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家长送不送礼,真的不一样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08:2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甘冰 考上大学后,广西大学学生王芙(化名)的大哥才小心翼翼地告诉她,高中时,家里人一直背着她给老师送礼物。她恍然大悟,怪不得中学时总觉得老师对她照顾有加,而她一直以为是自己特别讨老师喜欢呢。 老师的形象“轰”地一下在王芙的心中坍塌了。她告诉记者,如果当初知道老师的关心和照顾是家长“买”来的,自己一定不能接受。 虽然很多老师对家长送礼持反对态度,但当面拒绝的却不多,记者发现,送礼收礼、接受家长吃请的现象在中小学仍很普遍。 年轻的黄老师告诉记者,他们学校收礼之风盛行,曾经有一个开石材厂的家长把孩子班上的科任老师全部请出去吃饭,饭后,一甩手就是每个老师2000元的红包。 也有很多老师强烈反对这种方式,但拒收礼物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对于南宁某中学的朱老师来讲,收礼、赴家长宴请是种负担:“如果你当面拒绝了家长,家长可能通过学生、班主任甚至其他领导转叫上你。有时,家长吃饭叫上学校领导,你怎么敢不去应付一下呢?除了班主任,其实对于科任老师来讲,吃饭之前常常连学生名字和本人都对不上号。” 送不送礼,真能起到家长想象中的巨大作用吗? 不少老师坦言,送礼后的“关照”其实是很有限的,最多也就是给孩子调调座位、多找谈话、多发言等,不送礼,他们一样有责任教好学生。 学生的成绩还是靠自己的努力和家长的配合,家长寄希望于老师的多关照,这不现实。一位姓黎的家长认为,她从来不给老师送礼,可女儿的成绩依然保持在班级前列,老师非常喜欢她。 “我不知道我们给老师送礼之后,女儿会不会得到、或是得到什么样的特殊关照,但我能肯定的是,即使我们不送礼,老师一样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黎姓家长说,最关键的是,她想给孩子做一个表率,学习成绩、别人的喜爱、尊重等等很多东西都不是靠“买”来的,得靠自己争取。 认为送礼管用的人更多的是中等生和差等生的家长。孩子的成绩和表现在班里可上可下,如果老师在关键的时刻提携一下,就相当于给了孩子更多的机会——和学习好的孩子相当的发展空间。 在南宁一位姓王的家长眼里,送不送礼还真不一样:“我给老师送了两只鸡后,老师对我们家孩子的考试、发言、作业情况非常地关心。”她说。在不少学校,老师都只青睐优等生,把出头露脸的事交给他们,把课堂发言等锻炼场合优先给他们,这位家长希望送礼后,老师会对孩子的特别关照指点,严格管理,让孩子专心学业,赢得更多的锻炼机会,“重点培养”。 而如果是差等生这种问题就更突出了。家长担心老师放弃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把孩子座位安排在边边角角,造成他(她)更不专心听课、自我放纵的恶性循环。“送礼,就是想让老师觉得我家孩子和别人不一样,哪怕是给个好脸色。”一位家长如是说。 中小学生面临很大的升学压力,而且自控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较差,这就需要老师常常提醒、督促,但是学校五六十人一个班,不少班主任还要兼其他班的科任老师,有时实在难以都照顾到。“家长希望老师多关照自己孩子的初衷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方式方法可以改变一下,送礼没有必要,直接打电话或找到老师表达你的想法,多和老师沟通一下孩子的近况就行,因为没有哪个老师不希望把自己的学生教得更好。”南宁八中韦主任说。 本报南宁11月18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