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学术失范符合学术共同体的最大利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07:40 中国青年报

  叶铁桥

  前不久,记者曾去南方某高校采访一起博士学位论文剽窃事件,涉嫌剽窃者头衔中有“教授、博导”及行政职务等显赫头衔。据被剽窃者统计,涉嫌剽窃者博士学位论文长13万字,但粗略计算就有8.4万字属于抄袭。其中,甚至有连续抄袭整整30页4万多字的“惊人表现”。

  这种剽窃行为在网络上公开后,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所高校也因为这起剽窃事件及其处理态度而备受非议。

  记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在该校,学术失范行为并非个例,该校曾发生几起涉嫌学术失范行为的事件,这些事件要么有公开报道为证,要么是证据详尽的实名举报,但学校的处理却因种种原因而缺位了,这引起了在校师生的愤怒,声讨的声音不仅出现在了网络上,部分教师也在撰文抨击学位论文失范行为。

  为什么会屡屡出现学术失范的行为呢?在该校采访师生过程中,记者发现,该校对学生规范和学术道德强调得并不够,至少很多学生在此方面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

  在这次“挑战杯”上,记者恰好看到了该校的项目,是一篇哲学社会科学类的调查报告。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记者详细询问了调查团队的调研情况,包括研究方法、调查手段、抽样方式、访谈情况等,看他们的项目是否因为缺乏学术规范意识而存在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团队的成员详尽地回答了提问,并坦诚了调研过程和成果中存在的不足。这种坦诚让记者感觉他们的态度是诚恳的,调研过程是求真的,尽管存在着种种不足,但他们成果中的本真让人感觉到了他们课题的价值和力量。

  后来记者很担心,他们学校的那起学术失范事件由于网络的强大传播效果,已经在学术共同体内广为流传了。那么,作为学术共同体一分子的“挑战杯”评委会的评委们,他们是否也知晓此事?知晓此事后,他们会否因此在评审该校作品时产生异样的感受?

  这点担心并非没有来由,因为学术失范行为产生的晕轮效应非常强烈。近几年来,某些高校因为学术失范事件而在形象和声誉上受到负面影响,以至于人们谈起这些高校时,总会想起“哦,这个学校发生过××事件呢”,并由此认为这个学校学风不正、道德不彰的不在少数。就这么一个污点,抵消了整所学校那么多师生做出的那么多成绩,可见学术失范行为的重大危害。

  由此可见,拒绝学术失范符合学术共同体的最大利益。记者认为,既然学术共同体建立了共同认可的规则和奖惩措施,干吗不严格执行?干吗不进行自我审查和净化?难道想给学生做出一个坏的榜样吗?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