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报道]圆明园铺膜事件的另一种声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2日14:30 南方周末

  ■《圆明园,意如何》后续报道

  □本报记者 石岩 发自北京

  圆明园对决策层和公众来说只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名字”,对于一个事件给它带去的是什么,却很少有人投入精力去关心。当热闹散去,圆明园依旧干渴。

  2005年,圆明园内震天响的挖掘机和民工们植入干涸湖底的塑料薄膜让兰州大学生命科学院客座教授张正春感到惊讶,当即给《人民日报》的记者打电话报料,“圆明园在自掘坟墓,圆明园将发生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

  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接踵而至。“当时我在上海,大小报纸都跟着炒圆明园。我心想,完了完了。”在圆明园管理处工作、被称为80年代后圆明园学者的刘阳说。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郭黛姮看来,铺防渗膜是圆明园整修山形水系的正常工作。

  “圆明园是水景园,‘圆明园四十景’中临水的景点占了25个,另外的一些景也有溪流环绕。没有水的圆明园是不可想象的。”郭黛姮查过史料,盛时的圆明园也要从万泉河和玉泉山引水,那时“海淀”还是名副其实的“海淀”。“水源丰沛而需要补水,原因是地质条件欠佳。防渗是必须的。”郭黛姮说。

  媒体的介入迅速改变了事情的发展方向。在一片质疑声中,2005年3月29日,圆明园湖底防渗被国家环保总局定性为“非法工程”叫停。4月13日,环保总局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3年之后的第一个听证会。7月7日,根据清华大学的环评报告,环保总局责令圆明园全面整改。铺膜水域全部或部分撤掉防渗膜,用黏土取而代之。

  “北京过去二百年的历史上没有用黏土防渗的成功先例。黏土防渗在南方可以,北方干燥的枯水季节,黏土会开裂。”

  “黏土对环境未必就友好!因为它要浪费已经非常紧张的土地资源。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农业部早就联合发文,禁止使用黏土砖,北京市明令禁止在建设工程中使用黏土或掺加黏土成分的制品。”

  尽管上述质疑的声音不断,政令如山倒,已接近尾声的铺膜工程全面返工。而这个决定所依据的是一份总论点和分论点存在明显矛盾的环评报告。其总结论是:“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该工程方案存在严重缺陷。在工程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缺乏全面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造成水体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正文对大气、地下水、地表水环境、生态影响等诸项分析,却与这一总结论多有矛盾。

  正文说:“圆明园防渗工程所使用的防渗材料在湖底缺氧、避光、温度响度恒定及无强酸碱苛刻环境的铺设条件下具有很高的稳定性,根据材料老化试验结果,保守估计其稳定寿命可达30-50年甚至更长。”

  “圆明园防渗材料在稳定寿命内,由于降解或者溶出而向环境释放物质的量是可以忽略的……”

  “圆明园防渗材料中使用添加剂的用量低于食品包装材料要求用量的上限,将其用于湖底防渗是安全的。”

  “防渗工程实施前,或不考虑区域地下水水位的持续下降,圆明园东部湖水的最大渗透量为363.4万立方/a,占北京市和海淀区地下水资源总量的0.14%和1.5%。”

  “圆明园防渗工程对于周边陆生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影响,但程度不大。”

  “圆明园铺膜防渗并蓄水后,在短期内水生生态系统可得到部分恢复和重建,形成并维护圆明园内较大的水域景观。”

  “根据现场踏勘和文献调研,施工期间产生的震动和噪声不足以对文物遗址产生破坏,施工扬尘对于大多数露出地面的文物遗迹影响不大。施工期由于湖水排空,施工后由于防渗措施,均会引起湖底和周边范围内土壤含水率下降,相对干燥的土壤条件对于埋藏地下尚未进行清理挖掘的文物遗址和遗迹没有不利影响。”

  “此次防渗工程对部分湖岸堆石进行了水泥勾缝等防渗处理,由于工艺粗糙,且与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堆石工艺相违背,将导致湖岸美学价值的降低。但是,湖岸堆石是否构成文物,需文保部门进行研究认证,已超出本环评报告的任务。”

  如果郭黛姮等人的这种意见符合事实,则意味着在“听证会”、“环保风暴”、“民主”、“政治文明”等等炫目字眼的背后,圆明园本身却意外地被忽略了。

  当时,圆明园福海的干涸的湖床在北京的骄阳和尘沙的照拂下裸露了数日。按环保局的方案进行整改之后又错过了补植水生植物的季节。缺水的圆明园又回到了起点。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