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海Ⅰ号”文物提取还要三到五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3日15:48 金羊网-羊城晚报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表示,进入博物馆后,“南海Ⅰ号”发掘就从容了——— 本报记者 夏杨 张演钦 张小磊 林翎 孙璇 继前晚接受本报独家专访,透露“‘南海Ⅰ号’有望半年内开始文物发掘”之后(详见本报昨天报道),昨日上午,“南海Ⅰ号”起吊现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华天龙”打捞船甲板上再次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南海Ⅰ号”文物保护及旅游开发等诸多问题的认识。 每件文物都要绘图定位 “‘南海Ⅰ号’的成功整体打捞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单霁翔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中心、广东省文化厅和阳江市等都组织力量,投入了“南海Ⅰ号”的保护和打捞工作,今后,待“南海Ⅰ号”进入博物馆考古阶段,保护和发掘过程中还会有更多部门参与,国家文物局文化研究院也会投入很多力量。 “进入博物馆后,‘南海Ⅰ号’没有了安全隐患,发掘就从容了,不过还是要抓紧时间!”单霁翔说,“南海Ⅰ号”是个文物宝库,实物多、信息大,发掘和研究的过程可能是漫长的。他认为,发掘是个科学的考古过程,不是从仓库里取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层面、每件文物都要经过绘图、定位等工作环节,同时还要研究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到完整的信息。“文物提取可能要3—5年,但是研究过程可能要持续很久。不断会有新发现,有新解读”。 旅游收入应当用于文保 “南海Ⅰ号”进入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后,将会向游客开放。旅游开发和文化遗产保护将如何适应?单霁翔说,旅游开发应该是可持续的、负责任的,与文化遗产保护不应该存在矛盾。“南海Ⅰ号”入住水晶宫后,将会边发掘边向民众开放。这是在促进文化大发展的同时保障民众文化权益的现实举措。 单霁翔说,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应该是互动的,相互支持的。“法律上规定,文保单位的收入,包括门票收入,应用于文物保护事业。” 边参观边发掘会不会影响文物保护和研究?单霁翔说,有关部门肯定会拿出一个科学的测算,确保参观的人数规模不对文物发掘和研究造成影响。“这有现实的例子,西安的兵马俑,是文化遗产,也是旅游景点,同时也是一个考古工地。发掘和研究在进行,同时来自全世界的观众也在参观。” 莫以金钱衡量遗产保护 有人质疑,“南海Ⅰ号”打捞预算经费9000万元,是世上最昂贵的一次打捞,与它本身的文物价值相比,这个投入到底值不值? 单霁翔在回答这一问题时表示,文物遗产保护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他举例说,新中国成立之初,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从香港抢救回包括《五牛图》在内的一批珍贵文物,花了几百万港币。当时有人反对说,这是大学生一年的伙食费,是个天文数字。但从实际历史来看,这批文物在今天文化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用几百万来衡量的。 “同样,抢救打捞‘南海Ⅰ号’,今天的投入对现实社会的贡献,特别是对未来世代的贡献,将是巨大的!”单霁翔说。 对于“南海Ⅰ号”保护和研究经费预算问题,单霁翔透露,前期准备中就有资金预算内容,中央财政支持3000万元,广东省和阳江地方各有支持。至于下一步的基础研究专项资金,也肯定会得到保障,会根据进展情况及时拨付到位。
“南海Ⅰ号”的新家———迷人的“水晶宫”夜景
“华天龙”正起吊沉箱
潜水员在同伴的帮助下回到甲板
“水晶宫”内景 本报记者 阙道华 郑迅 陈文笔 黄巍俊 摄 (编辑: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