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资源配置 推进集中集约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5日04:50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都江堰市统筹城乡科学发展2007回眸(二)

  引言

  2007年,昔日的边角地带柳街镇成为都江堰市打造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的大棋盘中的“金边银角”,10年内,在这里将投资约100亿元打造“水上迪斯尼”——青城湖国际休闲运动旅游区。全域视野下的都江堰市,坚持“不把钻石砸碎了当玻璃卖”的理念,全市城乡资源统筹配置,城市价值得以不断提升。

  2007年,都江堰市在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启动了3万吨污水处理厂建设,集约环保型工业发展新理念,环境保护和工业发展实现了“双赢”。

  2007年,在向峨乡,“田间股份制”创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政府扶持,公司出资,农民出地,茶园品质验收合格后,公司逐年将股份退回农民,小生产对接大市场,农民的收益实现了多元增长……

  资源优化配置,要素聚集整合,集中集约发展,2007年的都江堰市,“先行先试”聚集起统筹城乡发展、增强综合效益的更大合力。

  核心提示

  2007年底,都江堰市委第十二届七次全委会提出,2008年,按照成都市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坚持“全域成都”理念和“三个集中”的原则,运用“瞄准五年发展目标、滚动安排三年工作、扎实完成每年任务”的工作方法,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着力实现城乡统筹力、产业竞争力、文化软实力、社会和谐力、体制创新力“五大提升”,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城乡一体化的水平和综合效益,努力开创“三区一城”建设新局面。

  聚集要素资源

  增强统筹城乡发展持续动力

  在“全域成都”的视野下,都江堰市坚持“不把钻石砸碎了当玻璃卖”的理念,经营城市实现根本性转变。

  2007年,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四川大熊猫栖息地”的都江堰市,在“全域成都”的视野下,坚持“不把钻石砸碎了当玻璃卖”的理念,经营城市实现根本性转变。全年实现土地收入22.99亿元、收益10.5亿元,土地资源价值得到了整体提升。

  撬动支点,放大城市资源价值——2007年,都江堰市运用市场化手段,聚集民间资本、信贷资本、政府资源,共同投向事关城乡发展的引擎项目,彻底改变了过去农村发展“资本倒流”、“资金失血”的现象。都江堰市组建了农业投资公司、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和工业集中发展建设投资公司,形成了由政府单一投资到撬动、集聚信贷资金、国债资金和社会资金的多元化投资渠道,城投公司投资总额相当于前十年的总和。岷江跨江大桥、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农民新型社区等建设如火如荼。

  敞开渠道,城乡优势资源资本化——2007年,都江堰市大胆探索城乡优势资源资本化新途径,加快建立与国际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相适应的融资体系。这一年底,新成立的新城公司全资子公司——都江堰市青城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作为青城山镇信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平台,以政府贴息贷款,企业回购资产的方式,从成都市商业银行融资2.05亿元,全部投入成都青城山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有力地推动了“青城山智慧城镇”,青城山镇建成区面积由过去不足1平方公里扩展到4.95平方公里,集中居住人口1.98万人;形成以精品旅游和软件产业为支撑的城市组团。

  要素自由流动

  “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统筹推进

  2007年,都江堰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质量好、速度快、后劲足,破解了诸多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发展潜力进一步挖掘,城乡发展活力全面激发。

  城乡要素资源的流动和聚集,推动了都江堰市统筹城乡发展新一轮发展,“三个集中”和“三大工程”统筹推进。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民向城镇集中步伐——2007年,都江堰市将区域划分为“田园风情体验区”、“生态农业观光区”、“信息创意研发区”、“集约环保工业区”等功能区,围绕功能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成53个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规划,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58万平方米,有5000余户16000余人搬进新居。

  提升承载能力,产业优化升级——都江堰市为保护好成都平原的水源、空气,投入近5亿元,将原有的工业区调整到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2007年,都江堰市建立了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的推进机制,进一步保障了非园区乡镇和部门向园区招商引资在财税分成、目标考核、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利益。实施了园区道路骨架、变电站、管网、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园区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产业聚集效应初步显现,全年新引进工业项目60个,其中,上亿元项目11个。到位成都市外工业投资14.46亿元,增长26.7%。全市工业集中度达62.5%。

  土地规模流转,延伸农业产业链条——2007年,都江堰市加快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着力构建平坝区优质绿色农业、沿山区和山区特色优势农业、沿山区和旅游沿线农业观光及生态休闲旅游业“三大板块”,挖掘现代生态农业的旅游观光、生态体验功能。配套完善了土地规模流转、项目用地等激励政策和具体措施;龙头企业将农村土地作为企业的原料基地和“第一车间”,不断创新现代农业的新模式。2007年,培育重点龙头企业达28家,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42个,带动农户8.8万余户,带动面达68%,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20.08万亩,特色优势产业规模化经营面积26万余亩。都江堰市以有偿提供资源、发动企业扶持、提供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断深入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程。

  突破体制机制瓶颈,现代服务业全域升位——2007年,都江堰市成立了青城山——都江堰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管委会和青城山——都江堰景区管理局,高水平、高起点、大手笔建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构建全域旅游格局,推动了旅游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数字娱乐、创意设计产业转变,休闲度假产业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年共接待游客827.3万人次,增长25%;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3亿元,增长22.4%;景区实现门票收入1.6亿元,增长16%。2007年,都江堰市软件从业人员突破5000人,引进了电子科大产学研基地、TCL动漫制作、南京新城研发社区、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中唱影视娱乐基地等重大项目。

  产业优化选择

  构建生产力的科学布局

  优势产业优化升级,城乡资源统筹配置,都江堰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都江堰市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按照省委“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构建生产力的科学布局,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区域功能分类整合,科学合理确定未来发展定位——着眼于促进城乡资源的优化整合,加大规划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科学合理地确定未来发展定位。都江堰市提出,完善现代化中等城市架构,2008年实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逐步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极核,青城山片区、蒲阳工业新城和聚源现代新城组团式发展格局,力争到2010年形成4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提升城市经营效益,完成城区四条河和城区二环路的美化、绿化、亮化工作。

  现代服务业联动发展,聚集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都江堰市提出,2008年,加快龙门山(都江堰段)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大力提升旅游、文化、商贸、节会、软件等服务业的现代化水平。着力提升景区极核功能,积极推进青城外山、龙池、虹口、莲花湖、王婆岩景区打造,启动龙池、虹口旅游集镇建设;编制完成《都江堰市乡村旅游规划》等,建成乡村酒店10家以上。同时加快推进“青城山田园风光旅游区”、“天府源田园风光旅游区”建设,2010年乡村旅游达到国际化水准;抓住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机遇,力争2008年入境游客突破25万人次,2010年达到35万人次。

  都江堰市将在2008年启动电子科大产学研基地、南京新城软件研发社区、中唱影视娱乐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完成软件产业园2万平方米周转房建设,形成软件及服务外包从业人员1万人以上、销售收入总额达到10亿元的产业规模。2009年完成项目建设并形成产出能力。2010年形成软件从业人员3万人、销售收入达到30亿元的产业规模,成为立足国内、面向全球的服务外包示范园区。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加快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2008年,都江堰市将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创新现代农业政策引导、投资促进和利益分配三大机制,切实增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活力。新培育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3家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联系带动农户面达70%以上。立足“三大板块”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打造八大特色产业基地。围绕建设优势农产品规模化基地,推动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2008年新增农用地流转面积6万亩以上,全市农用地规模流转累计面积达到25.8万亩以上。

  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工业经济与城镇化建设联动发展——2008年,都江堰市将充分发挥工业集中发展区在区域发展中的“加速器”作用,形成工业经济与城市经济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联动格局,建设西部一流、国内知名,宜工、宜商的集约环保型工业集中发展区,引进亿元项目15个以上,到位成都市外工业投资20亿元以上,工业集中度达到65%以上。统筹园区发展与蒲阳城镇建设,以现代化、生态化、国际化的理念,科学编制蒲阳工业新城总体规划。2010年全面完成工业集中发展区11.07平方公里项目入驻,全部形成生产能力。采写 江雁 摄影 何勃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