白。没有运营手续的车不等于“宰客”车。柏林市长就曾从环保高度称赞人力三轮车为“零升汽油出租车”!本市不少边缘小区居民呼吁,根据实际需要和市场承载能力,采取竞标方式允许部分无运营手续的车辆合法经营,由政府加强管理,统一车辆外观和从业人员着装,培训从业人员。

  不少居民建议,主动用制度之手来使“黑车”由地下转为地上,扬长避短,规范其为,发挥其用,从而让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民生事务或公共产品精益化、最大化地满足居民出行的实际需要。为各种交通方式实现合理分工、优势互补、有机衔接,构建高效运行、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而共同努力。


本报记者 张家琳 实习生 王逾婷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