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家书”拷问现代人的亲情表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00:02 红网

  “爸爸妈妈:你们好!我最近身体好()一般()不好();学习累()一般()不累();有钱()缺钱()……”这是一位母亲替正在读大学的儿子写的家书。这位母亲在信下面加以注释:“孩子,好长时间没有收到你的信了。你每天都忙,可能顾不上给家里写信,妈替你写好这封信,你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在括号里画勾寄过来就可以,我和你爸也就放心了。”(11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这是一封特别家书,饱含着一位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和思念之情。“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个“抵”字,在这位母亲身上得到了生动展现。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现代人已变得疏于动笔,难得写上一封家书。河北工程大学薛秀丽、谢志龙等同学的《关于大学生感恩亲情缺失的调查报告》显示,90.5%的大学生选择用电话与父母联系,只有7.9%的大学生选择用书信的方式与父母联系。部分学生对“写家书”持不以为然态度。随着现代通讯事业的飞速发展,“家书”似乎正成为一种历史履痕。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笔者的一位大学同学,过去几乎每个星期都要给父母写上一封信,有时两至三封,倾诉工作学习情况,表达浓浓思亲之情。而且每封信都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然而,自打参加工作后,他就很少给父母写上一封信了,取而代之的是固定电话、手机。亲情淡化了吗?没有!那为什么?他说了这样几条:一是麻烦,写信耗费时间长,不如打个电话方便、省事;二是没什么好写的,自己工作、学习、生活变化不大,也很平常,翻来覆去就那些话;三是工作繁忙,应酬多多,哪有时间写啊?

  诚然,现代通讯工具有着书信无法企及的便捷优势,而家书却有着它不可比拟的功能。它是思考的结晶,是感情的记录,是一种精神财富。傅雷先生充满父爱的教子篇《傅雷家书》,鲁迅先生和许广平女士互诉衷肠的《两地书》等,莫不如此。对于远在异乡的人来说,书信则是我们与父母亲友交流思想、增进感情的有效方式,也是一种永恒的纪念。即使是非常普通的一封信,一声问候,几句安慰和祝福,也常能使远方的亲人感受到浓浓亲情。前些年,一曲《两地书•母子情》曾风靡全国,感人之状犹然在目。可见,家书在人们的感情生活中多么重要。

  一封“特别家书”,呼唤着人们对这一古老而优秀的文化传统的回归;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言而无信”,又犹如一道美丽的风景正在不断延伸。“特别家书”与“言而无信”的博弈,拷问着现代人的亲情表达;感恩亲情,需要我们用形式和内容去平衡和填补!

稿源:红网 作者:付彪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