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想为减少矿难做点事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07:4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梁国胜

  张磊是大连理工大学电子系研究一年级学生,去年6月,他看到一则新闻说,辽宁葫芦岛发生了煤矿透水后,井下人员失踪。从那时起,张磊开始关注起矿难来。

  中国是一个产煤大国,每年煤矿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发生矿难后,由于不能对矿工进行准确定位,常常贻误了营救时间。张磊想,“为什么不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为减少矿难做点事情?”这个想法使得张磊和他的团队在第十届“挑战杯”竞赛上拿出了一个为矿工安全考虑的项目,就是在矿工的帽子上装一个部件,通过一套软件系统,可以使井上人时时监控到矿工所处的位置,并且还能监控矿井环境的安全程度,如果一旦矿井环境不安全,矿帽就会向矿工发出警报。即使发生了矿难,矿帽上的部件也能向地上人员发出营救信息。

  在第十届“挑战杯”上,记者注意到,像张磊这样关注矿工或为矿工安全考虑的项目还不少,矿工和大学生两个名词的叠加成为本届“挑战杯”上的亮色。

  中国矿业大学自动化系一年级研究生王可可曾下矿井实习过,他带来的项目是“矿井救灾机器人”。据王可可介绍,在矿难发生后,由于矿井环境复杂,营救存在很多未知因素,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机器人在营救人员进入前,可以先下矿井收集到矿井的温度、湿度、可燃气体(主要是甲烷)的浓度等数据,为营救提供宝贵的参考数据。

  王可可说,当下最主要的是想办法改变当前矿难频发的现状,但是预防手段也很重要,“作为矿业大学的学生,我们不做,谁来做呢?”

  据王可可介绍,他的“救灾机器人”现在进入了试验阶段,在中国矿业大学的“瓦斯爆炸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过测试,只是还没有真正下矿井试验。

  尽管目前还没有过煤矿公司与王可可谈合作的事,但王可可很有信心。他希望有责任感的煤矿企业关注他的项目,他相信,经过改进,这个“救灾机器人”一定会大有作为。

  记者在“挑战杯”上还注意到,与瓦斯测量有关的警报器、传感器项目还有很多。来自山西的大学选手,带来的这类项目最多。

  山西大学的张雷,项目是“新型矿用红外灯瓦斯传感器”,这个传感器能精确地测量到瓦斯的浓度,目前,张雷的发明已经申请到了国家专利,并且已经在山西的部分煤矿中得到了应用。

  张雷说:“山西的煤矿多,矿难也多,这个项目结合了山西的情况,希望能够为当地的生产生活解决切身的问题。”

  山西太原理工大学的魏斌带来了测量瓦斯浓度的“井下安全发报器”。谈到发明的原因,他说触动他最深的是自己曾经看到过的一组数据—我国瓦斯事故已占到煤矿事故的80%以上,造成的伤亡占到特大事故伤亡人数的九成。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周世宁介绍,我国46%的煤矿属于高瓦斯矿,瓦斯含量大,煤层透气性低,不易在开采前抽放,加之地质构造复杂、断层多、地应力大,采掘时极易发生瓦斯突出现象。

  魏斌告诉记者,瓦斯赋存于煤层及周围岩层中,是井下有害气体的总称,主要成分为甲烷,具有易燃易爆的特性。他说:“瓦斯之所以刺激了我们的神经,我和其他同学能够酝酿出类似的发明,我觉得这是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