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软”环境与“硬”实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3日04:34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解读青羊科技自主创新之路

  经济社会发展,科技是引领与支撑!2007年,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新”突破年。这一年,对于青羊科技而言,是在机遇与挑战中,创新与收获的一年。

  青羊区委、区政府始终将“科教兴区”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全区主导战略,直指产业发展所需,蓄势而发,着力构建起一套横有公共平台共享,纵有创新服务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提升着全区科技创新的能力。

  “三新”突破年里,青羊,这个全省区域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第二的中心城区,构建的科技创新服务“软”环境,正在形成各类创新主体紧密衔接、有机互动的创新网络,进而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硬”实力。

  此时,一组极具说服力的数字,胜过任何感言——

  今年,青羊区已连续10年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

  青羊区高新技术企业已达66家,实现产值81.25亿元,同比增长15.69%,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71.13%;

  全区专利申请量已达985件,同比增长43.12%;商标注册量32件,较去年增长100%;版权登记量114件,较去年增长14%;

  青羊区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称号,全区74个社区中,科普活动中心的覆盖率已达到100%;

  ……

  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笔者深入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科技型企业、社区基层,用不同的视角,解读青羊以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为“路标”的科技创新之路。

  织就服务的“网”

  把好创新的脉构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提及科技优势,青羊有自己的特色,但也有自己不可回避的“软肋”。科技资源亟待整合,但可以凭借的“先天”科技资源却并不充分;辖区创新企业聚集,而龙头高新技术企业总体存量不足。

  但是,科技创新与发展之路,却刻不容缓。

  科技引领,短短四个字,却是一个深远而沉重的命题。就青羊科技而言,当如何“引领”?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全区精密机械、电子信息、航空等特色优势产业,都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区内企业中,很多都是拥有自主核心技术,但体量都不算太大的成长型科技企业,它们有的缺乏融资渠道,有的需要技术支持,有的则需要市场导向……不同的需求,掩藏的,却是科技型企业成长中带有共性的“症结”。青羊区意识到,科技服务不能仅仅局限于“见子打子”的扶助,而必须构建一套服务于企业发展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伴随着企业成长周期需求的不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必须为它们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合发展的“成长”环境。为此,作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载体建设,青羊区着力构建了以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主体,为初创型企业孵化、成长型企业创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聚集的科技园区体系,为全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了完整的载体。

  发展区东区“主攻”优势高新技术产业,西区模具工业园主要吸纳以模具为核心的特色产业,而初创型科技企业则在双新科创园孵化,蛟龙工业港则适合成长型企业创业……这样的园区模式,不禁让人联想到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的育才模式,而企业的成长,与培育人才,似乎有着一脉相承的共通。企业成长周期各有不同,遭遇“瓶颈”各有迥异,但呈梯度的园区载体建设模式,能让企业成长的“大环境”都是相一致的,科技创新服务,也更能有的放矢地对症下药。

  从青羊创新土壤中“破壳而出”的科技“明星”,不仅仅只有“吉锐”、“贝尔通讯”等如雷贯耳的名字。截止今年11月,围绕全区三大特色主导产业,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已入驻236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共50家,而其中很多“含金量”的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势如破竹!

  然而,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网”,因地制宜的园区“硬件”建设,仅仅只是其中一面,对于科技创新服务的“软件”配套,同样需要“同频共振”的升级。

  去年底,让“企业不出园区门,就能办结所有事”的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创业服务中心,在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东区)“亮相”,这对于园区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大利好消息。因为,从那一刻起,无论是项目申报、创业融资,还是成果鉴定、人员技术职称评定等问题,只要一通电话,专业人员就主动上门服务。对企业而言,他们无需再花费太多时间用于解决日常事务,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技术科研企业规划发展。

  据悉,截止目前,创业服务中心已为园区企业提供项目申报、融资等各类增值服务达到50余起。不仅如此,明年,总投资9.5亿元,建筑面积约27万平方米的青羊科技孵化器——成都新凯腾广场将动工开建,该孵化器将能容纳500余家初创型科技企业成长。

  环环相扣的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之网,究竟为区域创新、园区企业带来了什么?作为感受者的企业,无疑最有发言权。

  一枚科技“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它需要更多的政策扶持、市场导向、技术服务,甚至更多。作为青羊区高新技术明星企业的成都凯腾四方数字广播电视设备有限公司,将这些要素,形象地比喻为创新种子成长的养分。

  “‘凯腾四方’是国营企业改制后成立的,从国营企业转变为自立于市场的有限公司,存在一个‘阵痛期’,除了对技术创新的要求亟待提升外,我们还必须学会,如何应对市场,如何将自有核心技术转化为开拓市场的‘武器’。”企业相关负责人坦言,2004年,是公司发展的一个转折点。这一年,在青羊区支持下,公司“多路数字电视无线覆盖系统”正式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一个“国字号”产品,对于一个以创新立命的科技企业而言,其潜在价值是不可估量。

  不仅如此,青羊区还针对企业不同情况,制定了专项服务计划,协助企业,完成国家级、省、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以“凯腾四方”为例,近两年来,青羊区帮助企业成功申报了国家、省、市科技项目,企业获得各级资金支持近700万元。青羊的“土壤”非常适合孕育创新,在这里,政府更像是一个引路人,不越位、不缺位的服务,为企业发展营造了最好的发展平台。

  填补服务的缺

  直指共性技术盲区科研投入“好钢”用于“刀刃”上

  模具产业,“工业之母”。打造航空、模具、工业总部三大基地为主的青羊区,模具产业链条的完备,对于全区,乃至全市产业的发展,意义尤甚。

  要形成成熟的产业链,需要企业加速聚集,那么,吸引产业聚集的“磁石”究竟是什么?“给钱,给政策”的项目招引方式,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迎合行业大腕“挑剔”的眼光,只有产业链环环相扣的完善配套,才能从根本上“左右”业界领军人物的决定。

  模具生产与使用过程中的缺陷修补,往往要用到激光焊接技术,然而,由于相关产业的技术缺失,一些企业遇到此类“瓶颈”,还必须“打飞的”将模具送往省外,甚至国外进行修补、加工,对于逐利的企业来说,显然是违背经济法则的。

  显而易见,单纯地增加科技投入,并不必然能形成持之以恒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提升,必须直指产业发展最亟待解决的共性技术问题,构建一个产业共性技术平台,筑起区域创新体系的技术“靶心”,则显得尤为关键。

  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立足区域实际,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工业的青羊,“短板”究竟在哪里?这是一个关键而迫切的命题,为此,在对模具行业进行了调研、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结论最终浮出水面——成都模具产业“共性技术尚属空白”、“专业化工艺协作难寻”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直指产业发展所需,一改以往‘撒花椒面’似的科技产业扶持体系,科技局把以往创新投入集中申报、分散支持的方式,转化为集中支持共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昨日,青羊区科技局局长刘俊分析,来自市、区各500万元的科技资金,用于我市模具共性技术平台——“成都模具工程技术中心”添置国际先进设施,创新运行模式,让政府、技术中心均能“轻装上阵”,也为企业提供共性技术解决方案与设施支持,实现了产业链共性技术环节打造的“多赢”。

  目前,青羊模具产业园已经建立了成都模具工程技术中心、成都模具展示中心、模具产业交流中心、模具技术服务平台等六大公共服务平台,已聚集了大、中、小模具企业30余家,总体上形成了六大平台为支撑,集研发、制造、交易、展示、交流为一体的模具产业链雏形。

  “成都模具工程技术中心”已经成为全市众多模具企业的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对于企业而言,他们无需再花费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的仪器购置费用,就能实现从技术,到仪器的共享,他们也无需花费高昂的交通成本,在“家门口”就能完成所需。

  如今,共性技术平台一期的“激光模具修复技术”,与“物理表面沉积处理技术”,已经“开门迎客”。共性技术平台究竟产生了怎样的“辐射效应”?来自企业的声音,最具说服力。

  今年3月15日,在蓉落户的新加坡外资企业宝利根(成都)精密模塑有限公司总经理席刚向市政府递交了一封感谢信:由于成都地区精密模具专业工艺配套尚未跟进,落户成都以来,我们全靠将工件寄回新加坡解决,造成了很大费用,随着成都模具共性技术平台的建成,精密电子模具的配套技术和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特别是激光焊接技术,从2006年12月下旬到现在,该项技术已为我公司间接创造效益近200万元……

  如今,在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扎根的模具工程技术中心,已经全面投入运营。三层楼的技术中心,不隶属于任何企业,但却能为任何企业提供最为缜密的解决方案。

  据了解,除了已建成的两大平台之外,明年,模具工程技术中心将陆续搭建3R模具工艺基准定位系统技术平台、模具型面精整加工技术平台等子平台,功能更为完善的模具共性技术服务链,将为全市企业提供技术、人才公共服务输出。

  青羊创新·数字看变化

  随着“成都模具工程技术中心”的启动运营,目前,该中心已为全市100多家企业提供了专业的技术服务,一期建设的六个子平台,将在今后陆续建成。

  伸长服务的手

  全市首创街道有了知识产权工作站

  产业发展,不能有制造而无创造。区域经济发展的决胜之道,在于不仅要将龙头企业“引进来”,还必须培育出一批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知识产权企业。

  知识产权工作在中国起步不算太早,很多时候,知识产权工作需要“摸着石头过河”的先行先试气魄。在我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的答卷中,青羊区启动的创新工作——在街道一级设立知识产权工作站,赢得了来蓉专家考评组的一致认同,为成都赢得加分。

  去年6月起,青羊区在全市首开先河,在全区14个街道,“全覆盖”地建起了知识产权工作站。绝非是一个“花架子”,挂起了牌子,知识产权服务就得从区一级,延伸到街道。服务于基层的工作站,担当的职责,不仅是为辖区企事业单位及群众传递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将协同市、区,定期深入企业,协助辖区企业及个人进行专利、商标的申请与注册。

  采访这天,文家街道知识产权工作站工作人员正在与辖区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熊谷”负责人,商榷前些日子启动的企业专利战略分析工作。据了解,明年,“熊谷”的拳头产品将要出口东南亚地区,眼下,他们准备制订一套专业专利战略分析,“工作站就在企业‘隔壁’,提供服务非常及时,我们也省去了逢事儿就往市、区跑的麻烦,把事儿给工作站办理,我们放心!”此时,企业的放心,更像是一种无声的认同。

  用好知识产权的“双刃剑”,创新之路,方能运筹帷幄。身居国家首批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的“创新巨浪”之下,青羊区专利申请量、商标注册量也是全线飘红:

  截止今年10月,全区专利申请量已达985件,同比增长43.12%;商标注册量32件,较去年增长100%;版权登记量114件,较去年增长14%……

  为推进全区科技创新工作,引导企业、个人用好知识产权这把“双刃剑”,《成都市青羊区专利资助、转化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成都市青羊区鼓励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奖励办法(试行)》等政策的相继出台,从极大程度上,激发了创新主体的热情。构建区域创新体制,离不开核心技术的牵引,而在这一条创新起跑线上,创新的青羊,无疑赢得了决胜的先机!

  青羊创新·数字看变化

  今年,随着我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的推进步伐,全区拨付知识产权专项资金上百万元,同时,利用“知识产权日”等平台,深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接受咨询服务近700人次。

  扩大服务的面

  创新“大合唱”科技实惠城乡共享

  在青羊区,区、街道、社区对于科技的关注热度,是少有匹敌的,而青羊区科普工作也赢得了国家的认同。本月初,青羊区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称号。

  “全国科普示范城区”的肯定,源于创新与实干!

  全区大胆创新,将上级下达的科技、科普各类专项目标及区科技特色工作,都会同相关部门,统一以《青羊区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专项目标》分解下达,年终严格监督考核。

  得力的机制护航,带来的是科技实惠城乡共享机制的“落地有声”。社区“月月有活动,活动有主题”的科技互动,“青蒲对流”之下的科技“对流”,老百姓无疑是体验者与受益者。

  在青羊区府南街道同德社区,一个为辖区老百姓“量身定做”的科普文化活动中心,成了老百姓们最爱去的地方,社区配备的12台电脑更是成了老人、孩子们的“抢手货”,经过社区组织的技能培训,无论年龄几何,都能到网上感受“冲浪”的乐趣。

  不仅如此,青羊区还通过整合资源,构建起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教育体系,如今,全区建起了14个街道社区教育学校,74个社区教育工作站,根据实际情况,均配备了50平方米以上的功能齐备的科普教育教室,社区居民科普教育提供20多门科普教育课程,今年,2500余位“科技迷”接受了“科技洗脑”。

  科技是一双的“无形之手”,对于产业发展,对于创新生产、生活方式而言,其目的都殊途同归的指向同一个主题——惠及民生!

  对于青羊科普工作而言,其“半径”已远远不止覆盖全区,在“科技富民推进行动”、“青蒲对流”工作推进中,青羊区推进的“乳制品精深加工研发及产业化”、“S——诱抗素”等项目启动以来,已为老百姓们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与变化。科技城乡共享理念之下的举措,正在拓宽、延伸着科技惠民的广度与深度……

  青羊创新·数字看变化

  在青羊区74个社区里,都已百分之百地设立了具有图书室、电子阅览室等功能的科普活动中心,区级科普示范街道覆盖率,也达到了百分之百。

  作为青羊区“科技富民行动”计划重要项目的“乳制品精深加工研发及产业化”专项,已取得国家发明专利1项,今年1—10月,实现产值520万元,销售收入408万元。

  青科 缪琴 张全能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城市发现之旅有奖活动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