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一稿多投与编辑只认“牛人”有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07:40 中国青年报

  兼爱

  《中国青年报》11月15日刊登“青年话题编辑部”文章《时评人的责任与操守》,批评一稿多投,诉说编辑选稿的苦衷,言恳意切。笔者每见被称为“大牛”的名写手们八面风光,以“此稿不幸只中了一家”为憾,对照此文,颇多感慨,就此对“一稿多投”现象妄言数句。

  一稿多投,在编者看来满腔愤怒,在作者说来满嘴道理,由此引发的编、作者之战由来已久,最终似乎是作者取胜,以至某些媒体明言不禁一稿多投。笔者注意到《时评人的责任与操守》一文的用语,仅批评“同城一稿多投”,看来也是无奈中的让步。

  一稿多中,固然可以“有能”欣喜,实也引为道德之羞。何况有限的版面,“大牛”们盘踞其上,小写手屡投不中,即便有“水平高下”之分,但是太多旧面孔也影响了时评界的生态平衡。而今时评人越来越尖刻而不深刻,恐怕是这种生态失衡已经出现效应了。而一张报纸的一个栏目,特别是时评类栏目,寒来暑往总是几个戴上帽子摘下眼镜的熟面孔,跟某些编辑眼里只见“大牛”不无关系。

  编者作者,如同市场上买卖双方,所不同的是,作者或可自娱为文,而编者选稿首重推向大众。编者的着眼点不离于“大牛”,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文字更富于观赏性,更容易成为焦点或者噱头。但一个人的视野再广阔,总有所见不及;一个人的思想再深刻,总有所虑未得。稳定的作者群,对于初创的栏目,有保证稿源的功能,如果长期以往形成固定的作者圈子,甚至在编、作者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同盟,如此,不惟栏目的深广见囿,一稿多投也就难以避免了。一方面,“大牛”们有恃无恐,乐得财源广进(著书多为稻粱谋,我不相信大牛们进化到了不争银子只要话语权的境界),另一方面,无名写手们被迫一稿多投碰运气。所以“大牛”们的垄断,实是一稿多投的深因。

  透过新闻发现问题,而又客观不枉,能对问题的解决和公众的思考发生影响,无论于何人都非轻而易举。时评不是新闻本身,“当日新闻当日评”,如此追求“强时效性”,除了引发时评“大牛”们对新闻的超级敏感,滴滴答答满纸口水;除了引发一稿多投,并在“关注大牛”的选稿逻辑里实现“大牛”们的一稿多中,实在不太可能有多么深刻的思想被创造出来。而事实上,也不止一次看到“大牛”们不理性地满口乱语。版面塞满了,稿酬分配了,剩下满纸缺乏深思的感言,这恐怕也是“强时效性”的瓜豆之得吧。

  规范“大牛”行为,关注普通作者,适当放宽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可能有助于媒体减少面对一稿多投的麻烦,有助于时评栏目的健康发展。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