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打造新农村建设“内燃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2日08:44 大众网-大众日报

  本期话题:实施“文化富民”工程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主持人:侯彦谦(本报记者)

  特邀嘉宾:刘卫东(中共宁阳县委书记)

  背景

  近年来,宁阳县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政府社会联动、城市乡村联结、村居社区联网、地方企业联办、社团组织联袂,实施“文化富民”工程,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大发展、大繁荣。目前,该县斥资2200余万元建设完成的文化网络已覆盖城乡;投资400余万元修复了文庙、颜庙、禹王庙等传统文化教育设施;投入近千万元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和远程教育站点,用于“阳光培训”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全县12个乡镇全部建立了综合文化站,95%的村建起了文化大院,配备了图书室、娱乐室、“电子书屋”等文化体育设施。

  事件

  11月18日,宁阳县鹤山乡赵庄村村民孙维合对记者谈起他的灵芝盆景喜上眉梢:“没想到俺一个农民还能发‘文化财’!”他的300多盆灵芝盆景刚做完便被抢购一空,价格最高的一盆卖了5000多元,最低的也不下200元。在他的带动下,周围一下子涌出来20多户灵芝盆景专业户,年产灵芝盆景2000多盆,实现收入100多万元。和孙维合一样,如今宁阳出现了一批具有文化艺术特长和从事相关经营的农户,柳编、根雕、龟山砚等文化产品也像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群众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得到实惠。

  点评

  侯彦谦(以下简称侯):文化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燃机”,社会稳定的“调控器”。可文化发展又是一个长线产业,是个“慢牵牛”的活儿,投入大见效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宁阳何以选择实施“文化富民”工程?

  刘卫东(以下简称刘):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宁阳是大汶口文化发源地,大汶口文化遗址即在汶河南岸的堡头村首次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推动一代代宁阳人形成了崇尚文化、追求文明的优良传统。让群众共享文化阳光,把文化的软实力变成经济发展的硬支撑,是一个区域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摸清群众的所想所盼,我们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文化问卷调查,下发问卷8000份,回收率达99%,群众对文化的热切渴望,更加坚定了我们实施“文化富民”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侯:作为欠发达的农业大县,破解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存在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均、群众文化生活贫乏等难题,不仅需要胆识、魄力和毅力,更需要观念的更新、思路的创新。

  刘:创新是文化大发展的动力源泉。我们的基本做法是,适应群众的接受能力,推进方式方法创新;总结群众的丰富创造,推动文化业态创新;运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文化的有益经验,加快文化发展机制创新。具体说来,一是政府社会联动,破解投入难题。把文化建设项目化,实行政府投入、社会融资等方式集聚更多资金参与文化建设。二是城市乡村联结,优化资源配置。把城乡文化资源建设统筹起来,实现城乡“双向流动”。三是村居社区联网,打造片区文化。四是地方与企业联办,推动以城带乡以工带农以企带村。五是社团组织联袂,激发创造活力。

  侯:宁阳在创新实践中让文化发展变无形为有形,人民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实惠,有的还很快变现为财富或生产力。

  刘:“文化富民”看得见摸得着,广大群众的感受也实实在在。比如吸引外商投资8000多万元开发的锦华度假村、颜子文化一日游、彩山自驾文化游等项目,改善了群众的文化生活环境,提高了文化生活品味,带动了旅游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再比如通过实施“文化下乡”工程,组织“文化大篷车”、送书、送戏下乡等活动20多次,开展农村电影放映活动300多场,开展“百人百村巡讲致富经”活动120多场,使近30万人次接受了教育。到“十一五”末,宁阳覆盖城乡的科技、文化、信息、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将更加健全,文化产业逐步发展壮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用先进文化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燃机”。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