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冲杀到沈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07:2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彭冰

  带着近100公斤重的装备,坐了22个小时火车,抵达沈阳时,来自江苏省常州市31岁的车工朱可承,心情格外激动。“我能来参加比赛,车间工友都很羡慕。如果拿到名次回去,厂长会在单位大门口亲自迎接……”朱可承浓黑的眉目里,笑意闪耀。

  和朱可承一样,这几天,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0余名技能高手,陆续云集沈城,前来参加在此间举办的第三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能从全国各行业753万名青年技术工人中脱颖而出,入围决赛的选手,个个不简单。

  记者从大赛组委会了解到,本届大赛于2007年7月正式启动,大赛分为初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截至目前,全国有19个省级团委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举办了省级初赛,其他省级团委也以企业为依托广泛开展了初赛工作,共有130多万名青年技术工人参加了各个地区或行业组织的初赛。

  作为江苏省领队,团常州市委基层工作部部长路琦,一到驻地,就组织参赛选手开了个“解放思想”动员会。“大家一路上都在谈大赛,既兴奋又紧张,不少人飞机上还在看书,为理论考试作准备。”人高马大的路琦说:“开这个会,就是要给大家鼓鼓劲儿,同时卸卸压,争取轻装上阵,发挥最佳水平。”

  本次大赛,有两个省代表队人数达到20人,为全国最多,江苏是其中之一。领队路琦笑称“派出了豪华阵容”。此言不虚。为选拔最优秀的青年参加决赛,9月上旬,江苏首先在各地市进行了一轮选拔赛,4个工种的设置与本次大赛完全一致,每个工种的前3名,进入9月下旬的省级预赛进行角逐,然后再决出前3名参加决赛。因此,最终入围的12名选手,在当地都堪称一等一的高手。

  上海队此次也派出了12名选手。据领队介绍,上海在青工职业技能培养上试行学分制,参加培训与竞赛均可获取学分,而拿到一定学分就可得到劳动技能破格鉴定,“对青年技术人才来说,能参加大赛,相当于是一种待遇”。

  “企业和选手,积极性都很高。”上海领队告诉记者,上海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非常强烈,因此对人才培养很重视,接到大赛通知,企业最早进行了内部竞赛,在10月中旬到11月中旬的技能人才活动月上,团市委通过培训、论坛、比赛,又进行了一轮选拔,出征沈阳的选手全部是“优中选优的精兵强将”。

  “和上一届相比,今年我们报名参加预赛的人数增长了30%。基层的参赛热情,越来越高。”路琦认为,“振兴杯”职业技能大赛,抓住了企业和广大青年职工的兴奋点——企业想通过大赛锻炼队伍,发现才俊,储备人才,并希望他们在脱颖而出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更多青年职工努力提升技能水平,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夯实基础;而青年则渴望有一个展示平台,希望通过大赛提高自身含金量,打开快速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

  “大赛既符合企业的需要、青年的需求,也使共青团在青工系统开展工作有了一个切实有效的抓手,实现了多方共赢。”路琦感慨。

  据了解,“振兴杯”大赛为国家一类竞赛。根据有关规定,在大赛中获得各工种前五名的选手,不仅将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还可晋升为技师或高级技师;获得各工种6~20名的选手,在原技术等级基础上晋升一级。

  “在我厂,拿到技师职称后,每月有400元津贴。此外,厂里还给每个技师办了为期5年的商业保险,每人每年由单位向保险公司交5000元~8000元,5年期满,全部返给个人。可是,从初级工到中级工、到高级工,再到技师,如果按一般程序走,拿到技师证,最少需要10年。通过大赛破格晋升,显然是一条捷径。”来自南车集团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的朱可承说。在省内选拔赛和预赛中,朱可承一路包揽了车工工种冠军,对于决赛,他也充满信心。不过在他看来,“名次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通过比赛提升自己。”

  “在工厂流水线上干活,每天重复同一个劳动,车一个螺母,就单车一个螺母,而比赛是做组件,是四件套、六件套。打个比方,像学英语,平时可能常做阅读题,而考试是‘听说读写’全面考核,对提升综合素质有很大促进作用。再一个,比赛是跟强手过招,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别人有什么窍门,你一眼瞥过去,就明白了,这是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每参加一次比赛,技术上都会有很大进步。”朱可承说。

  河北选手陈慧宁也希望“通过大赛开阔眼界,学习经验”。27岁的陈慧宁,来自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他角逐的工种是“网络管理员”。“比赛内容非常丰富,虽然教过网络技术这门课,但很多东西我还在加班加点地恶补,比如网页制作、网络编程”,陈慧宁觉得自己能杀入决赛,已属相当不易。

  在河北省10月份进行的预赛中,陈慧宁深切体味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句话的含义。“有人操作非常熟练,两个半小时的考试,他仅用40多分钟就完成了,让人惊叹!”虽然在预赛中取得了第3名,陈慧宁还是看到了自己与高手的差距,他说:“决赛强手如云,我期盼着多长长见识,多带回去一些宝贵经验。大赛中的一些东西,对学校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很大启发,我想,这对于学生的成长,意义更为重大。”

  对于即将开始的比赛,一航沈飞集团公司五十二厂的孙飞,同样“心态良好”。1978年出生的他,年纪虽小,却早已熟练掌握车、镗、刨、钻四项加工技能,是厂里赫赫有名的技术能手,人送外号“飞机城里的机加全能”。大大小小的比赛,孙飞经历过不少,但参加此类全国大赛,还是第一次。“一是通过大赛来检验一下,看看这段时间自己有没有提高;二是通过大赛结交更多高手,从他们身上学东西”,孙飞说,“我只是想通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实现一个技术工人的人生价值。”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赛前夕,很多选手都在争分夺秒地看书,虽然有不少领队提出带大家出去转一转,放松一下,但都被拒绝了。对于决赛选手们而言,取得名次固然值得期待,但他们更渴望借助这个舞台,实现一次新的自我飞跃。

  本报沈阳12月2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