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先谈“人”的问题,再谈“城”的规划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02:20 燕赵都市报

  北京市规划委发布了《北京市“十一五”期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为今后5年北京城的文化保护确立了方向和原则。《规划》不仅关系到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首都市民的日常生活。(11月20日《北京日报》)

  任何一项规划,关键是人的问题,北京名城保护规划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要求,到2020年北京旧城人口从180万降低到110万,平均每年疏解4万人。

  如此大规模的人口疏解带来的影响必将是敏感的。城市拆迁的经验和教训证明,城市的主政者只有把民众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放到首位,通过各种良性的手段加以保证,才能受到绝大多数民众的拥护与支持。人口疏解虽然不比城市拆迁这样的工程的宏大,可是复杂性一点也不逊色,从城市拆迁的经验教训中获得启发非常重要。

  应当看到,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首先是人的问题,其次才是“城”的问题,如果人的问题不能安定,那么“城”的问题就难以安定。实际上,近年来,一些古城搞的人口疏解工作,就因为对原住民的利益问题考虑不细致,出现过一些波折。事实说明,文化历史名城绝不能把人机械地剥离出去,更不能把人赶走,留下一座外表冠冕堂皇,里子空无生气的空城。当然,这方面的问题处置具有相当的复杂性,而且非常微妙,实在需要规划者和实施者小心行事。

  就目前规划刚刚落地的反响而言,笔者就已经注意到网民的这种担忧:一是十一五期间疏解出去的20万人,会带来房价的上涨。二是原住民特别是无权无势的平民走了,有钱人又来补空。

  类似的担忧还有不少,但以这两种最具代表性。而我认为,虽然这些担忧不无偏见和误读,可是作为一种提醒还是有益的。

  首先,名城的人口疏解工作应当大力阻止“无权无势的平民走了,有钱人又来补空”的现象。从规划的要求看,自然有避免这种负面影响的考虑,但是不够细。应该制定完善的、细致的、权威的制度来保证。

  其次,应该在人口疏解的频率和时机上加以注意,到底一年该疏解多少人,值得用心考虑、全盘考虑,一旦出现不利局面,就应该及时纠正,而不能机械照搬原来的规划。

  再次,应着重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防止在一些地方的拆迁工程中出现侵犯这类群体利益的事件在这一工作中发生。特别是要出台保证离开的原住民利益的安置政策。

  ■伍里川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