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政策“透明前置”是最好的细化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00:07 红网

  禁止“月薪面议与乙肝检测”两项新规的出台,受到公众的热议,由此引发出对是否能够真正落实的疑虑。离正式实施只有30几天了,有关“保障”的措施还尚未见晓。就此有记者直接打探于浙江省劳动保障部门,得到的答案是“很快出台相关实施细则”;并追问“细则”之细。相关人士作了解答,并承诺百姓可以放心。(11月20日浙江在线)

  这件事情的整个过程,确实较好彰显了政府与公众的合作共赢,双方的互动合作,推进了政策的不断细化实化。随着“追问回答”的继续,相信这两项新规肯定会得以“切实”的推行。也期盼“这种做法”成为今后相关行政的一个范式。其关键点就在于“透明前置”——政策前期(酝酿、设计、放样及至实施)导入公众参与机制。

  “透明前置”是政策举措细化完善、得以落实的最好保障。任何的政策都有可能存在某些缺陷漏洞,天衣无缝的政策是没有的。因为这些漏洞一般见之于执行的过程之中。所以政策需要解释,一个政策往往配以细致的细则措施。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政策孔子”等等的“擦边球”行为,就是从政策的“漏洞”里衍生出来的。为此,许多政策又辅之以“违规处罚”的条款。而“违规处罚”本身又需要“细则”的保障。如此一来,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显得非常繁琐了。

  如何达到要而不繁,最好的办法是政策前期就公诸于众,交由公众来讨论,引导公众参与设计制定规则。公众审视,总比部分人要想的周到。这样即使仍然存在某些“目力不及”之处,但是起码都“挑明了”。难以弥补漏洞,但标示清楚。坑就是坑,谁也不能抵赖。

  有道是“政府一细心民生就放心。”政府也不是不想细心,只是有时“细”不过来、“细”不起来。主要原因就是政策前期不透明,所以老是“试行”老是“补充、修订”。如果把底亮出来,置于阳光下先“晒晒”,水分就会晒干,就不容易变形走样。木头都是湿的,做起来的家伙肯定要裂缝,甚至发霉散架。有的城市街道动不动就开膛破肚,这不是没有规划和规划没有公示,根本原因是制定的时候公众参与不够不充分。如果晒干了,就有硬度,再要随意的动,就不容易。即使发展的需要,自然就能够得到市民的理解与支持,毕竟是“自己”考虑不周么。

  “透明前置”是对群众利益最好的保护。我们常说务工人员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可是这个“意识”有时就被忘记,或者记着也很无奈。“意识”毕竟只是“意识”,不是防身的硬家伙。政策才是。政策出台的前前后后,公众热议了,不是众口一词的叫好,还指示了公众“需要担心”的事项。这样在具体走的时候就容易避免掉进某个坑里。有道是“预防是最好的保护”。“透明前置”就是群众对自身利益的一个预防,政策执行的一个预防。倘若政策一出来,只是叫好不断无比的叫好,那就很可能掉以轻心了。等事情发生了,再怎么都是个损失。有时为了处理的“成本”,也只好罢了。

  “透明前置”,记者和公众对有关部门事前的追问,就不会“措手不及”,追的紧问的紧,那也是把“丑话说在前头”。这也促使承诺者不能不从口头保证落实于“细则保障”。承诺了就得兑现,如果再有什么那就不仅仅对“造假违规”者一罚了之,“按照细则”就应该追究承诺执行监督者的责任,甚至有必要给损失者予以相应赔偿。“一诺”也当“千金”。群众只负责“意识”,保护还得由“监护者”。

  政策的“透明前置”,表现的是行政与公众的合作互动共赢,而公众参与协商,这也正是现代公共治理所要求和强调的。

稿源:红网 作者:严雨龙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