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民生印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02:19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张伟 重庆最牛钉子户
这座孤零零的破旧危房,在都市高楼和马路层层围裹下,显现出一种挣扎的姿态。人们也许并不关心一户重庆人是否获得了足够的赔偿,人们更关心背后的象征意味:个人的私产触碰到财富集团的利益时,作为管理者的政府,到底心系哪一方? 积累多年对于“拆迁”的非议,终于在过去这一年里获得一个焦点。小楼虽然轰然倒塌,钉子户却依旧层出不穷。我们难免要问,在“公共利益”的光辉名声下,帮助开发商掠夺平民财产的官方行为,什么时候才能销声匿迹? 郑筱萸
我们很难从他的身上找到一种“大快人心”式的传统叙述模式。更多人选择了反思。一个穷人的孩子,一个曾经有理想的官员,最终利欲熏心,视人命为儿戏,除了人性中的贪婪,还有什么原因? 人们无法理解,在道德宣教的口号反复回响的同时,为什么有那么多官员,弃民生于不顾。人性是不值得信任的,将过多的希望寄托在人的道德自律上,而忽视刚性制度建设,无异于把十几亿人的安危,拿去参赌。 在郑筱萸身上,这场赌博输了。后果影响到药品安全,更影响到国人对政府的信任。前者事关人命,后者则事关国运。 这就是为什么没人为惩治奸恶拍手称快的原因。除非人们确信,奸恶的产生,得到了制度性的遏止。 李毅中
每当在电视镜头里看到这张脸,人们难免下意识地想到两个字:矿难。 他的脸像个公告栏。怒容告诉我们的,是一次又一次“本可以避免”的责任事故。而笑容代表的,则往往是事故之后难得的好消息:又有矿工获救了。 于是,人们的心情也随着这张脸上的喜怒之情,起起落落,并见证着无数矿工命运的浮沉,和他们家庭的喜悲。 他想必也很累了,就如同遇难者的性命,终于泯化成新闻中干巴的数字。每次看到他难掩的倦容,都仿佛看到,一个大国在生产安全这件大事上的深深无奈。 不知下一年,李局长能否多些开怀的笑? 黑砖窑奴工 他们面目模糊,身份不明,甚至,生死未卜。在一个现代社会,人们惊讶地发现,居然还有这样一群人,生活在被欺压、被凌辱的阴暗角落里。可怕的是,他们离文明的物理距离如此之近,而精神距离却无比遥远。 更可怕的是,有意和无意之间,他们彻底被遗忘了。 牛一样地劳作,狗一样地生活,日复一日,他们并不知道何时是尽头。奴隶是不需要思维的,当被解救时,许多人,甚至已经有些呆滞。 这是让所有安坐着阅读报纸的人应感到痛心的新闻,那些获救者的目光,刺一般扎在这个号称文明的社会里,让所有美丽地宣传显得苍白和龌龊。 吕国华
对于吕国华来说,在都市奔波忙碌所追求的梦想,最终被塞进一间只有5平方米大小的房子里。 他一定也梦想过一所并不豪华,但足够宽敞的房屋。不过他发现,对他和许多足够努力的人,这个并不奢侈的梦想,在今天的都市里却变成了奢望。 许多人沉默地继续作梦,吕国华却发出声音,用一种有些无奈和自嘲的方式。他把自己这一份被微缩和变形的梦想展示给众人,告诉他们,什么是“一个平凡小民的全部梦想”。 而更多平凡小民,则和他一起,默默品味着梦想这东西,终于沉落之后的苦涩。 崔馨恬 所有希望都在这一天结束:8月20日,7岁的女儿崔馨恬,病死在医院里,留给这对父母的,是悲伤、绝望,以及无法抹去的疑惑:谁该为女儿的死负责任? 一家人的不幸,变成许多人不安和猜度的新证据。这种不安长久地存在许多普通人心里,却从未得到证实或澄清:面对频发的医疗事故,我们还能相信谁? 信息的不对称,责任的不明晰以及渠道的不通畅,让医院和家长谁是谁非,变成一场很难解开的疑团。不可改变的是,爱女崔馨恬走了,将父母留在可怕的回忆和痛苦中。 而离我们远去的,除了一条生命,还有一份很难弥补的社会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