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青年返乡读中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1日07:0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谢湘 甘丽华

  编者按 今年5月以来,记者随教育部组织的“2007中国教育改革发展采访团”先后赴天津、上海、宁夏、陕西、重庆、湖北等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实地考察采访,从中获得的最强烈、最突出的印象是,教育改革的动力在基层、教育创新的活力在基层,中国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修正、调整后的教育政策,正在产生积极的导引作用,中国的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巨变。

  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刊发本报记者在“2007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行”中写下的部分采访札记,记者将把自己眼睛看到的、心灵感悟到的点点滴滴,与关心中国教育的读者交流分享。

  在武汉三五酒店作服务员的王茜最近突然接到妈妈从家乡——湖北黄陂打来的电话。妈妈用急切的口气告诉她,在中学做教师的小舅舅跑来报信儿,说今年国家加大了对中职学生的资助力度,对革命老区贫困家庭的学生不仅学费全免,每月还有150元的生活补助,问她愿不愿意去?

  “我做梦都想学个一技之长!”王茜第二天就辞掉了工作,回家报名去了。因家庭贫困,15岁的她初中毕业后跑到武汉来打工已整整两年了。回忆起刚到酒店学作迎宾小姐的生活,她总是忍不住流泪,“双脚套在高跟鞋里,每天都要笔笔直直站10多个小时,疼得让人受不了!”

  王茜的同乡沈勤根在外打工也差不多有两个年头了。

  上初一的这一年,姐姐高分考上了县里的高中。深知家庭的经济状况承担不起姐弟两人同时上学,年少懂事的他14岁便跟随打工大军到浙江嘉兴一家纺织企业当了一名操作工。得知国家今年对中职学校的学生出台了助学金政策,沈勤根深藏于心底的上学愿望瞬间被激活了,他兴奋地从外地给爸爸打来电话,“我想报名上中职”。

  如今,王茜、沈勤根已经重返学校,成为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电信0731班的学生。他们激动地表示,“是好政策让我们重新回到学校,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好技术本领,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政策好不好,百姓最知道。今年政府明确把中职学生资助政策纳入了国家整个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在经费安排上实行重点倾斜。这样一项重要的制度设计,为家庭贫困的学生上得起学并能顺利完成学业解除了后顾之忧。这项惠及老百姓、惠及青年学子的好政策,在全国短时间内便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位于中国光谷的国家级重点中专——武汉市仪表电子学校,2006年计划招生5000人,下了很大的功夫作招生宣传,但时至9月开学的时候,学生还没招满;今年则大不相同,计划招生6000人,实际招生6227人,轻轻松松地完成了任务。校长邓国平非常得意:“由于报名火爆,学校7月中旬就不得不关闭了招生大门,后来想进来的还需要托人写条子、打招呼呢!”

  好政策不仅吸引了打工少年、适龄初中生踊跃报名,还带来了一种新气象:一些农村、城市低保家庭辍学的女孩子到中职就读的人数明显增多,不少学校女生的比例上升了10%~15%。

  众所周知,在中国一些地区特别是农村,传统的思想观念影响,特别是受家庭经济困难的条件限制,读书的机会多数是优先给男孩的,许多女孩子因失去受教育的机会而一生都深陷贫困。新的中职资助政策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女孩子直接受益,她们通过学习一技之长,走向了自立。

  家在重庆市潼南县的杨泉,因为是女孩儿,从小被父母遗弃,好心收养她的养父,后来也因病去世。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这个孤儿来到重庆市渝中职业教育中心CBD高级文职专业学习,在这里她不仅不再为学费和生活费发愁,也不为将来的工作岗位发愁了。

  蒋经强的妈妈因医疗事故成为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靠爸爸微薄的收入支撑家庭也有困难。在这样的情况下,蒋经强选择了可以免费就读的“博爱班”学习医疗护理。“博爱班”也让蒋经强懂得了什么是爱,这个内向的姑娘变得开朗大方起来。向往做“南丁·格尔”的她,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这个“博爱班”共有108个和小蒋年龄相当的姑娘接受全免费的护理培训。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