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院士的人才成长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07:4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原春琳 叶铁桥

  语出惊人,观点辛辣,却又非常幽默,能让听众时而会心大笑,时而自发鼓掌。

  11月18日,年近七旬的中科院院士葛墨林为第十届“挑战杯”创新论坛带来了题为“兴趣、勤奋、悟性与创造”的讲座,引来了听众如潮,南开大学主楼小礼堂内不仅座无虚席,座位旁的通道甚至讲台上都坐满了听众——演讲者的魅力可见一斑。

   陈省身不同意“培养”两字

  葛院士与陈省身先生认识多年。他说,他从陈先生那得到了很多教导。比如有一次,他对陈先生说,应该好好培养学生。陈先生马上表示了不同意见:“我不同意培养这两个字。培养,好像学生是个苗,想把他弄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你为什么要给学生考虑那么细?”并认为,“好学生不用教,差学生教也没用”。

  葛墨林由此认识到,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结果,而不是用“营养液”能浇灌出来的,学校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一个大的框架里自由发挥。

  “主动性最重要,一个人如果是被强迫学习,那么强迫效果也不会太好,”葛墨林说,一个人的个性、家庭环境等都异于他人,因此,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普遍公式来培养人。对于学生,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让他们学会学习。

  但主动去学也要避免一种倾向,即一辈子都在学,都在打基础。“我见过这种学者,这种人是有的。”葛墨林说。

  勤奋不是一切,悟性和机遇也很重要

  “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这些古训给了勤奋人信心。但葛墨林表示,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大家都有体会,勤奋并不是唯一的标准,甚至有时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他说,这一点也是从陈省身先生那得到的启发。有次他与陈先生讨论,陈先生说他的成功公式是“悟性+努力+机遇+创造”,并特别强调悟性是第一位的。陈先生解释说,勤奋和努力积累了很长时间以后,要产生创造性思维,就必须要有悟性,有悟性才能产生灵感,有灵感才能出现创造。葛墨林说,每个人都很勤奋的情况下,谁要能成功就要看谁的悟性高,“大家一定要重视在长期学习和研究中积累起来的灵感,悟到一个东西千万不要放弃”。

  机遇也很重要,“过去与同学们谈成才之路避谈机遇,似乎一说机遇就是指投机,但在科学的道路上,确实有很多机遇,很多大科学家也都认为自己是机遇的产物”。葛墨林说,机遇需要个人的判断,有对时代科技发展的考虑、自身特点的权衡和具体环境的探讨。有时候拒绝别人选择自己的道路也是一种选择。

  “有件事情我们不能想象,陈省身先生去了普林斯顿后,爱因斯坦也在,他总找陈先生讨论,因为他需要一个大数学家一起做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经常把写好的手稿给陈先生,想让陈先生参与,但陈先生拒绝了,因为他觉得做不出东西来。后来选择了另外一个研究方向,终成一代大师”。

  一定要善于提问

  葛墨林特别重视提问,他反复告诫学子们,“要多提问,然后一步一步追下去”。

  他说,一定要有问题。每堂课看完书,做完实验,不管水平高低,都要能提出问题。“要强调的是,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养成习惯:你是在提问题,不是在讲故事。要很简短地提出问题,而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提问”。

  葛墨林说,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始阶段水平不高,提出的问题可能幼稚,这并不要紧,慢慢就能提出高水平的问题了,关键的是要有习惯,要认识到“研究与练习没有绝对的区分”。

  他表示,不但要学会提问,而且还要学会正确对待别人的不同意见。“别人提了很多意见,你如何对待?过去有过这种情况,有人对提出的意见奋起反抗,结果最终却一事无成”。

  葛墨林说,多数人提问是善意的,作为研究者,要弄懂人家提的建议是什么,善于从批评和意见中学习东西。“多了一个老师,何乐而不为?”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