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路有多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07:2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陶涛 “很多城市都在重点建设大学,建一些形象工程,没想到沈阳市对职业技能教育这么重视。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如果没有千百万技能人才,是难以成为制造强国的。如果建成了6所万人技校,一年得为国家培养多少技能人才啊!”12月1日,当听说沈阳市正在全力打造6所万人技校时,一位参加第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工职业技能大赛决赛的技术指导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打造沈阳职教品牌,创建全国技工高地”,是沈阳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此举就是要破解技能人才短缺的难题,用合格的劳动者特别是技能人才,为沈阳及周边地区的振兴与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储备。同时,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万人技校对于沈阳众多的家庭和年轻人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高水平的职业技能培训将为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提供更多的帮助。如今,沈阳市第一所万人技校——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已经建成。 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的学生李林入学后就没感觉轻松过,“我们同学之间竞争格外激烈。以前是为进入‘伍尔特班’竞争,因为伍尔特06班只招收54人。进入这个班后,也不敢放松,还要争取能到德国去学技术竞争,因为班里只有30人有资格去德国深造。” “伍尔特班”是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与世界连接技术和装配技术领域最大的跨国公司德国伍尔特(沈阳)集团联合办学的产物,由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学校为企业挑选优秀人才,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目前,伍尔特05班的学生已经进入企业接受考察。 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地处铁西区,占地12万平方米,全日制中职在校生达7500余人,高职专科生2000人,各类社会培训学员1500人,是名副其实的万人技校。作为全市第一所建成的万人技校,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在包括办学理念、教育培养目标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以前好学生不读职校,只要参加考试的都能上职校,现在不行了,每年还有很多学生考不上我们学校,而且我们的毕业生也是供不应求,这一切都缘于市委、市政府的职业教育品牌战略和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调整。”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的团委书记王忠科告诉记者。 沈阳市这几年对装备制造工程学校的投入非常大,学校已经建成了机械加工、基本技能、电气运行、工业自动化控制、焊接等5个实训中心。 学校也转变了办学理念,提出了三个对接,即专业课教师的技术水平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对接,学生实训设备与企业技术平台对接,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岗位群技能操作对接。王忠科介绍说,“我们很多老师都有‘双师证’,他们一方面走的是教师序列,一方面走工程师序列,学校为老师提供去德国学习的机会,他们学成归来后就能够推动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 沈阳市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加强了与世界五百强企业的联合办学,学校围绕企业急需实用型人才,与企业共办专业班,开发急需专业,目前,该校的专业课程是根据与该校合作的70余家国有、独资、合资企业的需要而设计的。学校每年都要修订一次教学计划,专业课教师在提交教学计划时,每门课都要拿出10个实训项目,课时要超过50%。 “虽然沈阳即将拥有6所规模比较大的技校,但却不是简单复制,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个学校都有自己侧重的专业。”王忠科介绍说。据了解,在校企合作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础上,沈阳市围绕支柱产业,组建了装备制造、汽车工程、医药化工、现代服务、IT产业等五大职业教育集团,做到了在工厂里办学,在车间里上课,在工厂里培训教师,在学校里培训工人,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团沈阳市委也和各个学校建立了联系,积极为大学和工厂提供多技能人才,团市委与装备制造工程学校开设的“双证班”就受到各方面好评。2005年9月,团中央命名沈阳为全国青年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后,团沈阳市委将沈阳工业大学和沈阳装备制造工程学校两个基地中的学员组成“双证班”。学员中一部分是各企业在岗优秀青年技工,在沈阳工业大学接受成人教育,学习理论知识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一部分是沈阳高校大学生在装备学校接受技能实训,学习实际操作能力并取得高级工证书。 “第一期‘双证班’毕业的大学生有41人,他们已经拿到高级技工证,而且就业情况都不错,第二期44人已经在参加学习,他们中间的考试合格者将能够拿到德国的技能认证书,这个证书在德资企业是非常认可的。”王忠科表示。 “我们通过技能的学习,不仅获得了能够参加技能工作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这正是我们所缺乏的。”一个正在接受“双证班”教育的大学生也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本报沈阳12月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