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0日09:21 南方日报

  海上风

  蓝克林(上海)

  世上本无胖子,说的人多了,也就有了痴肥。

  在一个高度“仇肥”的时代,说这样的话是想表明:胖子的标准是社会促成的,关于痴肥的一切美学话语,都由社会制造。

  大致回顾一下过去一百年间围绕胖子所展开的斗争,就可以勾勒出“仇肥”意识形态的进程:1908年,法国人保罗·普瓦莱设计了一套新款女装,传达出一种强烈的信号——肥胖是绝对不合时宜的;1940年代,一个名叫路易·都伯林的统计学家与大都市生命保险公司推出了一份新的“理想”体重表,告诉人们,体重随年龄增长非常不好;1945年7月5日,比基尼发明,并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大行其道,把胖子逼进死胡同;1951年,扫肥运动大兴,美国政府和一些医疗机构也参与其中;1956年,健身操在电视上出现,使健身得以走进千家万户;1960年代,骨感名模崔姬成为时代偶像;1990年代则为凯特·摩斯替代;1960年代后期,“有氧操”一词进入《韦氏词典》;1968年,《快速减肥法》成为畅销书;1972年,《阿特金森博士饮食革命》畅销;1983年2月,著名女歌星卡伦·卡彭特为保持苗条长期服用轻泻剂而死于神经性厌食症;1994年2月,《Esquire》杂志对一千名年龄在18到25岁之间的女性做了一次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人表示,自己宁愿平庸宁愿愚蠢而不愿痴肥;1996年,一个名曰“身体总指标”(BMIs)的标准数据出笼……

  以上种种,使我们清楚看到,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历史进程背后,推动着“仇肥”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强化。

  对痴肥以及“仇肥”的成因,自然见仁见智。在“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块地盘,成本效益分析法大行其道;著有《公共知识分子》一书的理查·波茨纳就认为,发达国家之所以痴肥者众,原因有二:一是科技进步使食物供应充裕,价格便宜,人们可用低代价摄取所需的卡路里,而吸收过分热量是致肥主因;其次,体力劳动减少,也是致肥捷径。为对付痴肥,人们采取种种手段;而之所以选择节食而不是运动来减肥,也是因为节食比运动更省时也更划算。

  在“痴肥有害论”基础上,经济学家们倡导政府干预,比如对食物特别是“垃圾食物”课重税,同时津贴一切可以减肥的运动。

  问题在于,加税真的有效吗?烟草的税负已经够重,但烟民何曾少过?

  还是多找找社会原因的好。端正了此种态度,我们就可以说:世上本来多胖子,介意的人少了,也就无所谓痴肥。

  本版专栏作者像由夏彩霞作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