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参展项目调研“深圳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1日09:50 南方日报

  20参展项目调研“深圳问题”

  深港双年展上周末开幕,展出至明年3月9日

  本报讯 (见习记者/苏妮)由深港两地携手举办的“2007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上周末在华侨城创意园正式开幕。这是深圳首次与香港合作的城市建筑双年展,同期展出来自海内外建筑设计师、艺术家和普通市民的180件作品,展出时间从今年12月8日延续到明年3月9日。

  亮点一 首次提出“双城双年”概念

  本届双年展首次提出“双城双年”概念,深圳和香港两个展场使用同一名称和标识,深圳的主题为“城市再生”,展区设在南山华侨城创意园,分为建筑规划、艺术展览、特约调研、互动、公众参与五个项目;香港的主题为“城市再殖”,展区设在香港中环旧中区警署及原维多利亚监狱。

  “深港两个城市的存在和城市的功能非常有关系,深圳原来是香港的生产基地,在改革开放后20年间,与香港之间的生产、交换、消费分工角色很明显”,香港的总策展人、香港大学建筑系教授王维仁说,“现在深圳也逐渐成为一个交换的城市,这两个城市要形成什么样的功能再分配,在空间上怎么再殖,这是一个议题”。

  将监狱改成展馆,也是本届双年展的一大特色。据了解,在展览期间,深港双方将安排如“深港互评”、“口岸互动”等一系列活动,还会在深圳召集大约40名市民,以一日游的形式到香港看展览。

  亮点二 民间作品测量城市灵魂

  “人人都是策展人,策展人多过参展人”,本届双年展的策展思路给了普通市民一次展示的机会。据了解,在本次双年展上,有《玩具城》、《测量城市灵魂》、《我住在这里》、《家具再生》、《消费的涂鸦——一次有关城市亚文化的视觉实践》5件作品来自民间。

  来自上海的MOMO工作室带来作品《测量城市灵魂》。所谓空间的灵魂,是指公共意识在城市空间上的一种投射,是公民意志的叠加和聚集。该作品试图找出一种方式测量城市灵魂,也就是测量城市空间与社会公共意识的互动程度。

  在现场,记者看到一些印着都市人脸孔的箱子不规则地堆放着,播放的是实地录制的嘈杂声响。展厅里贴着作品主题:“城市的灵魂量=城市物质量/人的物质量×人的灵魂量。城市轮廓线的飞速崛起总是伴随着公共意识与梦想的不断叠加。深圳灵魂一年的增量大于227500000人份的灵魂量。未到深圳,曾到深圳,正在深圳的人们在脑海里面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深圳。对我们而言,深圳不但是一个可以实现梦想的城市,更是一个由梦想堆砌起来的城市”。

  “我们希望表达的是人在不断狭窄的公共空间里的互动,最初我们的创意是用电视机来呈现,但是后来因为经费问题,选择了箱子”,MOMO工作室设计总监蔡意说。

  此外,本次双年展特意策划了《体验深圳》、《双年展信息中心》、《麻将启示》等互动环节,让观众真正参与到展览之中。在活动当天随处可见的“华侨城公共自行车”也是本次活动的民间参与者,还是此次最大规模的参展作品——将8.5平方公里的华侨城作为展示面积,提供150辆免费自行车来“考量”市民素质,这个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参与人员众多。

  亮点三 关注民生的“社会主义新工房”

  本届双年展在展会现场还专门用一个展区来展示和探讨20个关于“深圳问题”的调研作品。记者了解到,这20个参展项目的内容大多涉及房价、城中村、外来工住房等深圳人关心的问题。

  在展区现场,一名参观者在《房价地理贴图——社会主义新工房:在深圳的“房价高山”上为低收入工作者提供的居住策略》驻足细看。把低收入服务业者的居住空间从中心城区彻底清出是否必要和合理?居住区域的阶层式划分是否反而会导致城市边缘更多的城中村甚至贫民屋的出现?”在这名参观者面前,一张介绍单上这样追问。

  参展人表示,有感于深圳居住城中村的低收入者的生存生活状态,他们花了两个月时间调查,做了一个“社会主义新工房”的方案。在一个高密度的小区里为城市中心低收入服务业劳工提供朴素简洁的“劳工宿舍”和“小家公寓”。此外,还为这些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的医疗、子女教育和娱乐场所。据推算,一栋这样的社会主义新工房能为3468名低收入服务工作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图:

  城市建筑双年展的展出作品应用了多媒体、灯光等各种表现手段。 本报记者 朱丹阳 摄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