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03日07:20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陶涛 迟洪江 “沿海小城市的音乐培训市场简直都被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的毕业生占领了。”在沿海城市工作的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02级毕业生吴咏薇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是音乐人才扎堆的地方,这里拥有着众多的音乐爱好者,但是音乐培训的竞争也愈发激烈,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的毕业生们却在学校的引导下选择了到沿海小型城市就业、创业,他们也同样闯出了一片天地。 学生的优秀与学校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沈阳音乐学院采取了开放办学的方式,让音乐、舞蹈走向大众,专门为老百姓培养艺术人才。“我们的学生不用去所谓的外国艺术‘庙堂’,而是真正在学校、社区、培训中心为老百姓服务,教所有人学习艺术,享受艺术。”院长马欣表示,“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在8个课时内教会一个连音符都不会的普通人,用萨克斯吹奏《归家》,音乐、舞蹈本身就是来自大众的艺术,由于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才被误认为是‘有天赋’的人才能学的技巧,这其实是错误的观念。” 在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大学生的4年生活是这样度过的,2年基本学习,2年艺术实践,很多学生还在学校和老师的指导下承接了艺术创作项目,比如地方重要会展的歌曲创作,地方节庆活动设计等。学生还积极与地方演出团体进行签约合作,以创意园为平台,整合、利用、放大社会文化产业资源。学校也鼓励毕业生选择扎根中小城市,普及艺术社会认同感,同时为自己开辟一片创业天地,很多学生创办的艺术培训中心都是当地规模最大的。 毕业生吴咏薇向记者透露,自己的月收入已经达到7000元,她说,“小一些的沿海城市不是说经济不发达,它只是相对于发达沿海城市来说还有些不足,也正是这些不足才给了我们发展空间。沿海小型城市的人们并不缺乏对音乐的渴望,他们有很高的热情,而且也有资金的保障,这就为我们的音乐培训提供了舞台。” 在鼓励学生向中小城市发展的同时,学校还考虑将艺术教育对接社会需求,进而形成文化产业。学校在全国艺术院校中成立了首个文化产业创意园,积极推进文化艺术教育和文化产业发展。在校艺术生在创意园里找到了更好的实践平台,他们从学习到实践,再到应用的产、供、销一体新型艺术培养模式。 学校的教育模式得到了毕业生的认同,但由于其特殊的办学理念,在艺术界也引起了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真正挽救国人艺术细胞的教育革命”,也有人质疑其专业性,认为只有国外的艺术比赛和环境才是专业的。对于这些说法,马院长表示,重要的是,我们追求把专业的技术和语言用最普通的方式让大众理解、接受,促使大众喜欢上艺术。” 本报沈阳12月2日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