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更新发展理念促跨越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0日05:22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对省情与发展的再思考(二) 即将过去的2007年,四川在收获发展成果的同时,也感受到不断增强的发展压力。 压力来自差距,四川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左右;压力来自挑战,不断完善的宏观调控政策,对投资拉动主导作用明显、重化工特色突出的四川,势必带来新的挑战;压力来自竞争,置身兄弟省市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赛场,发展不快会掉队,发展不好会落伍。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新的形势呼唤新的实践。 思干思进,奋力爬坡——新的实践需要新的理念。 后发的四川要迎头赶上,必须让思想冲破束缚,树立新的发展观、资源观、优势观、创新观,以新理念推进新发展。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树立矢志跨越的发展观,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充分开放合作 从十六大提出GDP总量翻两番,到十七大提出人均GDP翻两番,新目标带来新课题:欠发达的四川能否实现跨越? 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跨越发展,既是基于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省情及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认识和把握的发展,又有别于渐进发展,它意味着突破性、超常规,意味着对某些发展阶段的超越。 随着四川经济总体上从工业化初期开始进入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进一步增强。一产业的比重高出全国7个百分点;三产业在GDP中的份额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比例失当的背后,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城乡二元分割。 这意味着,四川的跨越之路,既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之路,也是城乡经济的统筹之路、区域经济的优化之路。 从四川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现实省情看,工业是跨越的“龙头”,也是“升级”、“统筹”、“优化”的主战场。如何实现工业布局和城镇发展之间的统一规划、配套建设、良性互动、联动推进,从而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如何推动重点项目布局从“点轴式”向“集群板块式”转变,把相近、相似、相融的项目和企业聚集在一起,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使产业结构的升级与区域布局的优化相偕而行……解答这一系列新课题,无不需要理念的更新。 将发展放到更广的范围,四川的跨越之路,还需充分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区域合作,善于在合作中发展自己,赢得先机,提升地位,努力从外部获取更多的发展资源,向外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优势观,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 据有关部门测算,以每立方米6毛钱计的川气出川,在上海却能产生每立方米24.6元的附加产值。是卖资源还是卖产品,是简单转化还是深度开发,结果大不一样。 四川是资源大省。跨越发展离不开资源,但资源优势并不等同于竞争优势、发展强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四川的差距,正在于潜在的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得到转化、延伸、增值。 树立新的资源观和优势观,就是要注重发挥优势、挖掘优势、创造优势,把资源转化为优势,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这是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现实途径。 推进跨越发展,要重视和依托特色资源优势,做好资源就地转化文章,走出一条产品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发展路子,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使其做大、做优、做强。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动产业整合、要素整合、企业整合,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四川各地自然禀赋、发展状况千差万别,必须注重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引导各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考虑现实支撑条件和约束因素,确定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方向,防止地区间盲目照抄照搬,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树立创新理念,向创新要发展的空间、效益和质量 看影响经济效益和质量的变量,有三点不能不提——要素成本、制度成本、要素质量。四川的经济发展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靠相对较低的要素成本,但要素成本上升已不可避免。 追求高质量、高效益的增长,必须不断提高要素质量,不断降低制度成本,将经济发展模式从资源依赖型转变成创新驱动型。 众所周知,我省是科技资源大省,但2006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1351亿元,不到上海的一半。高新技术对四川经济的支撑带动作用不够,主因在于企业创新主体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资源条块分割,严重制约了优势产业的发展。 提高要素质量,出路在自主创新,关键在加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着力营造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体制环境,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自主创新,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其更深含义,是发展模式的自主创新,是政府运作、企业动力、人员素质、社会氛围、市场要素等多方合力的推进。 发展的本质在于创新。创新的力度决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四川人从来不缺乏创新的勇气和精神,创新的实践引领我们走向跨越。 四川日报记者 陈露耘 (原载《四川日报》12月18日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