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冕:这些年基本没有好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7日09:52 南方日报

  舒婷叶延滨等聚首广东诗歌节

  谢冕:这些年基本没有好诗

  前日和昨日,由广东省作协和珠海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广东诗歌节在珠海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高洪波,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蔡东士和谢冕、舒婷、韩作荣、叶延滨、吴思敬等全国著名诗人、评论家,以及广东老中青三代诗人代表共150多人云集珠海。

  据了解,广东目前拥有诗人上千名,有一批在全国诗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诗界精英。诗歌节期间,诗人、评论家共同讨论“中国现代诗语境下广东诗歌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一批诗人还走进校园,与珠海的学生面对面交流。在诗歌研讨会上,著名诗评家、北京大学博导谢冕发出了一声慨叹:现在的好诗很少很少。而评论家们在谈及广东诗歌时则认为,诗歌正在从农业题材范畴转化为工业题材写作,在诗歌经验转型的过程中,广东诗歌走在前面。

  当代诗歌并不繁荣

  谢冕现已年逾古稀,满头银发,但谈起诗歌来还是慷慨激昂。当年他为朦胧诗摇旗呐喊,成就了顾城、舒婷等一代诗人的盛名,但这次他却感慨,这些年已经很少见到好诗。

  前一阵,《人民文学》和《天涯》杂志共同推出一个论题:现在是诗歌发展的最好时期。谢冕显然对此有所耳闻,他说,“现在每天都有地方在举办诗歌活动,每天都有诗集出版,只要不是特别重大的题材,领导们也不太关心诗人们在写什么,这是诗歌发展非常好的时期。诗人在这种环境里写作,是几代人的梦想。诗人的起点越来越高,诗人的年龄越来越小。”

  但他话锋一转,说起自己的失望:“目前的情况在中国文学史上空前未有,但还是要慎言‘繁荣’二字。为什么呢,因为我所看到的文学、诗歌景象,似乎并不是不繁荣,但也不是最繁荣。也许是我对诗歌要求很高、期待很多,每天在做读到好诗的梦,可进入我记忆中的好诗并不多,我期待的诗并没有出现。”

  他说起自己最近写的一篇文章《一个世纪的背影》,说上个世纪我们曾经产生了许多大师级的作家、诗人,他们很多作品现在依然深刻地留在他的记忆中。海子的诗,北岛的诗有很多让他无法忘记,但“这些年能让我不厌其烦地谈论的诗很少很少。我在想是不是我对诗的要求太高了,可也不是啊,诗总应比散文精练些吧,总应有想象力吧,总应有音乐性吧,这些要求不是很基本的吗?”

  打工诗人备受关注

  在诗歌研讨会和外省诗人、评论家的谈论中,几乎都会出现郑小琼这个名字。因为获得人民文学奖等文学奖项,在广东东莞打工的四川女诗人郑小琼的名字逐渐为人所熟知。在前天举行的诗歌研讨会上,每个谈论广东诗歌的人都会提起郑小琼以及她所代表的打工诗人现象。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认为郑小琼现象带来了广东诗歌新的审美经验。北师大教授、著名评论家张清华说,近代广东的李金发是现代诗歌的推动者,当代广东诗人也对诗歌经验贡献了新的价值。兴盛于广东的底层写作,表面看来是社会问题,但实质是诗歌从农业题材范畴转化为工业题材写作。在诗歌经验转型的过程中,广东诗歌走在前面,其格局和作用是特别大的。

  他拿郑小琼来举例:郑小琼写的流水线上的生活,其实以前舒婷也写过,但舒婷的感受是优美的、忧伤的,而郑小琼的感受是直接的、残酷的。工业时代的新美学与传统诗歌在农业时代建立的完整的审美相比,现在是一种陌生化的感受。现代诗歌语境下的广东诗歌正带来新的美学冲击。

  广东诗歌转型工业

  广东诗坛曾产生黄遵宪、苏曼殊、李金发、阮竞章等优秀的引一时风气的诗人,但当代诗歌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却几乎没有广东诗人,这成为广东诗歌界的一块心病。评论家们在为广东诗歌把脉时并没有回避这一点,但也指出,广东诗歌正以整体的力量崛起,已成为中国诗歌不能忽视的力量。

  首都师范大学博导、著名评论家吴思敬表达了他最新的论断:中国诗歌从地理上大致可以分为四川、齐鲁、江浙和岭南等板块,上世纪90年代后,广东和海南合成的诗歌岭南版块在崛起。

  《诗刊》主编叶延滨进一步阐释说,认真分析广东诗歌现状,就是研究改革开放30年的绝好文本。这里有最坚固的民间写作堡垒、难以数计的民刊群体,有官方、民间联办的《中西诗歌》,也有很多保持探索、实验的诗人。在纷繁复杂的素材面前,广东出好诗人,可能只是时间的问题。

  《星星诗刊》主编梁平也表示,广东诗歌的整体力量几乎超过了所有省份。而且,广东诗人在艺术责任和社会责任两者面前没有偏废,记录了时代进程。

  张燕玲分析说,广东借以崛起的诗歌新经验主要有3个,一是以郑小琼等为代表的工业转型写作,另两个则是广东浩大的民刊群像和以卢卫平等人为代表的异乡人写作。

  广东诗歌新经验

  兴盛于广东的底层写作,实质是诗歌从农业题材范畴转化为工业题材写作。在诗歌经验转型的过程中,广东诗歌提供了新的写作和审美经验。

  1、民刊在壮大

  几十种民刊构成了最典型的广东诗歌景观,就是开放、包容、飞扬的自由。没有哪个地方的民刊会如此壮大和精彩,最大值地呈现出广东乃至中国多元共生的诗歌现场。但随之而来也产生了一个问题,就是进入诗歌的难度降低,甚至消失。

  2、郑小琼现象

  郑小琼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触及的是诗歌的内质,而不是生活的表象。她的一字一行,直刺生存的黑暗和困难,却满怀温暖的向往。而且她在生活和诗歌上孤身独往,不为群体所缚,代表突出的独立的诗歌精神;也因为如此,不能简单地把郑小琼归类:“很多人把她看作是底层写作者的代表,打工诗人的代言人,但我认为她是一名纯粹的女诗人。”评论家张燕玲这样说。

  3、异乡人写作

  卢卫平等外省来粤的诗人实际上代表中国大部分诗人的生存现状:在明处活着,在暗处写诗。他们在异乡漂泊成长,但没有失去自己的赤子之心。他们用有智有趣的方式、尖锐的批判精神、节制的诗歌语言,写出了异乡人和现代人的沧桑疼痛、欲哭无泪。

  本报记者 蒲荔子

  相关

  小榄菊展增添诗意

  本报讯 (记者/陈美华)正当菊花盛开的季节,“中国诗歌万里行”活动日前走进正在举办第九届中国菊花展览会的中山小榄,为菊展增添了浓厚的诗意。

  著名诗人雷抒雁说:“陶渊明笔下的菊花透出的是一股闲适的情致,而小榄的菊花被赋予了新的精神内涵,体现了在繁盛的经济生活下人民群众的一种精神面貌。”诗人韩作荣评价:“梅兰竹菊是代表着中国人传统品性的植物,而小榄人很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菊花文化。”中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丘树宏认为,诗歌将为小榄菊花展注入现代文化元素,起到提升菊花展内涵的作用。

  在诗歌创作座谈会上,诗人们普遍认为,诗歌要改变日益走向“边缘化”的趋势,写诗需要有来自生活的灵感,通过提炼沉淀,表达出诗人内心的真情实感。评论家与诗人们勉励青年朋友们多关注社会生活,写出更多的好诗——“诗歌,能使优秀的人更优秀”。期间,诗人们还出席了中山市诗歌学会成立挂牌仪式。

  图:

  诗人舒婷曾是一代读者的偶像。

  著名评论家谢冕出席广东诗歌节。 席湖 摄

爱问(iAsk.com)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