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豁达的人 一颗感恩的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26日10:17 南方日报

  一个豁达的人 一颗感恩的心

  ——记全国著名书法家李必达

  参天大树苗长成

  雨露阳光是恩师

  1955年8月,李必达考入了汉阳高中。学校正开展勤工俭学。李必达因家庭成分偏高,在政治上受到歧视。所以他在劳动中力求表现自己,决不落后。

  在读高中时,班级种了几十亩地,他当上了劳动委员,实际上相当于生产队长,每天给大家分配工作时,他总是把最脏最累的工作留给自己,全校千余名同学,有的人可能叫不上李必达的名字,但是一讲那个每天挑大粪桶的,人们就知道指的是他。因为当时往地里可施的肥料少,厕所里的大粪就成了各班争夺的肥源。李必达经常下到厕所底层刮大粪,有时候浓厚的氨气几乎把他熏倒。尽管这样,他还是受到歧视,当时学校成立党章学习小组,重点培养够条件的入党对象,李必达很想参加,但被排斥在外。

  临毕业时,团支书给每个人做鉴定,对李必达的结论是:“一心想升大学,没有回乡务农的思想准备。”这个结论被李必达的一位好友无意之中发现了,告诉李必达,他感到非常冤枉。当时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汉阳三中地处黄陵公社,是省里、县里的重灾区,每人每天只有四两粮食,主要靠野菜度日。李必达劳动强度大,一上课就打瞌睡,老师提问他经常摸不到头脑,成绩很差。他根本没有信心考上大学。而回家务农的思想反而比别人更充分。在这种情况下李必达干脆放下书本,用两天时间写了一篇长诗,叫“畅想曲--回乡红专规划”把自己怎样红在农村,专在农村的想法用诗歌语言表达出来。这篇长诗被班主任高士英发现了,认为李必达思想很好,立即把他的这篇长诗作为毕业生的教材广为散发。同时根据李必达平时表现,评他为“三好毕业生”。高士英老师还派人查清了他的家庭出身,准许他报考当时的机密性专业--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李必达不负众望,高考时超常发挥,一举考取了中南政法学院。从此,他的命运改变了,他直挂云帆,乘风破浪,走上了腾达之路。

  回忆这段历史,他总是念念不忘高士英老师,在他已经出版的十一集书法集中。对老师的感激之情集集都有反映。今年4月,他专程回到故乡,邀请100多位老师和同学,为高士英80岁生日祝寿,成为当地尊师重教的美谈。他在诗中写道:“世言性格定命运,终身大志少年成。中学六年打基础,意志顽强初铸定。护花使者是我师,润物无声胜有声。滴水之恩永不忘,涌泉相报亦无尽。”另一首诗是这样写的:“古稀之年谢师恩,我把师德当福根,坎坷岁月底气足,披荆斩棘得余生,落叶归根弥须壮,全仗当年师浇润,一日为师终作父,愿我恩师得寿星。”他在另一首“不忘本”的诗写到;“功成名就长思慎,我有今日靠何人,父母养育第一位,双亲之后是园丁,给我知识给我魂,百折不挠杵磨针。参天大树苗长成,雨露阳光是师尊。”

  联系李必达的历史,联系李必达的成长过程,完全有理由相信,高士英老师是他的伯乐。是老师的善举,为他开启了崭新的人生。

  冤怨错节又盘根

  只记恩德忘怨情

  李必达于1965年8月毕业于中南政法学院法律系,被分配到广州军区部队。据说,当时广州军区政委陶铸同志重视部队的知识化建设,从全国各大学挑选了140名大学毕业生,准备在基层锻炼一个时期以后回到军区司、政、后机关工作,改变机关干部的知识结构。李必达就是这140名大学毕业生之一。在黄埔军校旧址进行三个月集训以后,李必达被下放到一二一师三六二团四连当兵。

  当时军区司令黄永胜的前任秘书于贯文同志在团当政委。他受命要在这140名大学生中为黄永胜挑选一名善于写作的秘书。经过多方面的介绍,他把李必达作为了解的重点。1967年夏天,四十一军在汕头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要各师出节目在会上表演。当时一二一师准备了一篇诗朗诵,歌颂伟大领袖毛泽东,这首长诗是另一位大学生起草的。在领导审查节目时,觉得这个主题很好,但是没有写好。于贯文同志让师宣传科调一辆摩托车把李必达从展海岭接到了汕头,给李必达交代了任务,要他用一个晚上的时间把这篇朗诵诗重新改写一遍。李必达不负重托,一个晚上把这篇长诗改得朗朗上口,各方面反映很好。于贯文同志看见李必达的扎实的根底,以后又交给他几件能难办的事,李必达完成得又快又好,于贯文非常满意,于是把他推荐给了广州军区干部部。经过仔细审查,很快就调到了黄永胜的身边,成了军区司令员的秘书,接着成了总参谋长的秘书。

  六十年代后期,那是个极不平常的年代,林彪、江青两个集团既勾结又争斗,给中国政坛带来非常复杂的局面,作为一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很难适应当时的环境。由于政见不同,受到林彪集团的迫害,吴法宪调专机把李必达押回广州军人监狱,而送李必达上机场的正是于贯文同志。后来,于贯文同志也回到广州、当了军区政治部主任。在李必达决不认罪的情况下,军区曾受命打算硬性判决李必达20年徒刑,并打入死牢。幸亏九·一三以后,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李必达同志才重新回到总参谋部,穿上军装,走上了新的征程。

  他感谢中央军委给他第二次政治生命。而对于贯文同志,他也只记住了昔日的恩德,没有丝毫怨恨。他在诗中写道:“团队政委于贯文,知遇尝识第一人,磨砺摔打苦练丁,难题作文限时辰,鼎力荐才不违亲,终得鲤鱼跃龙门,祸福相间因时事,恩怨交错不怪君。”难怪他的妻子说,在李必达眼里没有仇人。他总是多记恩德淡看仇,以德报怨交挚友。正因为他有这种博大的胸怀,他的朋友满天下,退休已经多年了,但他门前仍然是车水马龙,高朋满座。

  传承领导美德

  报答知遇厚恩

  李必达先后在一二一师、总参谋部、司法部和国家工商局行政管理总局多个单位工作过,正如他在“九谢歌”中所讲的:“四谢领导知遇恩,每个岗位委重任。”他每到一个岗位就把领导的优点和恩德牢记于心,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他在连队当兵的时候,曾经被临时抽调到师里写材料,师部政委刘智民点拨他说,材料不能像温开水一样,而应该读起来有滋有味。他在诗中写道:“师部政委刘智民,战士出身羽纶巾,足智多谋导有术,潜移默化影响深,教我写作教做人,成我心中一标准,多年不见常思念,祈祷上苍佑安宁。”后来,他千方百计地找到了刘政委,并借在广州进行书法艺术展的机会,为刘政委80岁生日祝寿。在另一首诗中写道:“十指合掌示虔诚,祝愿恩君身安宁,八十过后攀百岁,尤有松柏常年青。一身正气腰板硬,豁达胸襟无烦心,师娘贤惠子女孝,一生康健享太平”

  九·一三以后,军委办公厅依照军委的批示,重新安排李必达的工作,据说有好几个部门争着要他,而当时正是强调加强训练的时候,军训部长金冶争取到他。金部长十分爱才,把李必达安排在组织计划处当参谋于起草重要文件和写文章。在江青批示“李必达不是好人”的情况下,金部长仍秉承军委领导人的旨意,没有理睬江青的批示,照样用李必达。李必达非常感激,他在诗中写道:“军训部长名金冶,招丁麾下作高参,用其所长写书卷,大报文章连篇转,忽见江青屁批示,黑白颠倒再发难,顶住压力作护伞,逃过一劫危转安,心存感激永不忘,贵人助我恩如山”

  1979年转业到司法部后,邹瑜部长视李必达为自己的学生,外出调查研究时,总爱带着他,言传身教,让李必达受益不浅。从当党组秘书直升到办公厅主任,李必达写诗感谢邹瑜部长。诗曰:“部长邹瑜知遇恩,如带徒弟五洲巡,去伪存真作调研,以身作则教做人,虚怀若谷无官架,善待百姓饱含情,豁达坦荡身心好,松鹤延年超百星。”有位大军区首长的夫人,欣赏李必达的才学和为人,亲自出面先后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他,却因错综复杂的原因没能成功。这位夫人去世后,李必达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向遗体告别。他在诗中写到:“首长夫人贵△△,爱贤如子对我好,亲口许亲不用媒,考察再三如选雕。大女未成许二女,阴差阳错为对号。选婿不成当亲子,继续关爱到终了。知遇之恩永铭记,视作亲母长年悼。”

  满腔热血励后生

  直挂云帆万里程

  李必达不仅对领导亲友满怀感激之情,对同事对下级也是满腔热情,扶植鼓励他们蓬勃向上,健康成长。他写的100多首感恩诗里,绝大部分是对下级对企业的。李必达常说,我用人不是看他听不听话,而是唯才是举。在司法部工作时,他培养了一批年轻人,现在有好几位都处在重要岗位。到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后,他仍然任人唯贤重视人才的选拔于与培养,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四大天王”都是在四十岁前就任厅局长。

  李必达满腔热情的写诗赞颂道:精明强干王令俊,长于协调众口称,全面锻炼能力强,待借长风挂青云,气韵天成田云鹏,适应公门办事真,运用法律如探囊,抗辩能力更超群,真才实学刘俊臣,思路敏捷笔头硬,谦逊低调求廉洁,待人实在堪称诚,外圆内方滕佳材,犹如杨柳善适应,埋头苦干干劲足,善待朋友是真情。

  李必达之所以功成名就,主要是在于他的刻苦和勤奋,同时,他非常重视各方面对他的帮助和影响,他有颗诚挚的感恩之心。我们应当从他成长的轨迹中受到启发,善待亲友,善待同事,善待周围所有的人,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建设者、生力军。

  李必达

  练书法体会深刻 不服老进步快

  人们常说,写毛笔字的人到三四十岁就定型了,再刻苦也练不出来了。李必达就不信这个邪。尽管他从小就喜欢书法,但真正把书法当职业,专心致志地练是在他六十岁退休以后。他每天五时起床,甚至有时三四点钟就起床,一练就是几小时,长年累月决不中断。终于实现了一月一小变,一年一大变,成了全国著名的书法家。李必达深有体会地说:如果真的钻进去了,老年人练书法甚至比青年人、中年人进步更快,因为他有更丰富的阅历与经验,对艺术的追求悟性更大。

  不刻意模仿一两个人的字

  李必达练书法不临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即使你不是书法家,但只要你有一两个字比别人写得好,他就一定要把这两个字学到手。他很喜欢郭沫若、赵朴初的字,但他只是揣其精神,吸取精华。他认为,如果单纯模仿一两个人的字,反而会束缚自己的手脚。如果博采众长,就能得心应手,随心所欲。这样写出的字才能活泼大气。

  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自2001年年末,李必达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第一次个人书法艺术展以来,他已经在全国举办了八次展览,每次展出作品都是三、四百幅。也许有人会问:一个人一次展出这么多书法作品,会不会使人感到枯燥乏味。回答是肯定的:不会。他之所以让人有百看不厌在于他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一是在内容上因地而宜。在北京展,主要汇报他一生经历。在武汉展,主要赞颂家乡人对他的培养教育。在成都展,主要赞美蜀地文化。在上海展,主要歌颂大型企业的经营理念,在广东展,主要感谢第二故乡对他的教育与帮助。二是形式上多变。他用真、草、隶、篆、金文与巴文多种字体书写,常看常新。

  以回报社会的心态,认真对待每幅作品

  李必达常论,他能有今天,主要是朋友们的支持与捧场。如果没有千千万万朋友们的支持,他不会进步这么快,成名这么迅速。所以无论谁要他写字,他都把它看成是对自己的支持与鼓励,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拿出最好的作品。他还热衷于慈善事业,支持弱小群体,中国慈善总会称他为“爱心大使”。

  行云流水 腾龙飞凤

  我看李必达先生的书法作品,感到由衷地高兴。他是我国近几年成长起来的著名书法艺术家,不仅真、草、隶、篆等多体皆能,尤以行草见长。他写的行草书法宛如行云流水,腾龙飞凤。在继承传统中有所创新,在开拓创新中又不离法度。他的书法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我衷心祝愿李必达先生为推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