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老公交枢纽站遭“十年之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01:20 东方网-劳动报

  10年前,为了配合申城各区域的交通发展,漕溪路、共和新路、南浦大桥三个公交枢纽站陆续建成。

  10年后,随着新的枢纽中心拔地而起,老站出现了设施陈旧、规划落后、人车混行等通病。

  记者昨日在今年公布的《上海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布局规划》中,也没有找到这些老站的改造或者重建的计划。为此,本报记者实地走访了部分老公交枢纽站。

  超负荷运营造成肠梗塞

  几辆公交车堵在出口,足足有10多分钟时间这些车都动弹不得。昨天7时30分,记者在漕溪路公交枢纽站3号出口,看到了这样一幕。“算上公交车堵在门口的时间,我每天不得不提早15分钟出门。”住在漕溪路上的张浩明每天都要经历这样的“十分钟拥堵”。

  “为了配套八万人体育场启用,这个枢纽站于1996年建成并投入运营。当时,这里是华东地区最大的公交枢纽中心。”上海公交物业漕溪路分公司劳福兴介绍,目前,该站日客流量20万人次,虽然场地面积在最初2万平方米的基础上又增加了2000平方米,但枢纽站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营状态。

  记者了解到,由于该站超负荷运转,给周边道路也带来一定的交通压力。为此,当初为了缓解漕溪路交通拥堵的情况,位于此处的1号口只有49路、42路和926三条公交线路进出,其余的13条线路全部安排至中山南路的3号出口。漕溪路的拥堵解决了,中山南路的进出两难问题又出现了。

  “建成后一直没有新规划,所以每次出现问题后,才会有调整方案,缺少整体性,使得枢纽站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漕溪路公交枢纽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说道,“拥堵的3号口就是最好的例子”。

  人行过街道成摆设

  在这些老枢纽站,记者还看到一些“危险镜头”———漕溪路公交枢纽站8根车道要同时“侍侯”16条公交线路,站内只有一根公共车道,时不时有乘客在开行的车辆间穿行。位于中山北路上的共和新路公交枢纽站建于1996年,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虽然比不上规模较大的漕溪路站,但同样面临着人车混行的局面。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枢纽站在规划之初已考虑到人车分离的问题。在漕溪路公交枢纽站有一条地下通道,通道内有5个出口,分别对应各条公交站的候车点,沿着楼梯走上去,就能直接抵达站点的排队处。共和新路枢纽站也有一个类似设计,只是将地下通道变为了人行天桥,共有四个楼梯,也同样对应着候车点。不过,这两个过街通道都有一个相同点:平时客流几乎为零。

  “随着线路增加,也辟出了更多进出口。封闭式管理的枢纽站变成了敞开式,原本只让车辆进出的通道,乘客也可通行。这样一来,人行过街道也就没了客源。”一位业内人士如是分析道。

  老站应先治疗“内伤”

  年初,《上海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出炉,宣布本市在“十一五”期间将建设完成综合交通枢纽60个。与此同时,专家也对这些老站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在没有能力重建或者大面积改建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治疗‘内伤’开始呢?”专家表示,老枢纽站都存在同向线路重复的情况,比如漕溪路站的42路和49路,如果将其中一条线路移至附近的上海南站枢纽中心,运能将得到一定释放。又如各站都会遇到的进出拥堵的困境,可以通过在路口画上“黄格线”,也就是禁止停车的标志,为出入口让出一条道。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交通工程系主任杨晓光则认为,有关部门可以从“枢纽”的概念入手,梳理这些老站周边与轨道交通接驳的步行环境,便于交通集散,使其发挥真正的枢纽作用。作者:王玉君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