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规划建设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4日04:19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都江堰市统筹城乡科学发展2007回眸(一)

  2007年,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各项改革进一步向纵深推进。“全域成都”视野下的都江堰市,致力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在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的新征程中,以突破性的理念和改革举措指引着新的发展方向。

  2007年,都江堰市加快了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步伐,城市发展主导产业之变背后,是都江堰市追求内生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007年的都江堰市,统筹城乡发展更具活力,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质量好、速度快、后劲足的良好发展态势:1-12月,都江堰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4亿元,同比增长14%,比2003年净增51.74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4.15亿元,同比增长15%。全口径财政收入30.8亿元,增长121%(同口径相比增长8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2亿元,同比增长163%(同口径相比增长106%),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00元,增长15.77%,农民人均纯收入5300元,增长9.23%。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都江堰市勾画城市的未来:着力构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集约环保型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努力建成更具实力、更有魅力、更加和谐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三区一城”的发展战略,更注重统筹的高效,将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城乡群众。

  城乡规划之变

  ——全域规划无缝对接

  将全域1207平方公里纳入规划范围,都江堰市在“全域成都”的大视野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中大手笔规划都江堰市新的城市发展布局。

  科学发展,规划为先导。

  在全域成都的新型城乡形态体系下,都江堰市自身的资源禀赋如何有效利用,产业发展基础如何夯实,城市价值如何有效提升?

  2007年,连接成都和青城山的成青快速通道不仅大大缩短了都江堰市和中心城区的空间距离,而且使作为成都“一区两带”重要节点的都江堰市在全域成都的资源配置、产业分工中聚集起新的比较优势。统筹分析和思考在“全域成都”中的城市功能定位,都江堰市提出,运用“全域成都”的理念和“三个集中”的根本方法,以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的率先突破,推动成都试验区建设,更深入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2007年,都江堰市按照建设成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部署,启动编制“城乡空间发展概念规划”,将全域1207平方公里纳入规划范围,大力实施“三三战略”,在“全域成都”的大视野下,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中大手笔规划都江堰市新的城市发展布局。

  建设“三大走廊”,构筑市域内外、城乡一体的路网体系——都江堰市提出,依托成灌高速公路、成青旅游快速通道、成灌快速通道(沙西线延伸段)“三大走廊”,加快规划建设成灌干道(IT大道延伸段)、轻轨2号线,主动接受成都中心城区辐射,着力改变都江堰市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乡镇的区位劣势,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辐射和带动与都江堰市相邻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构建“三大平台”,构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体系——城镇体系架构平台、产业支撑平台、体制创新平台,更加注重都江堰市的内生性发展。2007年,都江堰市邀请新加坡雅思柏公司编制《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概念规划》,完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编制,推进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目前,初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极核,重点城区为组团,重点小城镇为骨干,一般集镇为基础,辐射广大农村的市、镇、村“三位一体”的城镇规划体系。按照“三区一城”战略部署,以构建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为突破口,深度打造休闲度假旅游产业,率先在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上实现新突破。统筹推进现代生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艺术产业、创意设计产业、人才培训产业,打造特色商品、高端人才和新兴产业聚集之地。在“全域成都”理念指导下,在试验区建设上先行先试,探索改革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管理体制,率先完成纪检监察机构体制改革,率先实现行政“并联审批”,率先实施公务用车管理体制改革。

  实施“三大战略”,构筑统筹城乡发展的动力体系——即:经营城市战略、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区域统筹推进战略。都江堰市坚持“不把钻石砸碎了当玻璃卖”的理念,最大限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整合提升现有城市资源价值。运用市场化手段,将良好的生态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近年来推进城乡一体化形成的坚实发展基础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转化为良好的投资环境,转化为富民强市的发展后劲。2007年,仅实际利用外资和外贸出口两项,就分别增长10.5%和20.5%。

  城市格局之变

  ——城市布局优化统筹

  在“全域成都”理念指导下,按照组团式发展思路,架构现代化中等城市,以城市布局的优化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是2007年都江堰市城市格局最鲜明的特色。

  城乡融合的一体化空间结构的形成有赖于城镇布局的优化。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不仅凸现城市的功能和城市个性,更有助于提升城市的产业聚集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2007年,都江堰市按照城市组团式发展的思路,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加快城市规划建设,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极核,青城山片区、蒲阳工业新城和聚源现代新城组团式发展格局。

  突出极核。完成中心城区截污干管建设,启动内二环、水文化广场3座桥梁建设,实施了都江堰大道、一环路、迎宾路等骨干道路综合改造,中心城区的极核功能显著增强。全面启动了城市自来水新厂建设,实施了电网、水网改造,完善了城镇供水、供电、天然气管网、光纤电视、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组团。着力打造青城山智慧城镇。青城山片区以优先发展重点镇建设为抓手,以绕镇路建设为重点,建成中国青城五星级酒店,东软信息技术学院招生规模逐步扩大,服务外包功能逐步增强,国际酒店管理学院主体工程已经完成,桃花新居农民集中安置区、标准化学校全部竣工,智慧城镇功能初步具备。启动实施聚源现代新城建设。实施了聚源现代新城农民集中居住区和交通路网、管网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工业新城。进一步突出新型工业在试验区高标准、高质量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高新技术产业、商务总部经济与高端创意产业互动模式,着力打造“工业新城”。大力发展创意策划产业,形成科技研发与企业总部、创意设计于一体的新型产业聚集地。

  带动全域。在严格的生态保护前提下,积极推动平坝区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重点发展优质粮油、猕猴桃等优势产业。推动一、三产业互动,大力发展天府田园风光旅游、青城山田园风光旅游。结合龙门山产业带发展要求,积极推进沿山乡镇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发展。

  城市功能之变

  ——统筹城乡发展环境

  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全域成都范围来考量和推动,是都江堰市坚持的一个重要理念。基础设施城乡对接,城市的功能在一体交通、一体城镇设施配套、一体生态建设中不断提升。

  让农村居民沿着道路走向市场,让城市文明沿着道路辐射到农村。2007年,都江堰市以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为突破口,着力完善城市功能。

  2007年,都江堰市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3.9亿元,是历史上最多的一年。都江堰市提出,在构建以成灌快速通道(沙西线)、成灌高速公路、成青旅游快速通道“三大走廊”的基础上,还积极推动成灌干道(IT大道延伸线)、轻轨2号线等连接成都中心城区主通道建设。以彭青公路、聚青线、聚兴路、外二环、二环路等横向主干线建设。同时,辅之以乡村公路建设,初步形成与成都中心城区、与周边区(市)县快捷对接,区域内纵横贯通,全面融入“全域成都”的交通路网体系。

  都江堰市还对未来三年基础设施作了滚动安排,2008年完成二环路以内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全面启动二环路以外的城市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基本完成城市极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都江堰市在加快中心城区功能提升的同时,大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今年,又在5个乡镇实施了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完善了胥家日昇猕猴桃产业园等农民集中居住区水、电、道路等配套设施,完成5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58万平方米,有5000余户16000余人搬进新居。

  坚持生态城市建设。实施“绿色都江堰”发展战略,全力塑造有竞争力、有吸引力、有昂然生机、有鲜明特色和独特个性的西部生态城市。目前,都江堰市已投入3.2亿元新建了日处理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建设,实施了青城山世界遗产保护地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工程,城乡居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清洁能源普及率达70%以上。新建大气连续自动监测子站4座。都江堰市率先在全国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并正式通过国家验收。

  采写 江雁摄影 何勃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