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街道名拾趣:沧海已桑田"海边马路"离海挺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5日22:56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澳门十一月二十五日电 题:澳门:那些蓝白色的瓷路牌

  中新社记者 毕永光

  澳门与香港街道名称都有外来印记,但香港街名通常三、四个字,如轩尼诗道、骆克道,简短易记;而澳门街道一些源自葡文的名字则冗长拗口,大异其趣。

  长街名有澳门特色

  以前澳葡政府通常将葡文路名音译成中文,生硬的翻译让人一头雾水。如游客必到的新马路,路牌上的正名是“亚美打利庇庐大马路”,“新马路”打上括号注于其下。类似如亚卑寮奴你士街、沙嘉都喇贾罢丽街等。记者见过的最长街名是一条叫“路义士若翰巴地士打街”的小巷,街名主体多达九个字!

  由于澳门对以人名命名的道路喜欢加上称谓,如博士、总督等,又爱把稍宽点的路叫“大马路”,组合在一起就长上加长。对那些令人头大的长街名,澳门居民要么起了中文别名,要么予以简称,像“罅些喇提督大马路”都称作“提督马路”了。

  “卖草地街”不卖草

  澳门百姓自己起的地名就清爽多了,而且有浓重的历史积淀,让人感慨小城的沧桑巨变。

  “卖草地街”如今不卖柴草,成了大三巴下游客熙攘的购物街;“营地大街”、“兵营斜巷”也看不到士兵了;“渔翁街”不见渔翁,满街都是汽车、摩托车行。路环街区有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巷叫“咸虾巷”,想象百年前这里的内港渔船密布,仿佛可以闻到空气中鱼虾的腥味。

  还有些非街道类的地名也很有趣。比如荷兰园,据说是十七世纪关押荷兰战俘的地方;如今居屋密布的雀仔园,是因当年这里鸟雀多,引得人们来捕雀而得名。

  还有个地方叫劏狗环,一直不知道在何处。前几天澳门大赛车,才看到赛道地图上赫然标着“劏狗环”,原来在松山灯塔脚下。“劏狗”即杀狗,难道这里得名是因为以前附近居民有吃狗肉的习惯?真是“物是狗非”呀。

  半岛北区有“马场海边马路”和“黑沙环海边马路”,但周围都是高楼大厦,离海边挺远。其实路还是当年的路,只是“沧海”变“桑田”了。澳门半岛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大规模填海造地,当初约二点七八平方公里的面积已扩大为原来的三倍,当年的“海景房”如今看不到海景也不奇怪。

  “前地”人气旺

  澳门有二十余处“前地”,这个称呼翻译自葡文,指某建筑前较开阔的空地。最有名的“前地”当属“议事亭前地”。议事亭前地在民政总署前面,而民政总署所在处正是当年的议事亭旧址。

  议事亭前地空间开敞,古迹、商家众多,是游客和市民爱去的地方,人气最旺。平时很多民俗、艺术活动也在这里上演,每逢重大节日更是张灯结彩。

  金沙娱乐场前面是个喷水池,称作“蒙地卡罗前地”。按澳门“前地”的命名逻辑,二〇〇四年落成的美资金沙娱乐场岂不成了天外飞来的蒙地卡罗?

  “圆形地”也来自葡语,处于路口中间,类似内地所说的“环岛”。俗称“三盏灯”的“嘉路米耶圆形地”辐射出五条街道,终日人来车往,这块圆地也是市民闲聚和举办各类社区活动的地方。

  大三巴牌坊附近的“贾伯乐提督圆形地”则是一个街心小花坛,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圆形花坛居然辐射出七条小巷,世界少有,堪称一绝。

  路牌应该加英文?

  澳门的路牌极有特色。所有路牌规格统一,由上下两排各四块约十五公分见方的瓷砖拼成。瓷砖采用中国传统的青花瓷工艺烧制,白底蓝字,路牌边缘及中、葡文地名之间亦有蓝色花纹,显得典雅大方。

  澳门现有路牌均为中、葡文标注。随着澳门日益国际化,有学者建议路牌加注英文。因为虽然英文不是澳门官方语文,但英文使用范围更广。不过如果现有路牌规格不变,要加注英文可能要简化甚至废弃一些偏长的地名。路牌加不加英文,还真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完)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