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学生记者眼中的“挑战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07:4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谢洋

  本届“挑战杯”竞赛,台湾逢甲大学是代表团成员最多的。其中有两名比较特殊的成员——曾尼真和徐靖雅,她们除了是参赛选手,还是随团记者。

  展厅内,曾尼真和徐靖雅除了帮助同伴展示推介作品,还利用空余时间,去拍摄记录其他展台的作品和学生们的展示过程。“我看到很多新奇的作品。”徐靖雅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品“仿蜻蜓双扑翼微型飞行器”印象很深,因为这个像蜻蜓一样的小家伙经常从场馆上空飞过。

  曾尼真介绍说,在台湾有一个类似的比赛叫做创业技能大赛,已办了两届,她所在的学校两次都赢得了冠军,“不过‘挑战杯’的规模比我们的要大得多。我们是学商的,以门外汉的眼光来看,台湾的作品较为偏向生活层面,重视便利性;而大陆的作品,比较偏重学术类,以研究为主,涵盖面较广。”

  两位学生记者对办赛的一些细节提出了建议:台湾举办类似比赛时,展台外通常会提供发布当天赛事资讯的液晶指示牌,当日的赛程安排和参赛作品的大致情况都能方便地进行查询。而此次参赛,她们并没有得到详细的赛程安排资料和展区信息,大部分情况都需要向志愿者打听才能了解,想知道当天展出了哪些作品,必须一个个展台走过去,才能看到。“希望能在信息化方面进行改进,这样参赛选手会感到方便很多”。

  曾尼真说她常常到大陆选手的展台前,问选手可以拿一张传单吗,对方回答说可以,交流便结束了。可是她们的展台如果有人来参观的话,她会主动地说,要传单吗?要不要给介绍一下?曾尼真认为这种差异也许是因为大家成长的环境不同造成的。

  16日,曾尼真来到内蒙古民族大学的展台前进行拍摄,互换名片时,内蒙古选手因为没有印制名片所以用蒙文给她留下了联系方式,“他们还教我阅读蒙古文要从上往下,由左而右。你看他们写给我的祝福:‘台湾的朋友你们好吗?祝你们成功!’”

  曾尼真和徐靖雅还跟南开大学的校园记者徐晓曦和杜璠结成了好朋友。14日下午,当徐晓曦和杜璠来到逢甲大学展台前准备对他们进行采访时,没想到两位台湾学生记者反客为主,连连向她们抛出各种问题。几天的活动中,4名学生记者经常在不同的场合碰面。19日晚,逢甲大学代表团就要返台了,她们与徐晓曦和杜璠又在一辆大巴车上巧遇,想到马上就要分离,她们紧紧相拥,流下了动情的泪水。

  “以前的印象中,大陆就是一个符号,现在真实地踏上这片土地,才切实感受到她的博大、丰富和热情。”曾尼真说。

  本报天津11月19日电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