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月亮上没有桂花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7日03:40 长沙晚报
新华社发
11月26日,国家邮政局和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中国探月首飞成功纪念》纪念邮票、邮折与首日封等邮品。图为《中国探月首飞成功纪念》纪念首日封。新华社记者汪永基 摄 一个梦、一张图、一种能力、无数激情,在2007年11月26日9时41分这一个特殊时刻,完美融合成了一个难忘的现实。 26日9时41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像。首幅月图的完成和公布,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月亮上没有桂花树。图中右侧60公里宽的条带,是嫦娥一号“睁开眼睛”后获得的第一轨景象。 “图像的质量非常好,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表明从相机拍摄一直到地面数据处理都非常成功。”国防科工委月球探测工程中心总工程师杨多和表示,嫦娥一号获取并公布的图像质量非常好,这也标志着科学探测活动的正式开始。 探月工程寄托着全国各族人民和海外华人华侨的热切期盼。有一位老华侨曾经深情地说:我们期盼成功,因为你们的卫星打多高,我们的头就能昂多高。现在,中国航天人再一次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你们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厚望和重托!——温家宝在“嫦娥一号”卫星第一张月面图片发布仪式上说 中国首幅月图如何诞生 在北京飞控中心的组织调度下,先要把卫星的姿态调整保持好,然后通过遥控指令打开卫星上的CCD立体相机对月球进行拍摄。从11月20日开始,嫦娥一号卫星搭载的CCD立体相机开机工作。拍摄时,在同一台相机中采集了前视、下视和后视三幅图像。 通过推扫拍摄获得的图像由卫星上由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研制的有效载荷数据处理系统存储、编码,然后传送到卫星发射机,通过定向天线向地球发送。 位于北京密云和云南昆明的国家天文台的两个地面数据接收站负责数据的接收,再传送到国家天文台北京总部进行数据预处理和进一步的加工,包括拼接、校正和三维图像的合成,得到现在所看到的图像。 (据新华社) 图上没有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山 本报北京讯 据《北京晨报》26日报道,汉诺环形山、庞特库兰特环形山、吉尔环形山、赫尔姆霍茨环形山……26日我国公布的嫦娥一号拍摄到的首张月面图像当中,这些熟悉的名字尽收其中,但是惟一遗憾的是这张图里没有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26日,天文学家、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对照国家航天局网站上发布的我国首幅月面图像,对照月球仪和相关资料,讲解了图像上的有关内容,他说汉诺环形山、庞特库兰特环形山、吉尔环形山和赫尔姆霍茨环形山分布在其中。 吉尔为英国天文学家,赫尔姆霍茨是德国物理学家,庞特库兰特为法国数学家。 拍摄区域在月球的什么位置呢?他说,这个月面图像所显示的地方,是我们从地球看上去的月球表面的右下角位置,在月球表面“南海”的左下方。朱进告诉记者,这幅图上肉眼可见的小坑绝大多数都是环形山,是月球遭遇小天体撞击后形成的,图中至少有上百个环形山,它们都有相应的名字。但是,这张图里没有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环形山。 [答疑] 普通市民怎么收听嫦娥一号上的歌曲 本报北京讯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26日9时36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的精确控制下,从遥远的38万公里的太空传来了嫦娥一号搭载的歌声。悠扬的歌声穿越茫茫太空,打破了飞控大厅里的宁静。 除了播放歌曲,嫦娥一号还有一个特殊的功能,就是传回“嫦娥姐姐”的真声,据悉,这是由电脑模拟“嫦娥”的女声制作而成的,其内容有一些旁白,也有问候语,这也可以说是“电脑嫦娥”的声音。26日,发布仪式现场先是响起了嫦娥一号卫星从遥远的环月轨道传回的语音,这段语音是电脑合成模拟出来的“电脑嫦娥”的声音。而“嫦娥姐姐”只是起了一个开场白的作用,在介绍了嫦娥一号探月计划的经过以后,她说了句“请欣赏《歌唱祖国》。”随后,大厅里传来了嫦娥一号卫星从遥远的环月轨道传回的第一首歌曲《歌唱祖国》。 普通市民怎么收听嫦娥一号上的歌曲呢?专家解释说,由于地球与月球相距38万公里,信号微弱,别说普通的半导体收音机,就是普通的卫星接收设备也根本接收不到,而且一定要通过庞大、专业的接收设备才能“捕获”优美的月球天籁,然后再由电台、电视台等进行转播,这样普通市民才能听得到。 [比较] 嫦娥一号与“月亮女神”侧重点不同 本报北京讯 据《北京晨报》26日报道,有记者提问说,“中国在这次探月任务中是希望寻找什么样的自然资源?有报道说中国希望在月球上发现氦以用于核能的发展。另据专家说,中国这次在月球上取得的数据准确度将不及日本和美国取得的数据,因为中国的卫星距月球较远,能否证实?” 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指出,这次环月飞行的科学目标有四个方面:探测月球周边的环境或者说是地月环境、对月球进行照相、探测月壤组成的科学成分、月壤的厚度和结构组成。他介绍说,和日本发射的“月亮女神”月球探测器相比较,有几个共同点,“月亮女神”和嫦娥一号都是无人探测器,都是环月卫星,都传回了月球图像,现在都是按照计划进行得非常顺利。当然,他们之间的科学目标侧重点可能是不同的。 海外反应 俄罗斯:预计到第三阶段时,中国已经和俄、美站在探月的同一个水平线上了 俄罗斯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格奥尔吉·波利修克说,中国的探月计划分三步实施,绕月探测并不是重复别人走过的路。他认为:“预计到第三阶段时,中国已经和俄、美站在探月的同一个水平线上了。” 美国:将来中美两国完全有可能在探月领域进行合作 美国宇航局负责公共事务的官员迈克尔·布鲁克斯说,中国探月工程所取得的成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成就,全世界的科学家都会对嫦娥一号从月球获取的新数据非常感兴趣。他认为,将来中美两国完全有可能在探月领域进行合作。 日本:嫦娥一号肩负着“月亮女神”所没有的为未来着陆器“探路”的任务 日本航天工程学分析家中富信夫说,中国的嫦娥一号搭载有微波探测仪等设备,它发出的微波可深入月球内部,探测月壤信息,所以在探测地质构造等方面可能更为先进,而且肩负着“月亮女神”所没有的为未来着陆器“探路”的任务。 (据新华社) 完美!没有任何失误! ——绕月探测工程全记录 从10月24日嫦娥一号起飞,到第一张清晰、高质的月图“亮相”,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经过了扣人心弦的33天时间。 “绕月探测工程首飞任务没有任何失误,理论过程与实践过程达到了教科书一般的完美一致。”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说。 1“零窗口”发射 时间:10月24日18时05分 事件:“10、9、8、7……3、2、1,点火!”就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01号指挥员李本琪下达点火口令的同时,发射控制台操作手皮水兵按下了红色的点火按钮。 排山倒海般的轰鸣声压向重重群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喷着烈焰,把嫦娥一号卫星稳稳托起…… 意义:这是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的第15次发射,它的又一次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开始了历史上最远的“长征”。 2卫星顺利入轨 时间:10月24日18时29分 事件:火箭起飞后第1473秒,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控制大厅里响起“星箭分离”的报告声。 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嫦娥一号卫星进入近地点205公里、远地点50930公里的超地球同步轨道。 意义: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标志发射取得成功。 3三次变轨全部一次成功 时间:10月25日至29日 事件:卫星进入预定地球轨道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按照预定计划,向在太空飞行的嫦娥一号卫星发出变轨指令,对其实施了1次远地点变轨和2次近地点变轨。3次变轨全部一次成功,使嫦娥一号的飞行轨道逐步抬高,为正式奔月作好了准备。 意义:近地点变轨时间短、难度大,变轨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技术有了新突破,达到了新高度。 4开始真正的奔月之旅 时间:10月31日17时15分 事件:飞行在南太平洋上空600公里的嫦娥一号卫星接到地面发送的变轨指令,卫星底部发动机立即点火。推力为490牛顿的发动机要通过连续10多分钟的点火,使“嫦娥”的飞行速度从8千米/秒提高到10.58千米/秒以上。 意义:这次变轨,直接关系着卫星能否顺利进入地月转移轨道与月球交汇。这样的卫星变轨,在我国航天测控史上还是第一次。 5原定3次中途修正只进行1次 时间:11月2日10时25分 事件:根据飞行计划,嫦娥一号卫星在长达114小时的奔月途中,将安排3次中途修正,以确保卫星在长达数十万公里的路途中精确地飞向月球。然而,原计划于11月1日和4日进行的2次中途修正没有实施,原因是卫星轨道控制“很精准”。卫星只在2日进行了1次修正。 意义:嫦娥一号卫星仅用1次修正就达到预期目标,标志着我国的卫星轨道测定与控制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 6精确“刹车” 时间:11月5日11时15分 事件:嫦娥一号卫星如期到达第一次近月制动点,已完成姿态调整的卫星接到地面指令,冲着卫星前方的主发动机点火。好像加速行驶的汽车被突然踩了一脚刹车,卫星的速度开始降低……嫦娥一号卫星从地月转移轨道进入月球椭圆轨道。 意义:嫦娥一号卫星成为真正的绕月卫星,标志着绕月探测工程实现了阶段性目标,也标志着中国航天正式开始了深空探测新时代。 7进入“工作岗位” 时间:11月7日8时34分 事件:进入月球轨道后的嫦娥一号卫星,分别于11月6日、7日进行两次制动,进一步降低轨道高度,最终进入127分钟月球极月圆轨道。这是科学家为“嫦娥”精心挑选的“工作岗位”,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 意义:飞行器的轨道高度并不代表控制难度,也与技术先进与否无关。嫦娥一号卫星的轨道高度是根据绕月探测的科学目标确定的。 8“八种武器”各显神通 时间:11月20日开始 事件:11月19日,在地面控制下,嫦娥一号卫星建立对月探测工作模式。11月20日,卫星有效载荷的公用设备,如一次电源、数据存储器、通信总线等全部打开。随后几天,卫星所搭载的8种科学探测仪器陆续开机,进行性能测试,开始各显神通,展开工作。 意义:嫦娥一号卫星所携带的有效载荷全部是“中国造”,其中多种是首次在探月中使用,将完成人类探月活动中一系列开创性的使命。 9第一张月面图像面世 时间:11月26日上午 事件:来自嫦娥一号的一段语音和《歌唱祖国》歌曲11月26日上午从月球轨道传回。 26日9时41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传回并制作完成的第一幅月面图像。首幅月图的完成和公布,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意义:第一幅月面图像的完成和公布,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10数据供全球科学家研究 时间:未来一年内 事件:中国国家航天局已组织了由122名科学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月球数据开展研究分析。在未来的一年时间里,嫦娥一号卫星将不断地传回各种探测数据。数据经过处理后,将提供给全球的科技人员进行研究。 意义:中国探月工程及成果,对中国而言是开创性的,对世界而言,也将为国际空间研究提供宝贵的探索。 据新华社 新华时评 自主创新让我们飞得更高 26日9时41分,我国正式公布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第一幅月面图像。这一刻,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正式跨入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深空探测能力国家行列。尤其令人自豪的是,这项完全由中国人独立开展的自主创新工程,标志着自主创新战略正在推动中华民族飞得更高更远。 嫦娥一号从设计到研制再到试验,都是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从现代化的航天城,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火箭、卫星、测控网,“中国创造”和“中国制造”的标识无处不在;绕月工程的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地面应用5大系统中,数十项关键技术和设备在国际或国内首次应用;奔月路上,嫦娥一号经过了4次加速、3次轨道修正和3次近月制动的复杂过程,但迄今为止,为工程准备的80多个预案基本上没有启用。“自主创新”4个大字,凝聚着数千名中国工程科技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凝聚着中国航天数十年的不断积累,折射出中国科技发展的实力和潜力。 探月工程的成功再次昭示我们: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只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我们就完全能够在高科技领域取得重点突破,在攀登现代科技高峰的征途上不断谱写新华章。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使中华民族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复兴的伟大理想才能成为美好的现实。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 中国尚无载人登月的计划 据新华社北京11月26日电(记者 黄全权 冯晓芳)在中国首次探月工程获得圆满成功的同时,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已完成论证工作,正在上报国家立项。 这是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 孙来燕表示,中国探月二期工程的主要目标是发射月球着陆探测器并携带巡视探测器,实施月面软着陆,在着陆区附近开展详细探测。三期工程将发射月球着陆探测器,在着陆区附近进行探测,并采集月球样品实现取样返回地球。 根据此前已经披露的有关计划,中国将在2020年前完成对月球的无人探测。 孙来燕26日同时明确表示,截至目前,中国尚无载人登月的计划和时间表。但“中国必然会将自己的宇航员送上月球”。 孙来燕表示,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是我国科技自主创新取得的标志性成果。 嫦娥一号卫星所拍摄月球图片于26日正式公布,这标志着卫星的各项在轨测试任务基本完成,将要进入长期管理阶段。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将担负起对嫦娥一号卫星为期一年的运行管理任务。 探月首飞成功纪念邮票长沙热销 本报讯(记者 黎铁桥 通讯员 唐艳)昨日,《中国探月首飞成功纪念》邮票在长沙开始发行。长沙市内各大邮政营业厅内公开发售仅两个多小时,便被集邮爱好者抢购一空。 据了解,《中国探月首飞成功纪念》纪念邮票1套1枚。邮票面值1.20元,邮票规格为36×36毫米,设计者为王虎鸣,出售期限为6个月。据长沙市芙蓉路鸿翔邮政营业厅工作人员介绍,该套邮票昨日13时开始销售,营业厅内上午就排起了长队。由于每个邮政营业网点限售100套,不到1个小时,芙蓉路鸿翔邮政营业厅的100套邮票很快就销售一空。 各国探月图记
1959年10月4日,原苏联发射了月球3号探测器,它从月球背面的上空飞过,拍摄并向地球发回了约70%月背面积的图片。这是人类首次获得月球背面图片,使人类第一次看到月球背面的景象。 这是当时从原苏联自动行星际站上收到的月球照片。横过画面的实线是月球赤道;虚线是从地球上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月球两个部分的界线。
1969年7月16日至24日,人类完成了首次登月任务。3名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和柯林斯乘坐的“阿波罗”11号飞船于7月16日升空,并于7月20日飞临月球,格林尼治时间7月20日20时17分,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驾驶的登月舱在月面静海区着陆,然后他们先后走出登月舱,人类的足迹第一次印在了月球上。 这是美国宇航员奥尔德林登上月球。
2007年9月3日,欧洲月球探测器“智能1号”成功撞击月球。这张欧洲航天局公布的红外图像显示的是“智能1号”探测器击中月球时的情景(图像上方的白点)。
2007年9月14日,日本“月亮女神”探测器发射升空,开始为期一年的月球探测活动。这是“月亮女神”拍摄的地球图像。新华社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