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为何偏离艺术?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09:21 南方日报

  现代生活

  肖复兴(北京)

  性格张扬、技艺高超的钢琴家郎朗,如今成为了音乐界的宠儿。他年轻有为天才式的成功,让许多家长和孩子们羡慕,被誉为钢琴王子。我国琴童众多,遍地开花,从小在音乐考级、升学加分的压力和诱惑下,钢琴成为孩子敲开日后生路的一块敲门砖。在如此功利的音乐教育背景下,郎朗的成功,无疑成为了琴童和家长效法的楷模,为我国这样持续高温不下的音乐教育锦上添花,或曰火上浇油。

  有意思的是,最近在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大师课上,郎朗离开钢琴本身而手舞足蹈上蹿下跳,将上课变为表演,让孩子们惊讶,也让孩子们笑声不断。显然,这样另类的上课方式,可以被指责为无意的哗众取宠,却也可以说是对我们当前钢琴教育有意的一种反拨,郎朗曾经身在其中,深知利弊,而摸准了孩子们的脉。不过,天真的孩子和望子成龙的家长,可以将这样的授课当成整体钢琴教育中的一种调节,或一点花絮,但如果以为仅此而已就可以增加自己的幻想力,进而能够平步青云如郎朗一样天生我材必有用,那可是在拿自己开玩笑,或者说是拿郎朗所演绎的幻想当真了。我国当今的艺术教育当然有值得深刻反思的地方,但将艺术教育游戏化和娱乐化,同样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

  同样应该引起我们警惕的是,艺术教育中明显的功利色彩在明目张胆地大行于市,完全背离了艺术教育自身。在这方面,郎朗自己落花无意,但他的父亲却是流水有情。还是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朗朗的父亲紧紧跟随在儿子的身前身后,分享孩子成功,也竭尽天下可怜父母之心。他不仅充当保镖的角色,而且担纲私人摄影师的角色,走到哪儿,照相照到哪儿,那一次因此而惹得巴伦伯伊姆的不满和喝斥。

  郎朗的父亲,让我想起匈牙利著名的钢琴家李斯特的父亲亚当·李斯特。同样是为孩子,在李斯特不到十岁的那年,他就变卖了家产,倾其所有,带着李斯特从家乡来到当时欧洲音乐圣地维也纳,拜师求艺学钢琴。他像是一只大鸟,始终用自己羽翼驮着小李斯特四处起飞和降落,每场李斯特的演出,他一样也是必到无疑。他终于找到了当时欧洲最好的钢琴老师车尔尼,尽管他最初也遭到了车尔尼的呵斥。最后他和李斯特又如愿以偿见到了当时音乐界的顶级人物贝多芬,而使得李斯特在14岁那一年获得非凡的成功。李斯特的成功,当然主要是他的天才和努力,但也不可否认车尔尼和贝多芬的作用。

  因此,郎朗的父亲也是可以理解的,望子成龙是我国家长传统的心理,本身是可以理解并应该值得尊重的,不应该遭到责备。攀附大师以借水行船,也是人们普遍的潜在心理和意识。值得警惕的是过分的功利,便容易将孩子的心锈蚀,误以为艺术就是名利双收的捷径,艺术家成为了走秀的明星。

  在一个日益物质化的社会里,人们的需求越发变得实际、实用而实惠(我称之为“三实”主义),当然,这没有什么不好或不对,紧张而繁忙又充满种种不公乃至邪恶的生活之中,惟有艺术能够与这样的生活拉开距离;在艺术中只有音乐最不带功利色彩,而以它最为纯正的浪漫主义和我们的心灵相通相融。而这正是对于孩子从小抓起的艺术教育的要义和目的,我们不可忽视和背离,不要乱花迷眼,被暂时耀眼的东西所迷惑。

  本版专栏作者像由夏彩霞作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