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打造优质资本市场 带动上市企业数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19日14:53 中国台湾网

  台湾《经济日报》今天发表社论说,就在台湾证券交易所兴高采烈地宣布“三年250家新上市上柜计划”,第一年将超目标达成之际,甫揭晓未久的上市柜公司第三季财报,冷不防地触动新挂牌企业品质堪虑的警铃,让“250计划”启动之初社会预警的“重量不重质”隐忧浮现。新年度即将展开,第二年计划应在数字之外,缴出提升市场之质的实体成绩单了。

  “250计划”是“行政院”金融市场发展套案中,改革资本市场的旗舰计划;主要目标是在2007年至2009年的三年间,推动90家公司上市、160家企业上柜,而达成目标的重点策略是检讨上市柜条件,并简化程序。经过台湾证交所、柜买中心这一年来的努力,诸如修正放宽上市柜的门坎、流程及限制,证交所估计今年新上市案将逾40家,远远超过第一年设定的25家目标,总上市公司家数也可望止跌回升,甚至冲破700家大关;在新上柜方面,前十月已有26家,依申请挂牌作业进度,年底前仍有望达成今年度的45家目标。

  不过,最新一项统计却显示,去年34家新上柜公司中,有23家今年前三季每股获利不如去年同期,部分甚至转盈为亏;11家新上市公司中,亦有五家获利下降,显示去年新挂牌企业的获利,有于挂牌后立即衰退的现象。上述统计并不包括今年“250计划”下的新上市柜股,但资本市场的退场潮去年即现,证券主管机关早已承受极大的压力,“250计划”也是此一背景下的产物;加以今年部分新挂牌企业的获利水准一样出现挂牌前后判若云泥的异状,不免让人质疑,证券主管机关是否为了撑持资本市场的“门面”及达成目标,而自我调降为市场筛选优质公司的把关能力了。

  社论认为,产业景气震荡起伏,天下本就难觅永远获利的不败企业;因而上市柜公司的获利时而高吟、时而低回,亦属常态,难谓挂牌后获利衰退,其间就必有财报刻意灌水、运用会计手法窗饰挂牌前财报等令人诟病的问题。然而,上述现象并非单一特殊的个案,逾半数新挂牌企业获利水准下降的比重,未免过高;尤其,相对今年上市公司前三季总获利1.14兆元及每股纯益2.09元,同创历年新高,而上柜企业前十月平均每股纯益1.8元,亦已超越去年全年而言,今年整体产业景气明显处于扩张期,新挂牌企业获利能力下降与景气动向并不相符,是否纯属个别产业景气使然,殊值深究。

  此外,当初负责审查的证交所及证券主管机关,有责任也有工具进行通案了解,其不仅仅是释除市场疑虑而已,此亦攸关“250计划”的推展成效。试问:如果市场对证交所或柜买中心的审查缺乏信心,又怎会愿意给予高本益比?没有高本益比,优质企业又怎会愿意到市场挂牌筹资?缺少了优质企业的光环,这个资本市场又如何聚集资金的目光?环环相扣下,证券交易或主管机构可千万不要小看这个现象。从积极面看,证交所或柜买中心的审查品质,某种程度上,也可打造成为一品牌;这个品牌代表的是品质保证,是为挂牌企业体质的健全性及稳定性背书,相对的也在确保企业筹资的有效性,因而至关重要。

  社论进一步指出,“250计划”即将进入第二年,在打造台湾资本市场为一友善、高效率的环境方面,相关机构永远都有努力的空间,且其着力点应在于排除限制优质企业上市柜意愿的障碍,而非无故降低获利、财务等实质门坎;然而,证券相关机构的新一年度计划,显然不能再停留于检讨上市柜条件及简化程序的阶段,否则成效有限,努力新增的上市柜公司家数还不够补足终止上市柜公司的缺口;今年到10月底时上市公司的家数仍少于去年,正是抱着“250计划”数字目标的当局所不愿面对的真相。

  那么,“250计划”的第二年就该回到这个计划的初衷,亦即增加优良企业上市柜家数只是量化的结果,真正的目的是用心去打造一个近悦远来的资本市场,以成为岛内外优质企业首选的市场,250甚至350、450家自是水到渠成;以市场之质带动发行之量,才是正办。可是,众所周知,企业西进投资上限40%是台湾资本市场的最大罩门,当局不能认真处理这个障碍,其它都是枝节,250仍将是个没有意义的数字。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